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 测定我国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 HN)谷氨酸富集蛋白 (GARP)、丝氨酸重复抗原 (SERA)和裂殖子表面蛋白 1(MSA1)基因序列 ,并进行序列分析。 方法 采用 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 FCC1/ HN株基因组 DNA中扩增 GARP、SERA和 MSA1基因片段 ,分别插入到测序载体上进行测序。应用 DNAstar软件辅助分析 3种抗原基因的结构及 3种抗原在不同恶性疟原虫株间的分化情况。 结果 恶性疟原虫 FCC1/ HN株 GARP基因全长 2 2 6 3bp,编码6 82个氨基酸残基 ,谷氨酸占 2 3.6 1% ,包含 5个典型的氨基酸重复序列 ;SERA基因全长 344 8bp,编码 995个氨基酸残基 ,丝氨酸含量为 10 .6 5 % ,包含 1个连续 32个丝氨酸 (S)残基的序列 ;MSA1基因全长 5 0 85 bp,编码 16 94个氨基酸残基 ,MSA1的氨基酸序列符合 MAD2 0型特征。恶性疟原虫 FCC1/ HN株与 3D7、FC2 7株 GARP的序列差异主要集中于 C-末端 ;FCC1/ HN株与 FCR3、3D7、FCBR、Hondulas- 1株 SERA的序列差异主要集中于 N-端。FCC1/ HN株与MAD2 0、3D7、HN1、HN2、FC2 7、RO- 71、RO- 33、CAMP和 Palo- alto株 MSA1的同源性高 ,K1和 WEL L COME株 MSA1的同源性高 ,各分离株 MSA1的序列差异主要处于第 2至 16分区。 结论 了解了恶性疟原虫 FCC1/ HN株 GARP、SERA和 MSA1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中国海南分离株MSP1 基因的全序列,并进行多态性分析。方法:来自海南省保亭县2 例恶性疟患者的血样(分别滴在滤纸上)直接制备基因组DNA 后,用MSP1 基因特异的5 对寡核苷酸引物在体外扩增目的基因,用ABIPRISMTM末端标记循环测序试剂盒进行直接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已知的等位基因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获得了2 个恶性疟原虫中国分离株MSP1 基因的全序列,与已知的MSP1 等位基因型进行序列比较,证实其属于MAD20 型。推导其氨基酸序列除了第2 区、第4 区和第8 区以外,其余序列完全一致。其中HN2 的第4 区含K1 型序列。结论:两株恶性疟原虫海南株的MSP1 基因属于MAD20 型,与MAD20 等位基因比较,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些小差异。本文首次提供了恶性疟原虫中国(海南)分离株MSP1 基因多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选用一组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抗原gp195的单克隆抗体,分析海南省、江苏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gp195的抗原差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表明,6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gp195抗原既合共同性抗原决定簇,也含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根据原虫对该组单抗的反应差异,可划分为两个主要的gp195血清型。恶性疟原虫FCC_(8705)/JS为Ⅰ型;FCC/HN为Ⅱ型,FCC_(7802)/HN、FCC_(8702)/HN为Ⅱ_2型; FCC_(7801)/HN、FCC_(8701)/HN为Ⅰ Ⅱ混合型。免疫印迹法显示,恶性疟原虫FCC_(8705)/JS、FCC_1/HN、FCC_(8702)/HN、FCC_(7801)/HN gp195分子量分别为210kD_8、200kD_a、200kD_a、198kD_a。其中江苏FCC_(8705)/JS的gp195分子量高于其它三个海南分离株。作者对gp195抗原差异的规律及其对疟疾疫苗研究的影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中国海南分离株MSP1 基因的全序列,并进行多态性分析。方法:来自海南省保亭县2 例恶性疟患者的血样(分别滴在滤纸上)直接制备基因组DNA 后,用MSP1 基因特异的5 对寡核苷酸引物在体外扩增目的基因,用ABIPRISMTM末端标记循环测序试剂盒进行直接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已知的等位基因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获得了2 个恶性疟原虫中国分离株MSP1 基因的全序列,与已知的MSP1 等位基因型进行序列比较,证实其属于MAD20 型。推导其氨基酸序列除了第2 区、第4 区和第8 区以外,其余序列完全一致。其中HN2 的第4 区含K1 型序列。结论:两株恶性疟原虫海南株的MSP1 基因属于MAD20 型,与MAD20 等位基因比较,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些小差异。本文首次提供了恶性疟原虫中国(海南)分离株MSP1 基因多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SERA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于M13噬菌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应用PCGENE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长度为453bp,A+T/G+C为2.6∶1,符合恶性疟原虫结构基因的特点。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基因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我国PFD-3/YN虫株SERA基因片段仅与B1、B2、B3(巴西)株及S16(塞内加尔)株在第667位氨基酸有不同,与FCR3(冈比亚)、FCBR(哥化比亚)、及S14、S15(塞内加尔)等其它虫株SERA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抗原表位预测分析显示该多肽N端和C端可能有抗原表位存在。  相似文献   

6.
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SERA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于M13噬菌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定,应用PCGENE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长度为453bp,A+T/G+C为2.6:1,符合恶性疟原虫结构基因的特点。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基因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我国PFD-3/YN虫株SERA基因片段仅及B1,B2,B3(巴西)株及S16(塞内加尔)株在第667位氨基酸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恶性疟 原虫海南株的MSP2基因进行分型和多态性分析。方法 采用套式PCR法特异扩增MSP2基因的中间可变区(第3区),对41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部分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41份血样中有39份共扩增得意到55个目的基因片段,以3D7型为主(28份血样,36个基因片段),两种等位基因家族混合感染的情况极少见,充阢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MSP2中间重复序列区变异程度大。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2以3D7等位基因家族为主,且存在显著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分型及测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确定云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M S P 1)基因分型和探讨 M S P 1 基因多态性的遗传及地理特征。方法:采用巢式 P C R法和引物标记周期反应测定法,对云南疫区恶性疟原虫群体 M S P1 基因分型,并对代表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30 例云南恶性疟患者,检出38 个基因型虫株,其中 M A D20 型是优势虫株, K1 次之, R O33 最少,并存在不同基因株混合感染现象。扩增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云南疫区的 M A D20 型、 K1 型和 R O33型均分别与国际上典型的 M S P1、 M A D 20、 K1 和 R O 33 等位基因代表株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以 M S P1 为基因标记物的基因分型法,有助于掌握流行区疟原虫种群的基因特点、分布及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MSP)1,2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确定其等位基因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合当地的恶性疟原虫株流行病学信息,为该地区疟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缅甸拉咱、那威和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德宏瑞丽、保山腾冲采集恶性疟患者血样。用巢式PCR(nest-PCR)扩增18S rRNA基因,确定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对检测为恶性疟原虫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的样本,进行恶性疟原虫MSP-1、MSP-2基因的扩增并作测序、验证与序列分析。结果共采集89份恶性疟样本,经18S rRNA基因检测,确定间日疟9例,恶性疟78例和混合感染2例。在检测为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80份样本中,69例扩增出MSP-1基因片段,77例扩增出MSP-2基因片段。在MSP-1等位基因中,以MAD20型68.75%为主,RO33型23.75%和K1型20.00%次之。来源于勐腊的样本均未检出RO33型和K1型;MSP-2等位基因FC27型和3D7型的感染率均为91.25%,无明显的优势虫株;MSP-1和MSP-2基因多克隆样本所占百分比与多重性感染(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分别为22.50%、1.81和86.25%、3.51。MSP-1和MSP-2等位基因目的片段多样性与其原虫密度之间存在相关性(Spearman's r=0.496,P0.05;Spearman's r=0.240,P0.05)。MSP-1和MSP-2等位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FC27型基因序列3′端发现1个新的APK序列,在3D7基因型序列中检测到1个新的PAT重复序列和其它19个新的序列。结论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分离株MSP-1等位基因存在MAD20型、K1型和RO33型3种类型,以MAD20型为优势虫株,勐腊样本未发现K1型和RO33型;MSP-2等位基因存在FC27型和3D7型2种类型,其优势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文献报道的恶性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IDNA序列的保守区,设计并合成两对20聚寡核苷酸作引物,对恶性疟原虫勐捧分离株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BamHI和EcoRI双酶解后,克隆入具有相应末端的M13mp8和M13mp8载体,转化JPA101,生长于含X-gal的培基上,抽提无色噬菌斑DNA,以DNA序列测定仪进行DNA序列测定,并自动翻释成氨基酸序列。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部分DNA序列,并与DNA序列测定仪测定的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扩增的序列长度为1773个碱基,编码591个氨基酸。与参照序列比较,有17个点突变,引起15个密码子的取代,其中,除1个密码子为同义取代外,其余密码子均为非同义取代,造成14个氨基酸的取代。点突变在序列中呈散在分布,但在氨基酸序列中第160-210位相对较集中。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对恶性疟原虫海南株的MSP2基因进行分型和多态性分析. 方法采用套式PCR法特异扩增MSP2基因的中间可变区(第3区),对41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部分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直接测序. 结果 41份血样中有39份共扩增得到55个目的基因片段,以3D7型为主(28份血样,36个基因片段),两种等位基因家族混合感染的情况极少见.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MSP2中间重复序列区变异程度大. 结论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2以3D7等位基因家族为主,且存在显著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疟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在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耐药性及媒介蚊对杀虫剂耐药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寻求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抗疟途径-抗疟疾疫苗的研制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本对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抗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17区基因,本文原核表达了FUP株MSP1的17区基因,并纯化及鉴定了表达蛋白。方法将MSP1-17基因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形成pGEX-4T-1/MSP1-17,IPTG诱导pGEX-45-1/MSP1-1转化的BL21菌,纯化并用MSP1-17特异性生有达产物。结果成功地构建了pGEX-4T-1/MSP1-17,转化菌经诱导表  相似文献   

15.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AMA-1、Pfs230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 (FCC1/HN)株裂殖子顶端膜抗原 1(AMA - 1)基因和Pfs2 30基因序列 ,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AMA - 1基因已知序列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AMA - 1基因 ,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pcDNA3 -AMA - 1。根据Pfs2 30基因已知序列合成七对引物 ,分 7段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fs2 30基因 ,并分别将扩增片段插入pMD - 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克隆的AMA -1、Pfs2 30基因序列 ,应用DNAstar软件辅助进行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结果 PCR扩增得到恶性疟原虫FCC1/HN株AMA - 1和Pfs2 30基因片段。恶性疟原虫FCC1/HN株AMA - 1基因全长 186 9bp ,无内含子 ,编码 6 2 2个氨基酸残基 ,不存在氨基酸重复序列 ,相对分子量约 72 0 4 5kDa ;Pfs2 30基因全长 94 35bp ,无内含子 ,编码 314 4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量为36 4 36kDa。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FC2 7、7G8、CAMP、FCR3、Thai -Tn、3D7、FVO、KF1916、CMP1、HB3、K1和V1株AMA - 1的同源性在 94 9%以上 ,各株间有 5 3个位置相同的氨基酸残基替代位点 ,并且发生替代的氨基酸残基具二态性。FCC1/HN株分别比 3D7、7G8株Pfs2 30抗原多 9、10个氨基酸残基 ,三个分离株有 2 8个氨基酸替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克隆并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FCC1/HN)株HRP-Ⅲ基因序列,比较FCC1/HN株与国外分离株HRP-Ⅲ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 根据HRP-Ⅲ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HRP-Ⅲ基因。通过定向克隆,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HRP-Ⅲ。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不同分离株HRP-Ⅲ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株HRP-Ⅲ基因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pcDNA3-HRP-Ⅲ重组质粒。测序表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HRP-Ⅲ基因全长802bp包含一个内含子,编码22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我国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国外的Itg2,FC27及IMTM22株HRP-Ⅲ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 成功克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HRP-Ⅲ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离表明,FCC1/HN株与其它分离株的HRP-Ⅲ基因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三种去污剂(NP-4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皂素-Saponin)加上多种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制备红内期恶性疟原虫抗原,并使用ELISA法比较三种可溶性提取和抗原性,结果发现碳酸盐缓冲液包被虫体抗原比PBS包被效果好,前者可增加抗原的吸附性,NP40提取物仍然含有抗原性,尽管其抗原含量远远低于另两种提取物,NP40-SDS和Saponin-SDS提取物对许多病例表现出抗原性差异,以上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SA2编码基因分枝杆菌穿梭质粒重粒子pBCG5.6/MSA2,并进行序列测定。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MSA2编码基因的两侧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出MSA2编码全长片段,经低熔点脂脂糖挖块法回收纯化后,插入分枝杆菌穿梭质粒pBCG5.6/MSA2,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快速酚法初筛阳性重组子,阳性克隆以PCR法与限制性酶切分析鉴定后,双脱氧链终止法双向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从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扩增出约820bp的基因片段,所构建pBCG5.6/MSA2重组体阳性克隆经双酶切和PCR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测序结果确证了插入片段的正确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恶性疟原虫MSA2编码基因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质粒,为恶性疟BCG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恶性疟原虫变异抗原基因(var基因)家族编码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是介导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红细胞黏附微血管的媒介。本文从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致病性、感染红细胞表面变异分子的表达、var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PfEMP1蛋白的黏附特性以及var基因家族的变异调控等方面对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与抗原变异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