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钛网椎板成形术治疗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1998~2012年40例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7~76岁),进行多节段椎板减压钛网成形术.结果 随访时间12个月~15年,平均36.4个月,钛网位置在位,植骨融合良好.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功能评定采用Mann标准,恢复达Ⅰ级者19例,达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1例,Ⅴ级0例,恢复优良率82.5%.结论 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多表现为多节段受累,后入路多节段椎板减压内固定钛网椎管成形治疗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症中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张卫东 《医学信息》2008,21(2):168-169
目的探讨高压氧疗法、甲基强的松龙在椎管狭窄症中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方法对82例行胸椎后路椎板减压治疗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术前、术后应用高压氧、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高压氧疗法、甲基强的松龙能有效缓解或消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症状。结论高压氧疗法、甲基强的松龙是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构建一种SD大鼠脊髓钳夹损伤模型,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研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组(A组):用动脉瘤夹钳夹大鼠第10胸椎对应脊髓。假手术组(B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正常对照组(C组):正常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通过行为学观察(BBB评分)、HE染色和神经电生理检测进行判断。结果HE染色结果:A组可见脊髓正常组织被破坏,损伤区可见血管破裂出血,有大片坏死灶,周围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内有炎症细胞浸润。B、C两组基本一致,组织结构正常。BBB评分:B组术后1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评分20分。A组术后第2周开始恢复,到第3周基本停止,最终BBB评分低于6分,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神经电生理(SEP)检测:A组可以明显看到SEP的波峰趋于水平,且潜伏期无限延长,与B组相差显著(P〈0.05)。A组内动物BBB评分、SE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动脉瘤夹钳夹SD大鼠T10脊髓,能够建立良好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如同肿瘤一样,至今仍是医学界众多研究者难于攻克的课题。膀胱功能障碍是SCI后亟待解决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它引起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是导致脊髓损伤病人主要死因之一。目前重建SCI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方法还在不断创新与更新中,一些新方法让患者的基本生理功能得到恢复,使治疗更人性化,舒适化。  相似文献   

5.
焦春莲  鲁秀平  赵磊 《医学信息》2006,19(10):1876-187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 SCI)主要由于脊柱损伤所引起,也可由感染、肿瘤、结核、椎管狭窄或急性压迫损伤脊髓,发生截瘫。脊髓损伤不但发生截瘫,并且影响到呼吸、循环、消化、肌肉及骨关节系统,发生一系列病变。早期是指脊髓损伤发生后直到骨科情况允许病人伤区脊柱适当负重以采取垂直体位的这段时期。对脊髓损伤并截瘫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为恢复截瘫,提高生存率,防止并发症发生以及为中后期的康复奠定了基础。我们为外伤性脊髓损伤并截瘫病人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计划单,按计划单的内容对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3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罕见的腹膜后血肿并发症,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骨科收治的3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中,以“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endoscopic discectomy”和“腹膜后血肿/retroperitoneal hematoma”为关键词,检索2018年7月之前有关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的文献,共检出4篇7例英文文献报道和1篇1例中文文献报道;结合本文3例诊治过程,总结该并发症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防及处置方法。结果 本组3例均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1例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者行介入腰动脉栓塞术,1例伴术侧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者行腰椎后路血肿清除及神经根探查术,1例病情稳定者予以保守对症处理。随访6~24个月,2例痊愈,1例残存神经功能障碍。结合文献报道的8例,计11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多表现为术后短暂无症状期后出现腹股沟区疼痛不适;2例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行超选择腰动脉造影并栓塞术治疗,2例弥漫型血肿(血肿量≥500 mL)行剖腹血肿清除术,1例术侧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者行腰椎后路血肿清除术,6例病情稳定者予以保守对症处理;经恰当处置,总体预后良好。结论 腹膜后血肿是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的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识别并恰当处理尤为关键。熟悉椎间孔区域解剖和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用于修复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效果。方法30只成年SD大鼠按改良Tuszynsl法建立大鼠脊髓完全横断伤模型,损伤水平位于T9,损伤24h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BMSCs,对照组经静脉注射PBS。利用BBB(Basso-Beetle-Bresnahan)评分法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价,并进行斜板实验。结果实验组运动功能改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BBB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神经功能恢复较快。其中实验组大鼠在注射BMSCs后35d时后肢能支撑身体站立行走。斜板实验结果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用于修复大鼠SCI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上胸椎骨折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柱骨折多见于颈段及胸腰段,上胸椎骨折相对少见,发生率约为2.5%,胸椎管相对狭窄,当骨性结构被破坏时脊髓损伤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依据Meyer分类,将胸椎创伤分为上胸椎创伤(T1-T10)和下胸椎创伤(T11~T12)。上胸椎损伤伴神经功能损害,并发呼吸、泌尿系统损害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随着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的发展,手术技巧和器械的改进,对于上胸椎骨折的治疗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Wnt信号基因在不同时相脊髓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SCI组分为术后1d、3d、7d、14d、21d组,每组5只。SCI组大鼠T11脊髓段做全横断损伤,sham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Wnt信号基因的表达。结果SCI组所有动物在术后均表现为双后肢瘫痪,BBB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低于sham组。SCI组在脊髓横断术后1d、3d、7d Wnt3a表达均较sham组明显增加;尾侧端Wnt3a较同时相头侧端的表达多,且在21d又出现明显的升高。在sham组和SCI组均未检测到神经基因蛋白1(Ngn1)的表达。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的表达在SCI后第1d较sham组有明显的下降,第3d出现升高,之后逐渐下降。结论Wnt信号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修复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椎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道1例因胸椎体感染患者突发下肢截瘫,急诊行胸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术后第7天出现切口深部感染,棘突、椎板骨质及部分硬膜外露,细菌培养提示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LBLs)感染,我们给予保留内固定并给予创口VSD技术处理,同时积极全身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结果患者经过两次清创及VSD技术处理,创面乙级愈合,随访8个月后未出现迟发性切口感染。结论胸椎内固定术后早期出现切口深部感染,应予以保留内固定,并且如果出现骨质甚至硬膜外露时,给予切口VSD处理仍然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五花血藤水煎液(Sargentodoxa cuneata,SCD)在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抗炎作用及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36只SPF级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和SCD组,利用BMS评分检测小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白细胞介素(IL)-6、IL-12A、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通过NeuN观察损伤处脊髓前角神经元变化,rAAV-retro逆行示踪观察各组小鼠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muscle,TA)相关脊髓运动神经元分布。结果 与脊髓损伤组相比,SCD组小鼠在损伤后7 d的BMS评分显著提高(P<0.05),损伤后14 d,IL-6、IL-12A和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BDNF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损伤处脊髓前角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P<0.05),TA相关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并行颈椎前路手术的768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前路经颈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自体髂骨或Cage融合术、肽合金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5例患者出现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压迫导致脊髓功能下降(其中2例为高血压患者,术中出血50~1 200 m L),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0~14分,平均12分。5例中2例患者术后即刻出现脊髓功能障碍加重,1例于术后6 h出现双下肢麻木与活动障碍,1例于术后8 h出现单侧肢体感觉功能障碍,1例于术后10 h出现四肢麻木;5例患者早期均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并二次行颈椎前路探查术,其中1例患者同时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探查均发现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压迫颈髓,经手术清除血肿后,术后神经功能均能恢复,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3个月,4例患者脊髓功能(JOA评分)恢复或优于术前水平,1例患者接近术前水平;术后6个月,5例患者脊髓功能均恢复或优于术前。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血肿较椎管外血肿更难发现,可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术后24 h是硬膜外血肿的高发期,应密切注意患者肢体感觉和运动情况。如果发现和处理及时,脊髓功能大多数可以恢复至术前水平。术中止血切底,早期发现及手术干预是避免脊髓功能永久性障碍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颈椎侧块钢板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实施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应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的方式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2年1月,12例OPLL患者采用后正中切口,显露至两侧关节突外缘,根据脊髓受压节段行全椎板切除后,采用Magerl方法行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结果随访8个月~2年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66%。未发生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OPLL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和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既能有效改善颈椎管狭窄,又能避免全椎板切除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内肿瘤常常采用后路部分或全部椎板切除术,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缓解,但有部分病人由于手术破坏了脊柱的后柱结构,术后发生持续反复的腰腿疼,其原因较多,而硬膜外瘢痕粘连是最重要的原因。为了预防腰椎管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形成,自2006年8月~2009年4月我们采用钛网椎管成形加玻璃酸钠治疗椎管内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植入内固定后神经根麻痹与颈椎稳定性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有关,目前还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①: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在C3-6侧块以及C7椎弓根钉内固定,关节突关节处造成粗糙面。方法②:根椐治疗前对正侧位平片及动力位片结合MRI、CT影像学图片,明确不稳定的节段,给予相应节段侧块内固定、椎板行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访8个月-2.3年,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14例,植入后早期出现C5神经根麻痹2例,远期症状复发出现不全瘫3例,二次手术行瘢痕切除减压治疗;采用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患者15例,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肩外展功能不良1例,无治疗前症状复发病例。神经根麻痹最短6周,最长9个月均恢复。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与节段稳定性、颈椎生理曲度、椎管减压程度、脊髓漂移范围是否相关以及发生程度、远期因瘢痕致再度出现椎管狭窄,两种治疗方式的区别是否有意义,目前病例数有限,有待病例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与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1例腰椎术后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病例, 并结合文献探讨脊柱手术后SDAVF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65岁男性腰椎手术10年后SDAVF形成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 以"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畸形""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 以及"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nal stenosis"为中、英文关键词, 检索2022年1月前有关脊柱手术后SDAVF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文献, 共纳入9篇(9例)英文文献。结合本文病例的诊治过程, 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结果本文1例65岁男性10年前于外院行L4/5椎间盘切除术, 本次入院行L2/3髓核切除术, 术后患者突发双下肢无力伴感觉异常。脊髓血管...  相似文献   

17.
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 spinal stenosis,CSS)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多由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造成,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同期或分期手术,但对于多节段CSS后路手术仍为首选,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就是其中经典手术之一,然而其术后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引起骨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拟从手术减压机制、椎板固定方式、椎板开门方式与术后疗效的关系和术后并发症四个方面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对其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mini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mini钛板固定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进行随诊,术后平均随诊6个月,按JOA评分方法,评价术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7例患者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明显改善,X线显示内固定牢固。结论mini钛板固定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是一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中上胸椎椎弓根外置钉技术,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011年,我科共采用经胸椎肋横突结合区椎弓根外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6例,通过术后正侧位x光片、CT(矢状位、横断面重建)评估螺钉的位置,通过随访观察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6例患者中,术中置钉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壁,术后未出现脊髓损伤及神经症状加重,手术平均矫正后凸7°;在平均12.5月的随访中,无患者出现断钉及螺钉脱出情况,1例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由D级恢复到E级。结论在中上胸椎,椎弓根外置钉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由于损伤后可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对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SCI的生长环境、组织移植、细胞移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