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脂肪肝对肝血管瘤超声显像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血管瘤是肝内良性肿瘤中的一常见病种,脂肪肝是目前营养过剩的一种现代常见病;本文根据多年来B超体检情况,来探讨脂肪肝对肝血管瘤超声显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患者应用 CT 检查与超声造影(CEUS)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的肝血管瘤、是否合并脂肪肝等因素下的检查效率。结果 CT 检查检出42例,检出率为87.50%;超声造影检出43例,检出率89.58%;两种方法的检出
  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CT 检查>3 cm 的肝血管里发现率显著高于≤3 cm 的肝血管瘤( P <0.05)。对不同大小的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发现率无显著差异( P >0.05)。对不同大小的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整体信号的增强变化均不显著( P >0.05);但是>3 cm 肝血管瘤的斑片状增强型信号显著高于≤3 cm 肝血管瘤组( P <0.05)。CT 对是否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P >0.05);超声造影检查,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检出率为58.33%显著低于不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的100%( P <0.05)。结论对于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检出更具优势,超声造影检出结果受肝血管瘤大小的影响较小,两种方法可以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肝内血管瘤的价值。方法回顾96例肝内血管瘤的超声显像特征,同时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能及时准确地诊断肝内血管瘤,准确率为95.83%,根据声像图特征,可将肝内血管瘤分为3型:(1)强回声型;(2)弱回声型;(3)混合回声型。结论超声诊断肝内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血管瘤在脂肪肝中的声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伟 《临床医学》2007,27(3):82-82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在脂肪肝中的声学变化。方法追踪观察58例肝血管瘤在脂肪肝中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脂肪肝中肝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为78%,未发现肝血管瘤结节为22%。结论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肝血管瘤结节在脂肪肝中的显像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脂肪肝中圆形低回声病灶的超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组25例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并行CT检查,同时查AFP,超声随访3-36个月。结果:超声检出正常肝组织残留21例(84%),声像图表现为无球体感、边界欠清晰、大小在1.8-2.5cm之间,内无血流信号、周围组织及管道无受压、破坏现明;血管瘤2例(8%),声像图表现为圆形,边界清晰,低回声内有网状回声;转移性肿瘤2例(8%),肿块的周边可见低-无回声的细带。CT检查结果与超声检查基本一致。结论:脂肪肝内圆形低回声病灶以正常肝组织残留多见,超声可以做出基本诊断,CT可以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空勤人员在超声检查中不均质脂肪肝与低回声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归纳阐述,为提高新时期特勤医疗保障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时二维超声检查,对35例肝实质内的低回声病灶初步诊断后,采取措施使这组病例肝内脂肪浸润消除后随诊。结果复查35例疗养员腹部B超显示肝实质回声正常,原肝内低回声区域消失,确诊原低回声区域为不均质脂肪肝。结论不均质脂肪肝与血管瘤在飞行人员中较常见,在超声检查中一定要全面、细致的检查,在不易确诊时,通过控制饮食及体练等对疗养员肝内脂肪浸润消除情况采取随访观察而获得确诊,使超声检查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便携式腹部B超体检对武警干部战士常见病脂肪肝、肾结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用日本便携式ALOKA290型B超诊断仪对1769例武警干部战士进行腹部肝、肾常规体检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769例武警干部战士(干部329例、战士1440例)B超体检中发现,肾癌1例占0.56%,肾集合系回声增强133例,占7.5%,脂肪肝95例。占5.3%。战士1440例中无l例脂肪肝;干部与战士患脂肪肝有极显著差异,P〈0.01;肾癌干部1例,肾结石干部26例,战士72例,肾集合系回声增强干部56例,战士77例,干部与战士肾疾患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便携式腹部B超体检能早期发现脂肪肝、肾癌、肾结石等常见肝、肾疾病。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苏州吴县红十字医院超声诊断室陈红我们对21例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超声图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同位素扫描及CT检查作为对照,结果提示,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超声图像特征为:(1)边缘强回声,界清;(2)内部为弱回声;(3)弱回声中呈网状或...  相似文献   

9.
B超诊断脂肪肝37例患者手术病理学活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B超检查和病理诊断脂肪肝结果的差异性,分析影响超声检查结果的因素,正确认识超声检查在脂肪肝的意义。方法分析37例超声诊断脂肪肝的外科患者,手术中做肝活检。结果37例中20例病理证实有脂肪肝表现,占54%。结论影响超声结果的因素较多,需要克服检查者主观上的认识差异和结合患者综合因素,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测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静脉血流频谱形态的变化情况。方法多普勒超声检测病例组13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弥漫性脂肪肝97例,局灶性脂肪肝41例)与对照组91例正常人肝静脉多普勒频谱。病例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及CT检查诊断脂肪肝,血脂增高,无长期大量饮酒史。对照组经超声及CT检查诊断无脂肪肝,血脂正常。根据多普勒频谱特点将肝静脉波形分为正常型、衰减型、平坦型。结果病例组异常肝静脉波形(衰减型与平坦型)所占比例(59%)较对照组(7%)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异常肝静脉波形中衰减型(59%)与平坦型(41%)所占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弥漫性脂肪肝异常肝静脉波形比例(69%)高于局灶性脂肪肝(3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肝静脉血流频谱可出现异常衰减型、异常平坦型,对脂肪肝肝血流动力学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此疾病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超声造影在不典型脂肪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脂肪肝伴肝内异常回声者行二维超声、CDFI及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增强CT检查结果对照,其中8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活检显示,8例低回声结节中1例为肝细胞肝癌(HCC),7例为相对正常的肝细胞,周围高回声区均为肝细胞脂肪变性:二维超声误诊2例HCC,2例小的肝囊肿和1例肝血管瘤;CDFI误诊2例HCC;增强cT漏诊1例9mm×9mmHCC;超声造影无漏诊、误诊。结论超声造影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可便捷诊断不典型脂肪肝残存的“肝岛”及其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33例肝小血管瘤病人进行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并与B超检查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在肝小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3例病人均采用日立RADIX Turbo螺旋CT扫描机进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60-70s开始门静脉期扫描。5-10min开始延迟期扫描。结果 螺旋CT扫描与B超诊断完全符合者21例,符合率63.6%,两者检出率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11例,超对肝小血管瘤病灶捡出率无明显差别,在病灶定性方面优于B超。螺旋CT扫描不能定性者1例。结论 螺旋CT扫描与B二者对比分析可提高对肝小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肝复杂背景下不典型肝血管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CnT1造影成像技术对352例肝占位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9例49灶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全部病例经增强CT、MRI、肝血池显像或穿刺活检等确诊。结果 49个肝血管瘤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四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周边细环伴小结节状增强并呈向心性填充(26灶);模式Ⅱ,呈粗环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15灶);模式Ⅲ,呈轻度缓慢增强或无增强(6灶);模式Ⅳ,呈不规则整体增强(2灶)。本组有8个灶延迟期可见轻度退出,其中6个灶为模式Ⅱ,2个灶为模式Ⅳ。本组病灶造影前仅2个灶(4.0%)被诊断为血管瘤,超声造影后35个灶(71.4%)被确诊为血管瘤。未能诊断为血管瘤的病灶中≤3cm者占78.6%(11/14)。结论 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血管瘤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或排除恶性;但对延迟期有轻度退出者需结合增强CT或穿刺活检等其他检查以除外恶性。  相似文献   

14.
B超对西藏高原藏族酒精性肝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B超对西藏高原藏族酒精性肝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酒精性肝损害不伴腹水组497例,伴腹水经且89例与藏族健康成人对照组160例进行腹部B超,经皮肝穿刺活检,彩超及肝功能检查等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无异常发现,肝损害不伴腹水组,B超及经皮肝穿刺活检均有异常,敏感性为100%,而彩超及肝功能检查却无异常;肝损害伴腹水组,上述前三项检查均发现异常,肝功能检测仅部分患者有异常,结论:藏族酒精性肝损害早期病理改变主要为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的一些表现,而B超检查是早期诊断的首选,无痛苦,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5.
超声检查对眼球后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检查对眼球后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回顾分析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周一波本文采用ULTRAMARK9超声实时显像仪,线阵探头,频率5MHz,对22例超声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46岁(23~68岁),左眼9例,有限13例,病灶最大的3...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血池显像半定量分析在肝血管瘤诊断及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实验组为CT、B超等检查怀疑为肝血管瘤的患者46例。结果:实验组46例患者经肝血池显像检查诊断为肝血管瘤38例,经DSA检查38例患者均证实为肝血管瘤并进行了介入治疗术。介入治疗后血管瘤放射性计数率明显下降。结论:肝血池显像用于诊断肝血管瘤并评价介入治疗疗效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超在精神分裂症病人肝、胆、脾检查中的应用。方法:100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B超检查。并与对照组100例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第6、12个月肝内实质不均匀、脂肪肝及脾肿大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结论:B超检查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报告63例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超声三维成像(3D)。原发性肝癌34例,肝转移癌20例,肝血管瘤9例。三维超声显示内部结构优于两维超声显像的占71%(45/63);三维超声显示肿块周邻与血管关系较清的占65%(41/63);三维超声显示肿块边界优于两维超声显像的占56%(35/63)。说明三维超声成像对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能较准确地提示肿瘤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及内部结构和病变形态,为临床提供有意义的影像诊断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MRI诊断肝血管瘤与超声、CT影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MRI影像特点并与超声(US)、CT对比。方法 经临床综合诊断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血管瘤患者3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24例行CT检查,26例行超声检查,对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及确诊、漏误诊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7例均行MRI检查,增强23例均确诊,14例未增强,其中13例有典型血管瘤表现而确诊,1例为单发圆形直径约1cm病灶,与小囊肿无法明确鉴别,经过CT增强确诊;37例中24例行CT检查,2例漏诊,确诊19例,性质待定2例,误诊1例;37例中26例行超声检查,确诊15例,漏诊4例,性质待定7例。结论 超声检查由于无创经济,可作为肝血管瘤的初筛方法,应用CT及MRI检查作为确诊定性手段,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以MRI最高,对微小血管瘤超声及CT容易漏诊,不典型表现可导致CT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肝脏部分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结合B超检查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8例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获得确诊,其中肝血管瘤3例,非均匀性脂肪肝4例,肝硬化增生结节4例,炎性坏死病灶6例,局限性结节性增生1例。结论:超声对肝脏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确诊有赖于对病灶的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