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脉压、血压负荷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随机对61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测压和心电图检查。据平均血压(MBP)<110mm Hg(1mm Hg=0.1333kPa)和≥110mm Hg分为二组。再据脉压(PP)≤40mm Hg、41-60mm Hg、≥ 60mm Hg分为3个亚组。同时分心电图(ECG)正常和异常两组。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随机监测其中61例患者,总测量数不少于55次。结果 ①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在各脉压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随着脉压增加,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也增加。②在心电图正常和异常二组中,收缩压和舒张压的24小时血压总负荷、白昼负荷和夜间负荷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和血压负荷增加与心电图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将高血压患者按脉压差高低分为4组:≤60mmHg、61~80mmHg、81~100mmHg和〉100mmHg。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PWd),求出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①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其年龄具有密切的关联。年龄增高,脉压增大;与血脂、血糖无明显的关系。②随着脉压差增大,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逐渐增大。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是导致左心宣肥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脉压(ABP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用动态血压监测仪(ABP)记录血压变化,根据24h平均脉压测定值分为≥60 mm Hg(1 mm Hg=0.133kPa)和<60 mm Hg两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径(LVSD)、左室舒张末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BPP≥60 mm Hg组LVSD、LVDD、IVS、LVP值明显高于ABPP<60 mm Hg组,而EF低于ABPP<60 mm Hg(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左心室肥厚呈正相关,易于发生心力衰竭,对指导临床血压调整,防止终点事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据平均脉压(ABPP)结果分为≥60mm Hg组和〈60mm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左室质量(LVM)、相对室壁厚度(R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BPP≥60mmHg组的LVMI、LVM及RWT的值均高于ABPP〈60mmHg组,LVEF则低于ABPP〈60mmHg组(P〈0.05)。两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24h平均脉压增大与左室肥厚呈正相关,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分析研究,探讨动态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10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A、B、C3组,比较3组间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的差异.结果 LVMI随脉压的增大呈显著增加趋势,与A组比较,B、C组的LVMI均显著增加(P<0.01),C组较B组亦有显著增加(P<0.05).同时,随着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增加,脉压亦显著增大,3组间年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脉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的康复预防和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初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7例,所有人选病例测量非同日3次诊所血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4组、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5组并分别比较。②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结果: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均与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左室质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和24h平均心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动脉僵硬度随分组脉压的增大呈显著递增,其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r=0.670.P&;lt;0.0l和r=0.399,P&;lt;0.01。24h脉压和24h收缩压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49.0&;#177;10.2)mmHg和(44.7&;#177;8.9)mmHg,P&;lt;0.001]和[(132.1&;#177;13.1)mmHg和(126.5&;#177;12.7)mmHg,P&;lt;0.001](1mmHg=0.13kPa);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r=0.277,P&;lt;0.01和r=0.105,P&;lt;0.05)。结论:脉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诊所脉压比较,动态脉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60岁),分为脉压≥50mmg和脉压〈50mmg两组,均做心电图、超生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血尿素氰(BUN)、血肌酐(Cr)及尿白蛋白的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脉压≥50mmg组与脉压〈50mmg组比较,其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块发生率、BUN、Cr,尿白蛋白等指标均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控制脉压可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脉压和左室肥厚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岩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082-1082
目的探讨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及脉压 (PP)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和计算出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分析上述指标与偶测血压及PP的相关性。 15 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得SBP、DBP、PP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 ,并算出LVMI。同时采用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LVMI为 (12 9.5 8± 2 4 .12 ) g/m2 ,PP平均 (6 5 .4 4± 11.0 4 )mmHg。相关分析提示 ,LVMI与PP、SBP显著相关 (r值分别为 0 .31、0 .2 4 ;P <0 .0 1、0 .0 2 ) ;而LVMI与舒张压无相关(P >0 .0 5 )。回归分析示 ,PP进入回归方程 ,方程复相关系数为 0 .2 4。结论PP、SBP对LVMI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10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 mmHg(A组,n=52),PP≥60 mmHg(B组,n=54)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PP增加主要因收缩压(SBP)增加所致;随PP增加,SBP血压负荷增加,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EH患者PP与心律失常有关,临床治疗中要注意缩小PP,并将PP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205例健康人员和19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脉压和脉搏波速度(PWV)检测.结果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脉压、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脉压与PWV密切相关,脉压与PWV不仅为动脉血管损伤的预测指标,而且可预测动脉功能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蛋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反映肾脏早期损害的尿微量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1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脉压水平分为4组(〈50mmHg、50—59mmHg、60—69mmHg、≥70mmHg)。所有患者人选时血尿素氮、肌酐和24h尿蛋白总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取晨尿用免疫散射法测定尿白蛋白(A1b)、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G)和免疫球蛋白G(IgG)。结果脉压升高,各项尿微量蛋白指标均有增高趋势,但仅有尿A1b、TRF和IgG3项指标与脉压水平同步增高(P〈0.05)。脉压〈60mmHg组的尿IgG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不同脉压组的尿α1-MG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脉压可作为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损害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测定尿微量蛋白可作为早期高血压肾脏损害的诊断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24 h动态脉压(PP)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 mm Hg(A组,52例),PP≥60 mm Hg(B组,54例)分为2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脉压增加主要因收缩压增加所致;随脉压增加,收缩压负荷增加,复杂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脉压有关,临床治疗中要注意缩小脉压,并将脉压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电图检出左心室肥厚23例(23.00%),超声心动图检出左心室肥厚78例(78.00%)。其中Ⅰ级高血压13例,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厚检出率分别为7.69%和38.46%;Ⅱ级高血压32例。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厚检出率分别为12.50%和62.50%;Ⅲ级高血压55例,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厚检出率分别为32.73%和96.36%。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为57.69%,无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为18.18%。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应结合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来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及早进行积极治疗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4.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QT离散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脉压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预测作用。方法  2 1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 12导联同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 ,并计算QT离散度 (QTd) ,同时统计心电图异常及左室肥厚检出率。分组观察所有对象脉压与QTd、心电图异常之间的关系 ,并比较脉压、收缩压与QTd的相关性大小。结果 脉压与QTd正相关 ,相关系数r为 0 .75 83,P <0 .0 1;收缩压与QTd正相关 ,相关系数r为 0 .36 79,P <0 .0 5 ;QTd≥ 6 0ms与QTd <6 0ms两组比较 ,心电图异常率及左室肥厚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脉压与QTd的相关性强于收缩压 ,提示在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性方面 ,脉压优于收缩压  相似文献   

15.
王云  常志文 《临床荟萃》2005,20(21):1207-1209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脉压指数(PPI)的变化,以及二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测量1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PP、PPI水平,及PP、PPI变化幅度.根据PP水平分为两组:PP≤60 mm Hg组和PP>60 mm Hg组;又根据PPI水平再分为两组: PPI≤0.40组和PPI>0.40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不同个体PPI变化幅度(0.203±0.026)明显低于PP的变化幅度(0.327±0.034)(t=2.534,P<0.05);PPI昼夜变化(昼:0.420±0.074;夜:0.433±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P≤60 mm Hg组与PP>60 mm Hg组比较,年龄、P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5),PPI≤0.4组与PPI>0.4组比较,年龄、TC、HDL、LDL、PP、SBP、DBP、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I是一个反映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其克服了脉压评价血管硬化的相对性,在反映血管顺应性中比PP更敏感,更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4 h平均脉压(PP)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36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平均脉压水平各分为3组进行比较。结果:24 h平均脉压与年龄、左心室重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脉压升高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PI)、胰岛素抵抗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SG)、空腹血胰岛素浓度(INS)及血压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脉压指数(PPI)。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LVH组收缩压(SBP)、PPI、INS、年龄、高血压病程高于非LVH组,舒张压(DBP)、ISI低于非LVH组(均P〈0.05)。高PPI组LVMI、INS高于低PPI组,ISI低于低PPI组(均P〈0.05)。高胰岛素组LVMI高于正常胰岛素组,ISI低于正常胰岛素组(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示LVMI与PP、PPI、INS、年龄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PPI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I、胰岛素抵抗与LVH密切相关,PPI、ISI可作为LVH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脉压和胰岛素抵抗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卫民  何玉娟 《临床荟萃》2003,18(21):1229-1230
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pulsepressure,PP) ]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但是 ,脉压预测心血管疾病的能力是否独立于收缩压和舒张压 ,现在仍为争论的焦点之一[1] 。国外资料表明 ,脉压增大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独立预测因子。胰岛素抵抗 (insulinresistance ,IR)在高血压 ,冠心病发展中有重要作用[2 ] 。现将我们对PP和IR在高血合并左心室肥厚发展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自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9月 ,根据 1999年高血压治疗指南 ,入选的健康志愿者 30例为A组 ,年龄32~ 6 8岁 ,其中男 18例 ,女 1…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探讨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12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且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脉压),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根据相关公式求取左室重量指数;根据24 h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24 h脉压<40mmHg组;40mmHg≤24h脉压<60mmHg组;24h脉压≥60mmHg组.比较3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及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并就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和脉压的各项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脉压越高,尤以60岁以后明显.[2]左室内膜中层厚度比较:24 h脉压≥60 mm Hg组明显高于40 mm Hg≤24 h脉压<60 mm Hg组[(1.06&;#177;0.02、0.94&;#177;0.07)mm,(P<0.001)];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0.97&;#177;0.08),(0.86&;#177;0.05)mm,(P=0.000)].[3]左室重量指数比较:24 h脉压≥60mm Hg组明显高于24 h脉压<40 mm Hg组[(138.54&;#177;29.46、109.75&;#177;15.8)g/m^2,(P<0.001)].[4]夜间脉压下降率比较:左室肥厚组明显低于非左室肥厚组[(3.42%,11.44%),P=0.002].[5]相关性分析显示:全天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夜间脉压与二者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血管的损害与心脏损害在早期是同步的,在由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以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及其昼夜节律改变对早期动脉硬化及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李妍妍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171-117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肌重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测定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分析各组病例间超声心动图特点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随着脉压增高,左室质量指数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增高,PP3〉PP2〉PP1(P〈0.05);EF斜率降低,PP3〈PP2〈PP1(P〈0.05);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增高可导致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保持合理的脉压,可减轻和改善心肌重构,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