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IMT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CIMT组增加CIMT进行上肢功能训练,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患者先接受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CIMT训练。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均改善(P<0.05)。与rTMS组治疗后比较,CIMT组及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CIMT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治疗后FMA-UE[(51.60±1.85)分]、UEFT[(35.60±2.93)分]、MBI评分[(68.75±3.01)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CIMT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运动想象疗法(MI)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运动想象组(A组)、镜像疗法组(B组)和综合治疗组(C组),每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B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C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和镜像疗法,3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4、8周后,3组患者FMA评分、UE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B组患者的FMA、UEFT、MBI评分均优于A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C组患者的FMA[(30.03±4.06)分和(42.67±3.54)分]、UEFT[(58.03±3.76)分和(65.17±2.78)分]、MBI评分[(59.57±3.34)分和(66.93±3.35)分]均优于A组和B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优于运动想象疗法,但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则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程越长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STEF、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后)FMA、STEF、M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改良组治疗后FMA[(52.80±5.37)分]、STEF[(63.17±5.34)分]、MBI评分[(66.67±6.16)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模拟训练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模拟训练组辅以情景模拟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情景模拟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ARA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8.4±4.2)分]、ARAT评分[(18.4±3.3)分]及MBI评分[(62.1±8.1)分]亦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和模拟训练组水平(P<0.05),而运动想象组与模拟训练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6周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均大幅度提高(P<0.05)。训练6周后,训练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41.41±15.05)分]、MBI[(83.46±15.65)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7.48±1.55)分]较对照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0.05±12.98)分]、MBI[(71.59±15.28)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4.19±1.52)分]高(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的精细协调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肌电图仪测定患者偏瘫侧上肢相关肌肉的肌电积分(iEMG)。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及患侧上肢肌肉iEMG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32.7±5.5)分]、MBI评分[(59.6±10.1)分]、三角肌iEMG值[(52.4±11.6)μV]、肱三头肌iEMG值[(38.6±7.3)μV]、前臂伸肌肌群iEMG值[(29.4±5.7)μV]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运动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观察疗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40.23±8.28)分]、WMFT评分[(54.95±8.46)分]、MBI评分[(74.29±10.9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2次。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BM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缺失1例,缺失率为4.76%,对照组缺失2例,缺失率为9.52%,缺失率均<20%。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后WMFT、FMA、MBI评分均较高(P<0.05)。与观察组训练后比较,对照组训练后WMFT[(46.58±3.90)分]、FMA[(31.95±2.89)分]、MBI评分[(79.74±9.81)分]均较低(P<0.05)。 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游戏的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运动再学习训练、作业治疗及低频电刺激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游戏的运动反馈训练。于训练前、训练2周及训练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PABLO型上肢功能评估系统检测2组患者偏瘫侧腕关节背伸活动度。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腕关节背伸活动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第2周开始,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37.56±8.66)分]、MBI评分[(48.49±8.92)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11.62±3.54)°]均显著优于训练前水平(P<0.05);对照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在训练4周后才显著优于训练前水平(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8.63±9.57)分]、MBI评分[(75.76±9.28)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21.22±4.8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基于游戏的运动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期介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研究过程中每组均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纳入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予以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予以rTMS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波幅评价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MEP波幅和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WMFT、MBI评分和MEP波幅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治疗4周后的FMA[(39.20±7.36)分]、WMFT[(54.43±9.28)分]、MBI[(62.18±9.53)分]、MEP波幅[(0.74±0.08)mV]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 急性期介入低频rTMS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tDC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及TOMT治疗,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MCT、CL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同时观察组CMCT、CL[分别为(12.71±0.71)ms和(25.76±0.85)ms]亦显著短于对照组、tDCS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FMA-UE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8.3±7.4)分和(61.6±8.0)分]亦显著高于tDCS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OMT及tDCS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纳入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31例)、运动想象治疗组(31例)和联合治疗组(32例)。3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常规治疗组行常规作业治疗,运动想象治疗组行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行tDCS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运动想象治疗组的FMA评分分别为(37.81±12.80)和(31.39±15.62)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27.61±14.90)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FMA评分较运动想象治疗组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和运动想象治疗组的FTHUE分级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FTHUE分级较运动想象治疗组有明显提高(P<0.05);联合治疗组和运动想象治疗组的MBI评分分别为(57.78±7.73)和(51.87±9.31)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45.19±9.07)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MBI评分较运动想象治疗组亦有明显改善(P<0.05)。 结论 tDCS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且较常规作业治疗及运动想象疗法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以神经发育疗法及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痉挛上肢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上肢FMA评分[(52.32±8.22)分]、屈肘肌群肌力[(1.3±0.5)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3±0.6)级]及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0.31±8.04)分]、屈肘肌群肌力[(1.7±0.4)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7±0.5)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眼针治疗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腰部、腹部肌群训练及肩胛骨、躯干、骨盆控制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躯干控制测试(TC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及下肢Fugl-Meyer量表 (FMA)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TCT评分[(100±0)分]、BBS评分[(49.27±5.21)分]、MBI评分[(66.69±9.32)分]、上肢FMA评分[(35.58±9.18)分]、下肢FMA评分[(26.76±7.23)分]及FAC评分[(4.31±0.4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92.15±7.39)分、(42.29±5.47)分、(56.22±9.81)分、(28.32±9.76)分、(21.32±7.76)分和(3.75±0.38)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诱导下运动想象疗法(M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IT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增加rTMS诱导(健侧皮质M1区、1 Hz)。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记录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FTHUE-HK评分、CL、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FMA、FTHUE-HK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L、CMCT均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43.87±8.04)分]、FTHUE-HK评分[(3.67±1.01)分]、CL[(23.87±2.81)ms]、CMCT[(10.37±1.82)ms]较运动想象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MIT治疗和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中以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频率为0.05 Hz、强度为120%静息运动阈值(RMT)、刺激间隔(ISI)为10 ms(称为PAS10)、共90对脉冲的PAS干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标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前臂及手的Brunnstrom分期、ADL能力等作出评价,分析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值与健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差值及RMT差值间的相关性。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分别为(15.72±17.70)分、(2.58±1.38)期、(1.40±0.52 )期、(48.18±24.42)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90±16.99)分、(2.83±1.53)期、(1.40±0.55)期、(47.27±21.60)分。治疗前,2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分别为(26.63±19.19)分、(3.25±1.70)期、(1.56±0.53)期、(63.63±25.74)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54±18.24)分、(3.42±1.44)期、(1.50±0.52)期、(55.45±19.29)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各指标均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前,治疗组MEP波幅、潜伏期及RMT 分别为[(1.29±0.66)mV]、[(20.79±1.48)ms]、[(42.75±9.91)%],对照组MEP波幅、潜伏期及RMT分别为 [(1.54±0.93)mV]、[(21.90±1.46)ms]、[(53.23±8.65)%];治疗4周后,治疗组MEP波幅[(0.88±0.77)mV]、潜伏期[(22.03±2.17)ms]及RMT[(48.18±10.6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EP波幅[(1.67±0.95)mV]、潜伏期[(20.96±1.46)ms]及RMT[(46.86±8.3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仅MEP波幅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前、后,患侧上肢FMA差值与健侧半球MEP波幅差值间呈正相关,r=0.431,P<0.05;患侧上肢FMA差值与健侧半球RMT差值间亦呈正相关,r= 0.608,P<0.01。 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健侧半球PAS10干预可促进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且其运动功能恢复与健侧半球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进行6周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45~60 min,每周训练6次。4周后治疗组改用CIMT治疗2周,对照组治疗保持不变。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上肢功能测验(UEFT)、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6周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评定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比较。 结果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上肢、腕和手FMA、UEFT、STEF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及随访期间的UEFT、STEF和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功能改善更显著,且疗效持续至随访期。 结论CIMT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基于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灵活性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BAT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Bobath疗法、平衡能力训练、ADL能力训练等),BAT组、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双侧上肢训练或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则辅以双侧上肢训练及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评定患者手运动灵活度,并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UE、BBT、MBI及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FMA-UE、WMFT、BBT及MBI评分[分别为(48.7±5.4)分、(52.9±5.9)分、(20.44±4.82)分和(76.7±10.6)分]亦显著优于机器人组及BAT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或BAT训练均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手的运动灵活性及ADL能力,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经颅直流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及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定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情况,采用MoCA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MoCA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MoCA评分及MBI评分[分别为(42.9±5.4)分、(35.8±4.7)分、(26.4±2.7)分和(78.8±7.4)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