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6月本院确诊为胸腰椎退变性侧后凸畸形且采用多节段经关节突截骨术(SPO)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超声骨刀组(19例)、高速磨钻组(24例)。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截骨节段、单节段截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矢状面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缘间水平距离(SVA)改变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4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单节段截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超声骨刀组均优于高速磨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脊柱序列恢复满意,侧后凸及SVA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VAS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高速磨钻组出现硬膜囊损伤脑脊液漏2例。结论应用超声骨刀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退变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手术。与高速磨钻相比,超声骨刀的应用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脊柱截骨术在脊柱后凸畸形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脊柱截骨术治疗脊柱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V形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椎体部分或整体切除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26例.结果截骨后平均矫正34°,1例发生骨不连.随访12~32个月,平均17个月,Cobb角丢失2°~4°,平均2.5°,效果满意.结论应依因治疗,上胸椎畸形操作应仔细,关节突松解,CD、TSRH、USS新型内固定器械的应用为矫正成功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减压截骨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减压、Ponte截骨、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术且年龄不小于45岁的54例DLS患者,根据减压截骨操作主力工具的不同分为超声骨刀组(28例)和传统工具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器械并发症例数、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例数、手术时间、估算出血量、单个融合椎体出血量和自体血回收量等指标。结果:虽然超声骨刀组减压椎板数、Ponte截骨数和切除间盘数显著多于传统工具组(P0.05),但是两组的器械并发症例数和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超声骨刀组估算出血量、单个融合椎体出血量和自体血回收量显著低于传统工具组(834.0±354.4ml vs 1467.3±804.9ml,P=0.002)(120.8±57.2ml vs 191.4±88.4ml,P=0.003)(342.3±179.9ml vs552.2±295.2ml,P=0.003)。结论 :应用超声骨刀完成DLS减压截骨手术安全、有效,超声骨刀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在安全性方面至少不亚于传统工具。  相似文献   

4.
由Smith Reterson(1945)首先报告应用脊柱后方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后La-chapell(1946),Brigge(1947)做了改进,Wilson(1949)应用多节段楔形截骨使手术矫形更加满意。国内刘润田(1958)首先开始脊柱后方截骨术,吴之康(1987)行脊柱后方截骨哈氏加压棍固定手术获得满意疗效。我院自1985年至1991年采用单节段椎板、双节段椎板及经椎弓根椎体截骨三种方法治疗驼背患者共420例。本文通过对用三种不同截骨方法治疗的96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从矫正效果、并发症等方面比较了三种方法的优劣,并从截骨方法与矫形的生物力学、矫正角度及并发…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患者,男,19岁,因驼背8年,加重并双下肢麻痛、无力219990412收稿,19990520修回作者单位:临夏州人民医院骨科,甘肃 临夏 731100作者简介:马秉录,男,38岁,主治医师,科主任。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个月入院。身高162cm,扶膝跛行,脊柱后凸呈“C”形,腹股沟区以下针刺觉减退,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Ⅳ级,膝踝反射亢进。X线摄片示脊椎后凸呈“C”形,以T12为顶点,Cobb角70°。CTM示T11~L1椎体后缘与脊髓间间隙消失,造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数学计算的方法为脊柱后凸和后侧凸的全脊椎截骨术作出准确的截骨设计。方法:根据Cobbs角的测量方法,测出Cobbs角一边从椎板到椎体前缘间距离,用三角正弦定理计算出椎板截除的长度和楔形的大小。结果:本组32例平均矫正率70.5%。结论:Cobbs角在90°以内的,应按计算所得值来截骨;90°~110°角之间者需做容纳脊髓的手术处理,而110°角以上者只能按110°的值来截骨。  相似文献   

7.
作者自1985年6月至1990年6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脊柱截骨器械,行多节段全脊椎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共344例。该手术与传统的脊柱截骨术比较有以下几个优点:(1)、全脊椎截骨术,截骨间隙能自然对合,接触面积大,稳定性强,愈合快。(2)、由于相邻椎体前缘不张开,可避免大血管损伤.(3)、以后凸顶点为截骨中心,符合矫形几何学和运动力学.(4)、截骨最高部位达胸10,突破了胸椎不宜截骨的禁区,提高了矫正效果。本组手术矫正度为35°~100°,平均56.7°。平均矫正率69.9%,优于传统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下颌角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单纯下颌角截骨整形患者35例,术中使用超声骨刀配以骨刀手具进行截骨。结果全部35例患者术后经6个月至5年随访,口腔全景片示下颌骨双侧对称,下颌骨下缘平滑,下颌神经管清晰完整。1例患者术后单侧面部血肿,对症处理2周后完全恢复。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使用超声骨刀,截骨效果良好,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并后凸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25~54岁,平均33岁;身高148~172 cm,平均身高162.3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70°~120°,平均83°;T11~L4 5°~51°,平均37°;胸腰段后凸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35°~97°,平均48.6°;L1~L5 32°~-8°,平均4°.颌眉垂线角41°~84°,平均53.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分别采用顶椎区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三明治"式截骨、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椎体切除5种不同的截骨方法来矫正后凸畸形.内固定全部选用椎弓根螺钉技术.其中,顶椎区Smith-Petemen脊柱截骨12例;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28例;"三明治"式截骨5例;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lO例;椎体切除5例.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身高增长8.7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30°~60°,平均43.2°;T11~L2~2°~11.3°,平均3.8°;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2°~12.7°,平均5.6°;L1~L521°~-38°,平均32.8°.颌眉垂线角-8°~15.8°,平均8.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随访2~10年,截骨部位均在6~12个月时,出现椎体间和椎板的骨性融合.术后外形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好转.结论 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对于不同程度的后凸应当采用不同的截骨方式.椎板截骨多适用于后凸较轻、椎体前缘无明显骨性融合的患者,对于骨质疏松明显、椎体前方骨桥明显的患者应当选择三柱截骨,对于后凸角度较大,顶椎有楔形变的严重AS患者应当采用顶椎区一个或多个椎体切除.  相似文献   

10.
1945年Smith-Petersen首次应用腰椎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1],此法的原理是通过截骨造成腰椎的过度前凸来代偿脊柱上段的后凸畸形。由于该手术死亡率高,且常有严重并发症,四十多年间,不少外科医生对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进,但都没有超出腰椎截骨的范围[2-9]。有的作者报告死亡率高达13%[3],有的虽减少了并发症,但矫正效果不够满意[6-7]。 我科自1985年开始设计并采用直接以后凸弧顶为中心的多节段脊柱截骨技术并辅以Luque棒内固定治疗了41例脊柱后凸病人,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就该手术要点作一介绍 (图1)。 手术适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不同的切骨入点和切骨角度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CEOL)中应用的对比.方法:收集在我院骨科自2016年1月~2020年6月行CE-OL术256例.根据术中开门侧的切骨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超声骨刀片状刀头竖直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截骨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5576(66.24±5.13)岁。手术前后均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1602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 000 ml(8001 900 ml)。术前与术后1年各项参数分别为,TK由(31.67±21.13)°增加到(34.67±11.60)°,LL从(4.76±3.17)°矫正至(37.41±6.28)°,PT从(3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 :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4.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在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在各种原因所致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2005年3月,治疗腰椎后凸畸形18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腰椎后凸畸形7例,腰椎陈旧性骨折所致后凸畸形7例,腰椎退变性后凸畸形4例,畸形角40~90°,平均57°。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果]15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a,平均3a,矫正角30~45°,平均36°。矫正角丧失1~5°,平均3°。截骨融合率100%。无1例脊髓损伤,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感满意。[结论]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是治疗腰椎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患者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7.2岁(30~70岁),DTK组、PTK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6.0±7.3岁、39.0±8.5岁和45.5±5.5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拍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三组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后凸角(K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位平衡(SVA),比较三组之间以上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结果:(1)DTK组和对照组的TK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26.5°±5.8°、26.0°±6.3°和23.3°±7.8°,P0.05),而DTK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DTK组的LL、SS(分别为23.1°±12.4°、20.4°±7.7°)均明显小于PTK组(分别为43.4°±7.8°、30.4°±6.6°)和对照组(分别为42.1°±8.5°、31.1°±5.5°)(P0.001),而PTK组的LL、SS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的SVA、PT(分别为62.7±17.5mm、26.1°±11.9°)均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16.7±7.1mm、16.7°±8.6°)和对照组(分别为15.8±7.4mm、15.4°±6.6°)(P0.001),而PTK组与对照组的SVA、P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TK组与PTK组的KA(分别为46.7°±12.8°、46.0°±13.8°)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PTK组和对照组的PI(分别为45.5°±9.7°、46.1°±8.8°、45.1°±8.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患者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小,骨盆后旋转,并最终出现躯干前倾的矢状面失代偿;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患者仅表现为TK减小、以骨折椎体为中心的局部后凸,而未发生整体脊柱骨盆参数的代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对称截骨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非对称截骨手术治疗的17例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岁(57-72岁),术前所有患者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分析。术后至少随访1年。对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胸腰椎Cobb角及骨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0min(180~2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00ml(750±2200ml)。1年后随访结果显示VAS评分从7.0±1.5下降至1.1±0.6。腰椎前凸从(1.9±9.6)°矫正至(35.2±6.7)°,胸椎后凸从(26.3±9.7)°增加至(32.5±11.2)°;腰椎侧凸Cobb角从(25.1±11.0)°减少至(7.9±3.6)°。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从(33.0±10.1)°恢复至(25.3±8.9)°,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从(13.9±9.7)。增至(27.2±11.0)°。矢状面平衡从(10.3±8.1)cm恢复至(3.1±4.2)cm。冠状面平衡从(3.5±2.1)cm恢复至(1.3±1.1)cm。结论:非对称截骨手术方式不但可以纠正脊柱侧凸畸形,而且能够重建腰椎前凸,可以安全有效地解决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64.8±9.7岁.僵硬性后凸24例,非僵硬性后凸17例,对僵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