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燕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8):755-756,F0003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发现动静脉内瘘异常情况,实施适当的临床干预,力求恢复人工动静脉内瘘功能。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通畅情况及管腔内外情况,有无并发症。结果2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21例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流通畅,血液透析量达标,5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监测人工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有效手段,如出现一些并发症,适当处理可延长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成功率、通畅率、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通畅率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上具有一定效果,它能够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功率、通畅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效果影响较大,糖尿病、血管硬化和血管纤细的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率较高。我院近3年来对31例前臂血管纤细、血流量差的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应用Fogany导管,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终末期肾病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终末期肾病患者35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17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均采用自体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形成内瘘,术后前列地尔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内瘘成熟后的血流量及初次血透时间的变化.结果 前列地尔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同时内瘘血流量较对照组增大,内瘘初次血透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是预防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陈沁兰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2,(1):90-94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静脉流出道狭窄是导致AVF失功最常见的原因,其病理改变主要为新生内膜增生(NIH).目前NIH发生机制尚未阐明.滋养血管位于血管壁的中外层,是由微小血管组成的网状结构,可为血管壁供氧及补充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代谢废物.本综述重点阐述滋养血管参与NIH发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式吻合法行动静脉内瘘术中的手术方法,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改良式吻合法病例,并与同期21例常规端侧吻合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36例改良式吻合法均一次性吻合成功,平均血管吻合时间(15±3)min,随访2年,2年通畅率为97.2%,未出现明显并发症;21例常规端侧吻合病例一次吻合成功率为95.2%,平均血管吻合时间(38±2)min,2年通畅率为85.7%,内瘘闭塞3例.结论 改良式吻合法是一种理想的内瘘吻合技术,手术方法 简单、手术时间短、效果好、并发症少,适合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熟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下动静脉内瘘PTA治疗AVF成熟不良的患者,收集基线资料和术前、术后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并用Kaplan-Meier法分析AVF的初级和次级通畅率。结果:408例患者共行722例次PTA,其中AVF成熟不良患者87例。PTA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8.9%和93.1%,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AVF中位初次穿刺时间为13(4~21) d。6月、12月和24月AVF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0%、65%和49%,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98%和87%。结论:超声下PTA的手术成功率和通畅率均较高,是治疗AVF成熟不良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王焱威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0,(2):121-122,125
目的观察专项预见性干预减少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血液透析科首次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85例,随机分为预见性干预组(43例)及对照组(42例),预见性干预组另行专项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围术期功能锻炼、采用弹力包扎预防出血、预防假性动脉瘤形成、预防内瘘血栓形成。结果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年后,预见性干预组的内瘘闭塞、动脉瘤样扩张、血栓形成及并发症总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专项预见性干预可以明确减少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抗血小板药对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衰患者较好的替代治疗方法 ,有效的血管通路可减少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然而在围手术期内瘘出现急性闭塞的问题却较突出 ,据报道 ,急性闭塞多为局部血栓栓塞。为此 ,我们研究了血小板及抗血小板药抵克力得、阿司匹林对动 静脉内瘘成形术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4 0例住院患者 ,男性 2 3例 ,女性 17例 ,平均年龄 52 33± 15 78岁。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拟行血液透析 ,采用自身动、静脉建立内瘘。随机分为2组 ,两组临床条件相似 ,具可比性 (见表 1)。表 1 两组患者原发病及术前桡动脉血流量肾小球… 相似文献
12.
自1966年Brescia和Cimino等首次创建上肢动静脉内瘘以来,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永久性透析血管通路,也被K/DOQI等指南推荐为首选的血管通路,据估算在我国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达85% ~90%.内瘘血栓形成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存在高龄、糖尿病、高凝状态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加之透析相关低血压、穿刺部位压迫不当及反复穿刺造成内瘘狭窄等原因,易导致内瘘血栓形成.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糖尿病肾病和肥胖患者逐年增加,如何保护自体血管及平衡患者疗效、费用和治疗风险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维护和内瘘血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14.
老年患者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群体,且多数同时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合并症。ESRD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肾移植和血液透析,由于肾源匮乏,现阶段仍依赖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首要条件,国内外的血管通路指南都将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AVF具有使用周期久、并发症少的优点。而老年患者由于血管钙化、内膜增生和外周血管疾病,建立AVF困难,后续AVF也常存在失功状况,需进行干预补救。由于前臂血管资源宝贵,大多数专家认为AVF的建立原则为先前臂远心端血管,后近心端血管。本文认为对于血管条件不佳的老年患者可优先建立前臂近心端血管通路,具有较前臂远心端内瘘成熟期提前、首次穿刺成功率高及2年的内瘘通畅率高的优势,为血管外科医师在老年ESRD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血透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翻修的原因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AVF翻修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血栓形成108例,狭窄8例,动脉瘤4例,渗血1例。前臂端端吻合桡动脉与头静脉、贵要静脉和前臂正中静脉分别为79例、6例和1例,肘部端端吻合桡动脉与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分别为5例、6例和1例,上臂端侧吻合肱动脉与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分别为2例、1例和1例,19例行对侧造瘘。120例(占99.2%)1次手术再通。102例(占84.3%)翻修再造内瘘,其中86例(占84.3%)续用原AVF的静脉,术后24~48 h内即可使用AVF。结论 AVF翻修是紧急重建内瘘的良好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延长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中的价值。方法该研究选择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24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动静脉内瘘治疗,以及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回顾分析健康教育对于患者寿命延长的影响。结果所有24例观察对象中,2例患者死亡,5例患者发生血栓,治疗和护理效果较为理想。结论由该研究结果可知,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接受动静脉内瘘治疗的基础,接受针对性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有助于其生存时间的延长,以及治疗效果的改善,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研究动静脉内瘘重建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术(PTA)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老年高血压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因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实施AVF手术、术后发生AVF狭窄的老年高血压肾病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2组。对照组患者10例,行动静脉内瘘重建术;试验组患者13例,行PTA术。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成功率及术后6个月AVF重建率等指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对照组成功率80.00%(8/10),试验组成功率84.61(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AVF重建率[61.54%(8/13)和40.00%(4/10)]、手术创口长度[(3.10±1.76)和(35.00±11.60)mm]、手术时间[(0.90±0.60)和(1.50±0.40)h]、术中出血量[10(9,11)和30(20,50)ml]、造影剂使用量[(50.00±25.17)和(8.13±3.34)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TA在治疗老年高血压肾病患者AVF狭窄的疗效不劣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PTA血运重建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徐斌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3,22(2):143-144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目前最理想的血管通路仍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但动静脉内瘘长期通畅率有限,据文献报道其5年通畅率仅30%~ 50%,且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其可利用的血管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血管资源十分重要.
目前,多项研究发现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最主要原因.血栓形成主要由于血管狭窄、血管内膜增生、低血压、高凝状态、过度压迫、过度脱水、感染、糖尿病、肥胖、高龄及穿刺而破坏血管壁等.另外,尿毒症患者的高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使血管钙化、血管顺应性降低,易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相关因素,为延长内瘘寿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5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测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57例(37.2%)患者出现AVF失功,发生时间为透析后(26.1±25.3)个月。与非失功者相比,失功者的前臂动静脉内径较小,透析低血压发生比例更高(P<0.005)。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前臂动静脉内径小是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前臂动静脉内径是影响AVF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