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腹腔神经丛毁损术(NCPB)常用于治疗上腹部癌症患者的疼痛,其原理是对腹腔神经丛注射神经破坏药以破坏神经,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由于腹腔神经丛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如何精准地注射神经破坏药以提高毁损的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NCPB的治疗方式及疗效不断提高。本文旨在探讨影像引导下NCPB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癌痛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王昆  邵月娟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4):1492-1494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NCPB)是缓解胰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所致上腹部及背部疼痛的有效方法。腹腔神经丛松解术是治疗上腹部癌痛的常规和有效方法,在缓解疼痛的同时减少了镇痛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临床常用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的方法学研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癌性疼痛的止痛效果。方法105例晚期癌症患者,67例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并包绕神经、血管,均有顽固性上腹痛,经CT导引穿入膈脚前及后腹膜肿大淋巴结内行两侧腹腔神经丛乙醇阻滞术。结果经4个月随访观察,在2周,1,2,3,4个月,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98.1%、97.1%、93.8%和90.4%。止痛效果显著的患者,可观察到乙醇扩散较完全,能从两侧包绕腹主动脉,肿大的淋巴结有明显坏死。本组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内脏与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胰腺癌晚期癌性疼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CT引导经椎间盘穿刺法行内脏与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胰腺癌晚期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48例晚期胰腺癌伴有上腹部癌性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CT引导下分别行腹腔神经丛(N组)或经椎间盘穿刺行内脏神经(S组)无水乙醇毁损性阻滞。记录术前(Tn)、术后1d(T1)、15d(T15)、30d(T30)、60d(T60)、90d(T90)VAS评分,评估疗效;记录两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结果]各组内术后T1-T90时的VAS评分均较R时降低(P〈0.01),S组在k、k时较N组同期降低(P〈0.05)。术后第1d,S组与N组显效率分别为87.5%和83.3%,随时间延长疗效均逐渐降低,至T90时分别为60.O%和42.9%。两组在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脏神经阻滞应用于晚期胰腺癌癌性疼痛的治疗,其远期疗效优于腹腔神经丛阻滞。CT引导下经椎间盘穿刺法行内脏神经阻滞,操作方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癌痛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临床上仍有一部分患者药物治疗后未能获得满意的疼痛缓解。微创介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意义。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建议使用腹腔神经丛或内脏神经阻滞治疗上腹部癌痛、上腹下丛阻滞治疗骨盆肿瘤所致内脏痛、经皮椎体成形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肿瘤所致椎体疼痛。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胸壁癌痛、奇神经节及鞍区阻滞治疗骨盆肿瘤所致会阴部癌痛只有在临床研究中或是无有效缓解手段时作为一种体恤性治疗使用。  相似文献   

6.
未能切除胰腺癌患者术中NCPB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宝  潘剑铭  陈腾  王为民  王强 《肿瘤》2003,23(1):60-61
目的 研究术中腹腔神经丛阻滞对无法切除胰腺癌患者的镇痛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41例患者经腹行直视下的腹腔神经丛阻滞,每人次注射无水酒精20-50ml,同时行胆肠转流或/和胃肠转流,部分患者行区域动脉化疗。结果 腹腔神经丛阻滞后6个月内或已死亡者中有32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4例明显减轻,5例无明显效果。38例术中出现血压下降,15例术后腹泻,结论 术中直视下经腹行无水酒精腹腔神经丛阻滞对缓解未能切除胰腺癌患者的疼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腔神经丛毁损性治疗前后镇痛效果、患者生存质量及血浆胃动素、β-内啡肽的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62例顽固性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其中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7.6岁.应用多种强阿片类镇痛药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严重,疼痛评分大于5,生存质量低下,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无腹腔内感染、脓毒血症及肠梗阻.在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治疗.观察镇痛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检测血浆胃动素及β-内啡肽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评分降低,治疗前11点数字疼痛评分(NRS)为7.6±1.2,治疗后第7天为1.1±0.3,疼痛缓解50%(中度)以上的患者占96.8%.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均在3天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生存质量评分在治疗后明显改善,QOL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在治疗后1天开始明显升高,治疗后3天达高峰,治疗后7天略有回落,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β-EP水平在治疗后1天未见明显变化,但在治疗后3天明显升高,治疗后7天高达(336.9±29.4)pg/mL.结论:腹腔神经丛毁损阻滞治疗可以明显缓解上腹部癌痛,提高胃动素及β-内啡肽水平,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疗效确切,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8.
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在常规止痛效果不佳时,常行腹腔神经丛封闭以止痛。古典腹腔神经丛封闭术(CPN)是在 X 线透视和触摸指引下,在腹主动脉两侧分别进行注射麻醉剂。近  相似文献   

9.
不同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胰腺癌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但因多数不能早期发现而切除率低(5%~15%)。胰腺癌容易侵及腹腔神经丛和胰头神经丛,从而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尤以胰体部癌更为明显。对于局部晚期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放疗可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对2000年2月至2003年3月治疗的伴有腹背疼痛的52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分析,其中采用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28例,常规分割适形放疗24例,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上腹部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间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前入路组和后入路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行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前入路组患者采用前入路法,后入路组患者采用后入路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表现、手术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状况。结果前入路法与后入路法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并发症表现,经适当治疗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前入路组患者临床短期(<1个月)显效率为70.1%,总有效率为96.3%,后入路组患者短期显效率为63.4%,总有效率为92.5%;前入路组长期(>3个月)显效率为50.3%,总有效率为90.1%,后入路组长期显效率为44.7%,总有效率为81.6%,前入路组患者临床短期与长期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前入路法CT导引下穿刺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癌性疼痛临床疗效较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对甲状腺手术113例患者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术中静脉辅助一定量氟芬合剂。结果113例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总的麻醉有效率为95.6%,其中阻滞效果优者75例,良者23例,可者10例,差者5例,5例阻滞效果差者术中改用其它麻醉方法完成手术。副作用:本组所有病例中有1例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1例出现膈神经阻滞,2例出现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癌性顽固性疼痛是胰腺癌晚期的主要症状之一,目前国内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自1987年以来,我们用经腹膜后间隙注射0.2%复方亚甲蓝注射液,阻滞腹腔神经丛治疗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例晚期胰腺癌中,男5例,女1例。年龄37-78岁,平均51岁。病变位于胰头部4例,胰体部2例。经手术探查证实不能切除者3例,仅行姑息性“胆囊空肠吻合术”。余3例病人一般情况较差,食欲不振和消瘦显著,1例有腹水,2例上腹部可触及明显肿块,经外院B超和CT检查确诊,已不适宜手术治疗。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顽固性疼痛,疼痛持续时间最长者1例2个月,最短者1例10天。均需间断注射吗啡和杜冷丁,症状方可缓  相似文献   

13.
汪庆玎  刘亚东  杜娟 《癌症进展》2019,17(2):198-200,206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膈脚内侧入路组(n=19)和膈脚外侧入路组(n=21),比较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前列腺素E2(PGE2)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第15天、第30天,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且膈脚外侧入路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膈脚内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PGE2和CG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第15天、第30天,两组患者的PGE2、CGRP水平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且膈脚外侧入路组患者的PGE2和CGRP水平均低于膈脚内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膈脚外侧入路组和膈脚内侧入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57%和2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脚外侧入路和膈脚内侧入路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均可有效控制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疼痛,其中膈脚外侧入路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临床观察颈丛神经一侧深丛、两侧浅丛阻滞麻醉法行甲状腺肿物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120例甲状腺肿物手术患者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 评定优94例(78.33 %),良20例(16.67 %),可5例(4.17 %),差1例(0.83 %),优良率为95.00 %。结论 颈丛神经一侧深丛、两侧浅丛阻滞麻醉法行甲状腺肿物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射频热凝术治疗晚期胰腺癌顽固性疼痛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70例晚期胰腺癌顽固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芬太尼透皮贴剂4.125 mg/贴×2/72 h 外用+加巴喷丁胶囊 200 mg po 3/d;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射频热凝术,射频治疗参数设置为:3 min,70 ℃。评价两组晚期胰腺癌顽固性疼痛患者镇痛效果。结果:治疗后3 d、6 d、21 d、60 d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躯体功能评分、情绪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总健康状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6 d、21 d、60 d观察组较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情绪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呈下降趋势,总健康状况评分呈上升改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1 d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CR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3 d,观察组血清TNF-α、IL-6、CRP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射频热凝术治疗晚期胰腺癌顽固性疼痛镇痛效果确切,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见效快、安全有效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腹腔内注射顺铂联用全身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腔内注射顺铂联用全身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体会浙江省仙居县中医院(仙居县317300)李学勇林元耀腹部恶性肿瘤晚期或术后复发患者,常常合并恶性腹水,以往多采用全身化疗、利尿等方法,疗效不甚满意。有报道腹腔内注射顺铂加全身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并恶性腹水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复合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治疗中晚期癌痛中的疗效。方法:用神经阻滞液(0.5%利多卡因加0.125%布比卡因和维生素B(12)、强地松龙25mg)在痛点分布的神经干周围作阻滞,每点3ml5ml,一次总量不超过20ml;再用2.5醒芬太尼透皮贴剂贴于胸前,维持72小时。结果:治疗后Ⅵ峪评分同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结论:神经阻滞复合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治疗中晚期癌痛患者中,是一个较好的止痛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总结应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商品名称艾易舒)联合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thoracoscopic splanchnicectomy,TS)治疗中晚期癌痛患者癌性腹痛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2月至2009年9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胸外科收治的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TS组),对照组(单纯对症治疗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透热全身热疗系统在晚期复治性原发性肝癌、胃肠道癌及间质肿瘤恶性腹水腹腔化疗治疗中的辅助及增效治疗作用价值及意义.方法:试验组(18例)抽放恶性腹水后腹腔内灌注DDP+5-FU主药物后即刻行高功率微波腹部透热全身热疗,恒温期温度41~42℃,维持>60 min.对照组(24例)仅行腹腔灌注化疗,用药方法同试验组.结果:42例复治恶性腹水总缓解率57.1%(24/42),其中试验组77.8%(14/18),对照组41.7%(10/24),前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和25周.2组不同治疗方法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腹腔灌注化疗联合经腹透热全身热疗治疗晚期肿瘤恶性腹水较常规单纯腹腔化疗疗效好,且毒副反应少,并有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生存期作用,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静脉联合腹腔化疗治疗晚期胃肠肿瘤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静脉联合腹腔化疗治疗对晚期胃肠肿瘤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方法:对1996年至2000年11月间,我科对采用吡喃阿霉素静推、羟基喜树碱静滴、5-FU及顺铂腹腔灌注方法治疗87例晚期胃肠肿瘤进行分析,总结其的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7例,总有效率52.9%(46/87),中位生存期为15.7月,且毒副反应较轻。结论:静脉联合腹腔化疗是治疗晚期胃肠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副反应轻,病人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