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便”一词在《伤寒论》中凡见二,即23条(条文号依《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1985,第1版,下同)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及91条的“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  相似文献   

2.
“须臾”一词,在《伤寒论》一书中,曾出现过两次。原文第12条桂枝汤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338条说:“……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据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释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三百九十七法”之说,始自林亿的“伤寒论序”,云:“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此说是不切实际的。然历代注家,不考其实,沿习已久。  相似文献   

4.
“烦”字,散见于《伤寒论》六经诸篇,凡63条次。准确地理解论中“烦”字之义,对于正确领会论中诸条原文,必定大有裨益。《伤寒论》“烦”字之义,大抵有以下几种:其一,《说文》谓:“烦,热头痛也。”段玉裁注曰:“烦,如炎如焚。可见,热乃烦之本义。《伤寒论》用此义的条文很多,诸如121条云:“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  相似文献   

5.
许洁  王晞星 《光明中医》2016,(18):2632-2634
《伤寒论》以四方之神来命名方剂,并与风热燥寒相互联系,创造出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皆寓所治之邪和方剂之效义。青龙为东神,故青龙汤为治风邪疗表证之剂,对应大、小青龙汤;白虎为西神,秋属西,故白虎汤以秋金肃杀之气降炎热烦暑,对应白虎汤;玄武为北神,玄武汤即今之真武汤,寒、水属北,故真武汤为治寒、治水之剂。朱雀为南神,热、火、暑属南,故朱雀汤应为治火、热、暑的方剂,对应黄连阿胶汤。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130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对于“不可余药”,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不可用其他的药.一为连滓一并服下。“不可余药”究作何解?笔者认为,这首先要弄清  相似文献   

7.
<正> 《伤寒杂病论》的注本首推宋代医家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最佳。书中除释音、解词、串讲、阐明义理之外,还涉及到校勘辨正、阐发段意,并对每种证候的病机病变加以论述。如此详尽的注本,在古医籍中尚不多见。然而,医者在研究《伤寒论》时,往往偏重医理与治则,而忽视探究其词义,结果因词害义之弊时有所见。现举例一二,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道。伤寒论少阳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伤寒论阳明病:“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上引两例中的“濈然”和“濈濈然”,一般人皆  相似文献   

8.
宋朝林亿在校勘《伤寒论》的序文中,首倡《伤寒论》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之说,九百余年来,中医界一直沿用其说,认为《伤寒论》载方一百一十三首,缺方一首,实为一百一十二方。细考《伤寒论》一书,实际载方一百一十五首,缺方二首,而为一百一十三方。林亿所遗漏的两方为二百三十三条的“猪胆汁方”和“土瓜根方”。  相似文献   

9.
小议《伤寒论》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玮 《国医论坛》2006,21(1):1-2
<伤寒论>八法俱备,但其清法在临证时却常被忽视,这无疑是受"<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的看法的影响.纵观论中各篇所陈,仲景对里热病证的治疗,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既治分气血,又辨病虚实,若热邪深入与痰、水、瘀血等互结则各随其所得而治之.这不仅体现了<伤寒论>自身对温热病的辨治特点,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提供了依据.因此,笔者对<伤寒论>清法的运用规律进行了一番梳理,以期对临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任鸿义 《光明中医》2011,26(1):24-24
《伤寒论》中的"浮脉"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关联阴阳、贯穿表里、分明寒热、涉及虚实,又提示正邪的进退,既包括了现代《中医诊断学》中的主病与病理变化,又有着许多独到之处,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三阳病中,两阳合病凡见三类(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从三阳病取任意两阳病组合的角度讲,列述已饱和[C(2,3)=3],加上《伤寒论》中三阳合病[C(3,3)=1],共4类合病,为合病的全部可能存在情况,所以对合病的论述,张仲景是全面的。《伤寒论》三阳病中二阳并病凡见两类(太阳少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尚有少阳阳明并病,当然,条文中张仲景未明确合病并病者,也有此类复杂证候。以合病并病分析仲景条文,比从兼证、变证的角度去阐述某某病兼证、变证更接近张仲景本义。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的“浮脉”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关联阴阳、贯穿表里、分明寒热、涉及虚实,又提示出正邪的进退,既包括了现代《中医诊断学》中的主病与病理变化,又有着许多的独到之处,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载方113首,多是以水为溶剂煎服,但为治疗需要,尚有以甘澜水、清浆水、潦水、清酒、苦酒、麻沸汤等为溶剂者。注家对上述特殊溶剂的制备、作用、用法众说纷纭,各述己见,今综合前人论述略加评议。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135页炙甘草汤方如下:“甘草四两,炙(12g)生姜三两,切(9g)桂枝三两,去皮(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去心(10g)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擘(10枚)“。此处为何将原方大枣用量30枚,而改为10枚?  相似文献   

15.
大青龙汤乃伤寒发汗峻剂,公认是用以治疗“不汗出而烦躁”的表寒里热证,如程门雪说:“大青龙汤合麻黄、桂枝、石膏于一方,而佐以姜枣,使不致因石膏之寒而碍汗,一面仍用麻黄、桂枝,不致因石膏之寒而碍表,为外寒束其内热出一主要方法。”笔者认为,这只是其适应证的一个方面,尚有两个方面,易被人们忽视,兹不揣浅陋,予以小议。 1.寒水困遏肌表、郁热于内《伤寒论》38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讨论了寒水困遏、热郁于内导致四肢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沉重或兼见疼痛的证治。由于寒困水滞,阳气被郁不得发越,则脉由紧变缓;热邪虽郁于内,但时时向外冲击寒水之邪,故身虽重,但乍有轻时。此时可用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174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本条亦复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篇.此条历来众说不一,争论焦点就是对文中“大便硬,小便自利”机理的解释.诸如柯琴认为:“……其人大便硬,小便利者,……脾家虚,湿土失职,不能制水,湿气留于皮肤,故大便仅见燥化.”沈目南亦云:“若中虚邪陷,逼迫津液,偏渗前阴,不润肠间,则大便坚,小便自利.”等等,皆认为本条“大便硬,小便自利”是由于脾虚湿滞.然而纵观《伤寒  相似文献   

17.
<正>汗法,冠八法之首。《内经》有论,后世医家均有发展,至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论述渐臻完善,不仅发扬了《内经》汗法理论,而且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理、法、方、药俱全,开创了后世辩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汗法沿用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今不揣陋漏,少议一二,望釜正。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和法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和法”,就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医圣张仲景善用和法 ,在《伤寒论》一书中体现“和”法的方剂甚多 ,主治颇广 ,可谓开后世和法之先河 ,为后世和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择其要者加以浅议 ,冀以窥其和法用药之端倪。1 解肌表 ,调和营卫 《伤寒论》1 3条云 :“太阳病 ,头痛 ,发热 ,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治法。太阳统摄营卫而主一身之肌表 ,抗御病邪而为六经之藩篱。若风寒之邪侵表 ,太阳之经受邪 ,营弱卫强 ,营卫不和 ,乃致头痛、汗出、恶风、脉缓诸症 ,治以桂枝汤解肌祛风 ,调…  相似文献   

19.
仲景在运用汗法时着重强调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重要性,同是外感风寒,阳证、阴证所表现的征象有所不同,表现为脏腑功能上,阳证人多为热证,阴证人多表现为寒证,即转归、从化;卫外不固,则邪气乘虚入里,直中脏腑,寒邪直中所虚之处,运用发汗解表治疗同样有效,便为异病同治。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对正气足的人可能不发病,反之,对于阳气虚的人则为虚邪,当避之有时。发汗法在治疗除表证外的其他疾病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桂枝汤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多表现为时发热自汗出,烦躁,以桂枝汤服之多能达到阴阳的平和,此时的桂枝汤可以不发汗,反而表现为止汗。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中“阳浮而阴弱”的解释,历代大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