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镛  唐银琳  吴铁  吴耀生  蒋东 《中外医疗》2012,31(29):105-106
目的探讨基于ITS2序列的绞股蓝与其混伪品鉴定的新方法。方法从GenBank中下载绞股蓝及其混伪品的ITS2序列,用软件MEGA4.0等进行相关数据分析,通过ITS2数据库预测ITS2二级结构,并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绞股蓝与其混伪品的ITS2序列存在差异,其二级结构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绞股蓝最大种内K2P遗传距离远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最小种间K2P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绞股蓝与其混伪品可明显分开。结论基于DNA条形码的ITS2序列为绞股蓝及其混伪品的准确、简便鉴定提供了新的分子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羌活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以确保该药材的质量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PCR测序法,对样品进行核基因ITS2片段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用软件MEGA 4.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构建邻接(NJ)树。利用已建立的ITS2数据库及其网站预测ITS2二级结构。结果 羌活与宽叶羌活ITS2序列长度均为228 bp,二者种内平均K2P(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均远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平均K2P遗传距离;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图可以看出,羌活与宽叶羌活均表现出了单系性,而同时又与其他混伪品明显分开;比较ITS2二级结构发现,羌活基原植物与其混伪品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方便快捷地鉴别羌活及其混伪品,为其种质资源鉴定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探索罂粟的鉴定方法,寻找可靠的DNA条形码序列对罂粟属植物进行种内和种间的鉴别。   方法   采用5种不同种类的虞美人和花菱草作为罂粟鉴别的种内植物、种间植物。利用叶绿体基因组matK、rbcL、trnH-psbA和核糖体基因组ITS2、ITS4、ITS5引物对提取的DNA进行扩增,并双向测序拼接,利用MEGA.X.对序列进行分析比对,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同时使用该软件构建NJ系统发育树。   结果   将测序结果录入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单一DNA条形码序列无法有效区分虞美人与罂粟。通过Genbank下载数据使用matK+rbcL+trnH-psbA组合条形码构建系统发育树成功,对罂粟和虞美人样本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经验证,matK+rbcL+trnH-psbA组合条形码构建NJ发育树成功,能有效区分虞美人和罂粟。   结论   matK+rbcL+trnH-psbA作为组合DNA条形码使用,可以有效鉴别罂粟属内植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中药辛夷及其近缘种进行分子鉴定,建立快速、准确、便捷的辛夷药材鉴定方法。方法 提取21份辛夷药材基原植物及其近缘种基因组DNA,扩增ITS、ITS2、psbA-trnH、matK和rbcL基因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运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基于Kimura-2-Parameter(K2P)模型计算种内、种间的遗传距离以评估Barcoding gap,构建邻接(NJ)系统发育树反应鉴定结果。结果 5个引物序列中,psbA-trnH和matK序列的2个引物能正常扩增目的基因,测序成功率均大于98%,rbcL测序成功率较低,只有38.1%;其中matK具有最多的变异位点,psbA-trnH较matK和rbcL的Barcoding gap明显;NJ系统发育树显示,psbA-trnH+matK组合条形码序列能够准确鉴别9个品种,将辛夷药材及其近缘种很好地区分,并首次将其应用到玉兰嫁接砧木品种的分子鉴定。结论 应用psbA-trnH+matK的序列组合能够实现辛夷药材的准确鉴定,并且可以应用于玉兰嫁接砧木品种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DNA条形码序列对9种常见的蒿属药用植物进行鉴定,为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方法 对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4条候选DNA条形码序列(ITS2、rbcLmatKpsbA-trnH)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效率,应用BLAST1、Distance方法来评估各序列的鉴定效率。此外,基于MEGA5分析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ITS2序列种间K2P遗传距离并构建NJ树。结果matK外,其余3条片段的PCR扩增和测序效率均为100%,ITS2序列对9种蒿属药用植物的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最高,为100%,而psbA-trnHrbcLmatKmatKrbcL的鉴定成功率(BLAST1法)分别为83.3%、66.7%、54.5%、75%。通过ITS2序列的种间K2P遗传距离及NJ树均能将不同物种全部区分。结论 ITS2序列可以作为鉴定蒿属药用植物的潜在条形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来鉴定广地龙及其混伪品。方法?提取广地龙及其混伪品的DNA。利用通用引物COⅠ序列对广地龙及其混伪品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通过比对广地龙及其混伪品的COⅠ序列,找出广地龙的变异位点,设计出广地龙的特异性引物,用于广地龙及其混伪品的鉴定。对PCR反应条件退火温度、循环次数、DNA模板量和Taq酶用量进行适应性考察。结果?COⅠ序列不存在特异性,不同物种、不同品种的动物药均可扩增出750?bp大小的片段,无法鉴定广地龙及其混伪品。通过比对广地龙及其混伪品的COⅠ序列,设计出广地龙的特异性引物PA-f/PA-r。在建立的PCR反应体系中,只有广地龙可以获得574?bp的基因片段,其他混伪品未扩增出相应条带。结论?设计的广地龙特异性引物可以准确、成功鉴别广地龙,与其他混伪品区分,为广地龙的品种鉴别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之间的rDNA-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巴戟天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方法对巴戟天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CLUSTALX、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测定了巴戟天及其混伪品的rDNA-ITS区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及18S、26S部分序列。巴戟天与假巴戟天、羊角藤在ITS1和ITS2区的差异性分别为2.9%~5.8%和2.9%~4.2%,而与虎刺在ITS1和ITS2区的差异性则为21.2%和18.9%。根据ITS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树,混伪品假巴戟天与羊角藤首先聚类,然后与巴戟天聚在一起,而虎刺则单独聚为一支。结论rDNA-ITS序列可作为巴戟天与混伪品的一种较好的分子指纹图谱的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几个热点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葫芦科植物的鉴别能力。方法 使用ITS2、rbcLmatKpsbA-trnH序列的通用引物对葫芦科植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种内和种间的变异、barcoding gap,并采取相似性探索BLAST 1和最近距离Nearest Distance 方法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别能力。结果 ITS2序列对葫芦科33个属、90个物种、182个样本进行分析,其鉴定成功率较高,在属水平为100.0%,在物种水平为88.5%;psbA-trnH序列对201个样本进行分析,其鉴定成功率在属水平为93.0%,在物种水平为73.1%,但其可以补充部分ITS2不能分析的物种区域。结论 ITS2和psbA-trnH是适合葫芦科植物鉴别的一个较好的DNA条形码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北苍术种子进行鉴定研究及序列特征分析,探讨北苍术种子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北苍术种子12份,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北苍术的外观形态特征;通过DNA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双向测序获得其ITS2和psbA-trnH序列;利用CodonCode Aligner V9.0.1对其峰图质量进行评价,使用MEGA-X进行多序列比对和变异位点分析。结果 北苍术种子的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均为100%,且取得良好的测序结果;分别各获得12条北苍术种子的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其中获得的ITS2序列仅存在2个插入/缺失位点,psbA-trnH序列包含3个变异位点和4个单倍型,表明不同产地的北苍术种子种内变异相对较小。结论 基于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的DNA条形码研究和序列分析,为北苍术种子的物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准确、快速鉴定蒙药材甘草。方法采用试剂盒法提取药材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其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并进行双向测序,应用CodonCode Aligner17.0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比较ITS2序列的GC含量,采用MEGA 5.0计算种内遗传距离,并得到峰图和二级结构。结果甘草药材的ITS2序列长度为223 bp,种内无变异,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GC含量53%,建立其二级结构和峰图。结论 ITS2基因序列可以鉴定蒙药材甘草,为该蒙药的分子鉴定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17个种共26个独活样本的ITS序列分析,为国内中药市场上的常见独活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并探索其科学分类标准。方法 对26个样本的ITS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MEGA 5.0软件比较各序列间的差异性,计算K2P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树并应用Network 4.2.0.1软件进行中间连接网法分析构建单倍型网状图。结果 NJ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状图显示,26个样本聚集为5大类群,综合分析后将17种独活归为4大类;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的ITS序列具有特征碱基片段,可明显区别于其他样本;除牛尾独活类中3个样本不能通过ITS序列鉴定到种以外,其他样本均可以通过ITS序列鉴定到种。结论 ITS序列可为药用独活的鉴定和分类提供有力证据,四带芹类可以作为独活的首选替补品,牛尾独活类其次,九眼独活为最后之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桃花水母形态分类中存在的一些混乱和矛盾,引入分子生物学方法阐明其分类难题。方法: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四川宜宾产桃花水母标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片段进行了扩增与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有的淡水水母目COⅠ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利用MEGA 5计算它们的遗传距离,构建NJ树。结果:该桃花水母标本与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ii的COI基因相似度极高,同源性在99%以上,遗传距离为0.003,在进化树中与索氏桃花水母聚为同一支。结论:该标本属于索氏桃花水母。  相似文献   

13.
广西褐家鼠感染路氏锥虫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西部分地区褐家鼠感染的路氏锥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方法从广西靖西、百色、南宁、天峨4地感染路氏锥虫的褐家鼠脾脏或血凝块中提取DNA,设计ITS1保守引物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直接或克隆测序。用DNAstar7.1进行同源性比对,用Mega4.0进行差异分析与聚类、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广西各地血涂片阳性鼠标本均扩增出特异性DNA条带,4地样品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登录的路氏锥虫(T.lewisi)序列的同源性均高达96%以上。区内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距离均在0.021以下,与其他3个近缘种T.otospermophili、T.grosi、T.kuseli间遗传距离为0.15~0.206。结论广西4地鼠感染的锥虫为路氏锥虫。ITS1可以作为路氏锥虫的种属分类和分子诊断的标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远志属3种药用植物进行分子鉴定。方法:利用PCR直接测序法对远志ITS序列进行测定,结合Genbank中远志、卵叶远志和瓜子金的ITS序列,经Clustalx比对后,用软件MEGA3.1计算了Kimura 2-Parameter(K2P)距离,并构建了NJ(邻接)树。结果:远志属3种药用植物ITS1长度为269 bp~271 bp,ITS2长度为216 bp~217 bp,变异位点26个,信息位点1个;瓜子金与其他样品的遗传距离最大,卵叶远志与远志2个Genbank样品遗传距离最小。结论:ITS序列无法区别卵叶远志和远志,但可以作为瓜子金的分子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显微和分子鉴定技术对不同植物基源的松针药材进行鉴别,为松针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基源、显微鉴定的方法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的特征;利用PCR扩增和双向测序分析植物DNA条形码ITS2rbcL序列特征;采用分子进化遗传分析(MEGA)6.0软件进行种间、种内Kimura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计算,并构建邻接系统聚类树。结果: 三种松针数目及长度、维管束数、气孔线的分布、树脂道数目及分布等具有明显区别。马尾松、黑松和华山松的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470、469和470 bp,rbcL序列长度均为553 bp;ITS2序列在马尾松、黑松和华山松的种内变异率分别为0%、0.2%和2.8%,rbcL序列在这三种松针样品的种内变异率分别为0%、2.4%和1.1%。ITS2序列在松针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中不存在显著的条形码间隔;而rbcL序列的种内和种间距离存在一定的条形码间隔。邻接系统树结果表明,三种松针药材聚为不同的分支,rbcL条形码序列可鉴别马尾松、黑松、华山松及其近缘的植物。结论: 利用基源、显微及分子鉴定技术可准确、快速地鉴别马尾松、黑松和华山松,为松针的质量评价和分类鉴别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益母草类中药原植物的核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益母草属4种植物nrDNAITS序列,探讨其在益母草药材DNA分子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对4种益母草属植物分别进行ITS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并运用CLUSTRALX和MEGA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测得4种植物的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及18S、26S部分序列;益母草及其易混淆的3种植物ITS1、ITS2序列的差异性分别为7.2%~18.8%和14.2%~27%。根据ITS序列特征所构建的系统树与传统分类有所不同。结论ITS序列特征可作为益母草种间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