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的置管方法 . 方法 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用传统置管方法 、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法不能置入PICC,采用便携式血管超声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PICC. 结果 183例患者中180例置管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达98.36%,无一例导管异位,每例患者置管后连续观察3个导管留置日,均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 结论 此技术解决了传统置管方法 受血管条件限制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PICC穿刺置管失败中转股静脉置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ICC置管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可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和高浓度液体、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带来的痛苦,同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静脉通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共开展PICC置管320例,由于患者自身血管和护理人员置管技术的原因,13例置管失败,中转股静脉置管成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荣  王静 《重庆医学》2007,36(3):251-252
目的 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 观察两种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特点、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液体流速.结果 PICC组成功率95.4%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成功率9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平均操作时间分别11、 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4%、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ICC组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置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结论 两组置管比较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互补使用.PICC更适合癌症患者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的优点和缺点。方法将30位患者分组为PICC1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0例,股静脉置管10例。结果30例中一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在置管32d后出现穿刺口红肿现象;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在置管9d后因主诉感置管侧下肢肿胀,其余均顺利完成临床治疗。结论PICC适宜置长期化疗或需长期输液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适宜胃肠道手术中输血及术后进行完全肠外营养(TPN)的患者;股静脉穿刺置管适宜需要做血滤或单疗程化疗等短期临床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3):232-233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有传统置管和超声引导下置管2种方法.本观察比较了2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穿刺成功率、置管后1周及1个月发生静脉炎、患者舒适度方面的差异.1临床资料1.1对象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行PICC置管的癌症患者140例.按照置入PICC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相似文献   

6.
普外科危重患者多 ,大手术多 ,临床补液量大 ,部分患者术后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其独特的优点在临床应用[1] ,可避免经传统插入途径 (右颈内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 )置管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我科自 2 0 0 1年以来行PICC技术 14 6例 ,因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临床上满意率高。现将PICC在普外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14 6例 ,男 10 7例 ,女 39例 ,年龄 14~ 73岁。其中胃癌 2 1例 ,直肠癌 2 8例 ,胰腺癌 11例 ,胆石症 2 9例 ,腹外伤 12例 ,肠梗阻 18例 ,肠瘘 7例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8.
马丽颖 《广州医药》2011,42(1):72-73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应用于老年患者静脉化疗的效果及护理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38例肿瘤化疗患者采用PICC置管输入化疗药物.结果 PICC置管化疗全过程顺利进行,未有渗漏性损伤发生.结论 PICC操作比较简便、风险小,化疗药物通过PICC管道注入血管后被血液迅速稀释,避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和股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晚期卧床患者5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7例。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置管,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穿刺时长、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置管相关并发症较对照组少,穿刺时长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基础上,相比股静脉置管,超声引导下经下肢PICC置管更占一定优势,即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是一种可行的静脉通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
护士长对PICC置管后维护的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华  曲小丽  于晓昀 《齐鲁医学杂志》2010,25(2):172-172,175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沿血管走行到达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一种穿刺技术。由于PICC置管避免了药物对外周血管壁的刺激,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化疗病人,极大地保护了病人的外周静脉。一般来说,PICC置管由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护士长或护理骨干进行操作,而在置管后的维护方面,大都靠临床护士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PICC置管的15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患儿置管24 h内均经胸片拍摄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测量胸片上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并获取置管当日体重数据,对患儿PICC置管情况及置管静脉分布进行描述,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不同置管静脉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 结果 150例早产儿中,有89例(59.33%) PICC置管导管尖端达到最佳位置,28例(18.67%)导管置入过深,12例(8.00%)导管置入过浅,21例(14.00%)导管路径异常;其中贵要静脉最佳位置到位率最高(66.22%),贵要静脉置入过深发生率也最高(22.97%),大隐静脉置入过浅发生率最高(20.00%),头静脉路径异常发生率最高(32.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静脉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和体重均呈正相关(均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静脉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均有一定线性关系(均P<0.05)。 结论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较高,且在不同置管静脉中异位情况分布有一定差异,临床应结合早产儿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置管静脉;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相关,可以用来指导PICC置管,但具体回归方程有待临床进一步校验。   相似文献   

12.
刘正蓉  刘学惠  罗燕 《四川医学》2010,31(5):691-693
目的不同深静脉置管方法在肿瘤科的应用比较,以便更好的将深静脉置管等应用于临床,减轻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方法我科2007年8月-2008年8月所完成的92例患者(其中颈外静脉25例、锁骨下静脉22例、股静脉24例、PICC 21例),对4种方法各自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颈外静脉组为76%,锁骨下静脉组为77.3%(介入下),股静脉组为70.8%,PICC组为76.2%;4组深静脉置管的平均操作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CC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颈外静脉因其易操作、成本低、易观察、价格适中,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值得在肿瘤科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探头按压法防止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效果。方法:150例拟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在送管时采用超声探头按压颈内静脉,对照组采用指压法,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98.67%,高于对照组的8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探头按压法可以有效预防PICC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4.
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PICC置管术的成功率,在彩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置管,探讨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患者采用在彩超引导下经上肢深静脉或浅静脉穿刺,另外50例患者采用传统盲穿法经上肢浅静脉穿刺.结果 彩超引导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8%,二次性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置管完成时间(22.5±3.4)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出院并携带PICC置管患者1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8%(6/94),显著低于对照组[31(32.98),P<0.01].结论: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杭州市肿瘤医院行PICC或TIVAP置管的13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方式将其分为PICC组(55例)和TIVAP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前后1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导管相关总并发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置管后1周,PICC组患者的D-D水平显著高于本组置管前1周和TIVAP组(P<0.05);TIVAP组患者置管前后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均显著低于PICC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PICC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PICC置管后1周D-D水平升高,在该时段应加强深静脉血栓防治管理。与PICC相比,TIVAP对D-D水平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PICC置管在上腔静脉压迫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对上腔静脉压迫征患者合理的静脉通路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8月入住浙江省中医院的12例因有上腔静脉压迫征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预行中心静脉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给予正确、全面评估,并与医生讨论后制定开通静脉通路的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目的与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按医院PICC置管操作规范流程,对双下肢大隐静脉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在大腿中上段确定穿刺点并做好标记,测量从预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为置管长度,以穿刺点为中心用75%酒精和2%的葡萄糖酸氯己定顺时针、逆时针各3遍严格消毒皮肤,直径≥ 20 cm,依次铺大单洞巾、套探头套,做好最大的无菌屏障后行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予IV3000敷贴妥善固定,并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导管头端定位于下腔静脉内,置管成功率100%;12例患者中11例在完成所有化疗疗程后拔管,1例因无法忍受化疗副作用主动放弃化疗而拔管;所有患者在导管留置期间内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因有上腔静脉压迫征无法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肿瘤患者经大隐静脉PICC置管是开通静脉通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该方法解决了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不能在上肢输液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 PICC导管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ICC置管后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凶险的就是形成深静脉血栓,尽管其发生率很低,但血栓一旦形成,就会有肺栓塞、脑栓塞的危险,而这对患者而言是致命的[2]。现将我院肿瘤科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PICC导管置入后发生沿导管走行静脉多处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置管异位的相关因素及纠正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脑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168例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置管异位的例数和异位部位,分析不同异位部位的原因和纠正方法。结果 168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25例置管异位,占总例数的14.88%,异位部位有颈内静脉(44.00%)、锁骨下静脉(16.00%)、右心房(16.00%)、腋静脉(12.00%)、胸部静脉(8.00%)和1例面静脉异位(4.00%)。针对不同异位部位分别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并予胸片检查复位情况,均复位成功。结论 PICC置管异位是难以避免的,通过针对不同部位的异位予相应的纠正方法可提高复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与传统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塞丁格方法PICC置管。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实用、安全、损伤小、定位准的优点,较传统PICC 置管适用性、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穿刺时的相关并发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