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CT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胫骨后外侧平台关节面骨折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发生率及其形态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 5月至 2013年 1月 30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 CT图像及临床资料,其中 45例 CT图像缺失或不兼容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PACS)系统予排除,共纳入 264 例患者资料。确定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关节面骨折块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发生率并测量其骨折线的轴向角度、受累面积、矢状位角度、骨折块高度及移位程度等形态学参数。结果 在 264例胫骨平台骨折中,共检测到 39例胫骨平台骨折存在后外侧象限关节面骨折块,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发生率为 14.8%(39/264)。其中男 18例,女 21例;年龄 31~70岁,平均 52岁;左侧 17例,右侧 22例。致伤原因:交通伤 22例,重物砸伤 2例,摔伤 11例,受伤原因不明 4例。后外侧象限关节面骨折块的骨折线偏于冠状位,骨折线轴向角度为-43°~62°,平均 22°;受累的后外侧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 8%~32%,平均 14.1%;后外侧平台骨折块的矢状位角度为 58°~97°,平均 76°,提示该骨折块在垂直剪切应力下易发生移位;后外侧骨折块的高度为 18~42 mm,平均 28 mm;后外侧髁骨折块平均移位 2~19 mm,平均 10.48 mm。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后外侧平台关节面的发生率为 14.8%;胫骨后外侧平台关节面的骨折线偏于冠状位且矢状位角度较大,骨折块所累及的关节面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行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4周。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无腓总神经损伤。1例后外侧粉碎骨折脱位者,行走后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余均达解剖复位。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优10例,良5例,可1例。结论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行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23例均获随访,时间8~1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16周。HSS膝关节评分67~96分。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创伤小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手术时,传统的前外侧入路因显露不佳使学者近年来多采用后外侧入路或行腓骨小头截骨入路[1]。但膝关节后外侧入路解剖复杂,损伤血管神经可能性大,而且出于保护胫前动脉需要不能向下过度延长切口。笔者自2009年5月~2012年7月尝试采用胫骨前外侧截骨开门法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21例,安全有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 年5 月至2011 年2 月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采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8 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4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2 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8 个月,平均愈合时间6 个月.术后1、3、6、12 个月的膝关节总伸屈度数分别为80°~120°(平均105.0°)、95°~135°(平均120.3°)、90°~135°(平均119.1°)、110°~135°(平均127.3°).术后12 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86~97 分,平均92.1 分.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 评分标准:优19 例、良7 例、可2 例,优良率93%.未见关节面塌陷、膝关节内外翻及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膝关节后外侧入路能够充分暴露胫骨后关节间隙及胫骨平台后外侧髁,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直视复位和植骨内固定提供良好的操作空间,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502-1506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不同内固定模型在轴向载荷作用下骨块位移、钢板应力的分布规律,探讨符合力学原理的最佳内固定。[方法]应用有限元相关软件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有限元模型,包括Ⅰ、Ⅱ和Ⅲ度骨折,并分别用三种钢板固定方式,包括外侧解剖钢板、带状钢板和后侧支撑钢板。设定边界及载荷条件,模拟体重60 kg的慢跑步(1 200 N)情况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三种固定方式下胫骨平台位移、应力分布及钢板螺钉承受应力情况。[结果]在有限元软件中构建了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钢板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三种固定模型在轴向载荷为1 200 N时,带状钢板与外侧解剖型钢板及后方重建支撑钢板的轴向位移接近;随着载荷增大,三种固定方式下胫骨与螺钉所承受的应力值也随之增大,但各组总体位移与最大应力值均比较接近。[结论]利用有限元相关软件建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有限元模型及钢板内固定有限元模型能有效模拟骨折真实情况。使用带状钢板固定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能达到外侧解剖型钢板后方重建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损伤机制及介绍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入路进行治疗的经验.方法 自2007年5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人路治疗少见的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患者6例.根据AO分型:41-B-2.2.4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塌陷性骨折2例,41-B-3.1.2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外侧塌陷劈裂性骨折4例.采用T型支撑钢板治疗4例,L型支撑钢板治疗2例. 结果 术后X线片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6例术后随访15~37周,平均26.3周.随访3个月时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未见高度丢失,Rasmussen放射评分16~18分,平均17.3分.膝关节总伸屈度100°~135°,平均120°.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95分,平均89.3分. 结论 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后外侧髁骨折是膝关节屈曲且在不同程度外翻状态下受到轴向暴力所致,而后外侧入路是治疗这种类型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暴露清楚、内崮定安放方便、创伤小以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骨前外侧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广东省东莞市黄江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例胫骨前外侧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病例。根据CT检查结果,骨折按AO分型为B型和SchatzkerⅡ型。采用膝关节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结果对所有患者经过12个月随访,术后骨折均已复位,随访3~6个月时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术后1年患者胫骨平台骨折高度未丢失,按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平均95分。结论胫骨前外侧平台并后外侧骨折手术治疗,采用膝关节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对于患者行骨折直视下复位和固定,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13例单纯的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男8例,女5例;年龄28~59岁,平均49.2岁。随访时检查膝关节功能,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末次随诊结果采用Rasmussen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1~17周,平均15.1周。随访期间未见复位丢失,1例出现足背麻木,足背伸力及伸趾力减弱;1例出现切口红肿,少量淡黄色渗液,经扩大创口,引流换药后治愈。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3~18分,平均(16.50±0.67)分;Rasmussen功能评分13~30分,平均(25.20±2.21)分;膝关节活动度0°~135°,平均运动范围(125.3±9.3)°。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暴露充分,复位及固定满意,不会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0.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胫骨平台骨折类型,仍是目前创伤骨科的难点之一.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解剖位置相对复杂,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困难,但如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往往会导致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本文就涉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分型、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和关节镜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21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后外髁,对骨折进行支撑钢板内固定,关节面塌陷者采用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13~19个月。1例膝关节伸直轻度受限(-5.0°),其余患者无膝关节伸直障碍。膝关节总伸屈度95.0°~135.0°(122.6°±12.8°)。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16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术后即刻13~18(16.2±2.7)分,末次随访时11~18(15.5±3.2)分。后倾角:术后即刻6.0°~9.0°(7.8°±1.5°),末次随访5.5°~10.0°(7.6°±1.8°)。HSS膝关节评分65~98(83.9±8.2)分。结论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尽管暴露范围较局限,但可直视下进行复位固定位置,具有一定优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胫骨外侧锁定接骨板+前侧拉力螺钉固定后外侧骨折块和胫骨外侧锁定接骨板+后外侧支撑接骨板固定骨折块治疗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3例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采用胫骨外侧锁定接骨板+前侧拉力螺钉固定治疗的前侧拉力螺钉组15例和采用胫骨外侧锁定接骨板+后外侧支撑接骨板固定治疗的后外侧支撑接骨板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Lysholm评分;通过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系统对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进行放射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情况发生,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失效。前侧拉力螺钉组伤口未发生感染,均Ⅰ期愈合,2例复位关节面再次塌陷;后外侧支撑接骨板组出现2例伤口感染,未发生复位关节面再次塌陷情况。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5,P=0.047;t=2.543,P=0.019)。后外侧支撑接骨板组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H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术后即刻、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采用H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本组均获12~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3~92分,平均(82.4±6.8)分,ROM平均为(121.6±1.2)°。术后即刻与12个月TPA、PA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可治疗广泛而复杂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双切口对于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复位和固定都较充分,对软组织创伤较小,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6~55岁,平均38.3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跌伤2例.合并胫骨平台前十字韧带止点撕脱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5 d,平均7.5 d.手术均采用膝关节前外侧“S”形皮肤切口,较常规切口偏向后上,用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复查X线片和CT三维重建,3个月内每月复查X线片,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95 r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180 ml.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全部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8~14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骨不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无膝关节不稳.18例患者达到解剖复位;1例后外侧粉碎骨折脱位患者术后CT提示存在2 mm关节面台阶,患者行走2 km后出现膝关节轻度疼痛,膝关节伸屈0°-105°.1例患者膝关节伸屈5°-90°.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13~30分,平均(22.9±4.9)分,优1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9.5%.结论 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平台劈裂C型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平台劈裂C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7例患者术前均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采用后路和前外侧联合入路后侧和前外侧支撑钢板固定.采用DeCoster评定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测定胫骨平台内翻角和采用HSS法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术后X线片检查示达到解剖复位5例,复位良好1例,差1例.1例发生膝内翻.7例均获随访,时间6~18(12±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4~16(15±1)周.胫骨平台内翻角术后1年和术后初次摄片无变化;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78~90(80±4)分.结论 前后联合入路并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是治疗累及后外侧孤立劈裂C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是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胫骨平台骨折单纯累及后外侧髁,通常表现为后外侧关节面的塌陷或合并后外侧皮质的劈裂.这种类型的骨折是在膝关节屈曲时由较小的轴向暴力所致[1-2].治疗上采用骨折块后侧的支撑钢板固定最为可靠,但由于骨折块位置偏后外侧,通过经典的手术入路难以直接暴露骨折部位,无法直视下复位和安放支撑钢板.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结合后侧支撑钢板内固定的方式治疗了12例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的病例,经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膝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中的应用. 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8例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0例,女8例;年龄28 ~62岁,平均34.5岁.骨折按AO分型:41 B3型12例,41C1型9例,41C3型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对骨折进行支撑钢板内固定.术后3、6、12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并对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7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手术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无感染、内固定失效及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改良的膝关节后外侧入路能够充分显露手术区域,同时保护局部软组织和韧带组织,并保留骨折块周围附着的软组织从而保护骨折端血供,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外侧、后内侧、单纯后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治疗15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后内侧、单纯后髁骨折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30~55岁,平均40.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5例,重物砸伤2例,交通伤8例。采用胫骨平台后内侧入路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7例,后内外联合入路1例。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中无1例患者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0~20周,平均14.5周。末次随访时,本组无1例患者发生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6分(70~95分),优良率为91.8%。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9°-123.4°。结论膝关节Carlson后内侧切口或后外侧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后内侧、单纯后髁骨折,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创伤小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运用合适的内固定和恰当的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扩展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扩展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3~70岁,平均(38.4±7.7)岁。左膝7例,右膝8例。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高处坠落伤7例,平地跌倒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4 d,平均5.6 d。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9.7个月。术后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CT扫描示14例解剖复位,1例有3 mm的台阶。骨折愈合时间8~14周,平均9.6周。无伤口并发症、骨不愈合、钢板松动或断裂、膝关节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无腓总神经和血管损伤。在最终的随访时,膝关节伸直(2.1±2.1)°和屈曲(120.6±18.9)°。膝关节Rasmussen功能总评分25.0±2.8,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扩展的前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块,有利于复位,与传统的前外侧入路相比可更安全有效地偏后放置外侧支撑钢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后内侧、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8例;年龄22~76岁,平均46.4岁.骨折按AO/OTA分型:41-B1型4例,41-B2型6例,41-B3型15例;按Luo等提出的三柱分型均为后柱骨折.10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15例胫骨平台后内侧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后方骨折使用支撑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2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3.2个月(10 ~ 24个月)随访.术后即刻骨折复位质量Rasmussen评分为13~18分,平均16.5分;其中优20例,良4例,可l例,优良率为96.0%.25例患者完全负重下无疼痛感,X线片示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3.9周(12~18周).末见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1分(74~97分),其中优17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膝关节活动度为0~ 125°.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改良后内侧、后外侧入路能较好地暴露骨折部位,且允许直视下复位骨折和采用后方支撑钢板固定骨折,对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