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附子是一种味辛性热有大毒的药与物,它可以治疗由阴寒所引起的各种疾患,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拨乱反正、起死回生的功效。正象虞博所说的“附子秉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的冷湿”。又吴授也认为“附子乃阴证要药”。其治疗作用的广泛,于此可见一斑。可是它的药性猛悍,有大毒,如果运用不当,或药不对症,就很容易造成  相似文献   

2.
<正>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辛温有毒。《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附子在《伤寒论》中使用率颇高,这是其他单味药不可比的,可见其功效的卓越,被誉称为"回阳救逆的第一品药"。明·虞抟认为,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  相似文献   

3.
姜春华教授运用附子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老擅用附子治疗急难重症,屡起沉疴。他精通药性,运用灵活变通。从本文例举十三案中,应用附子施方在内外各科杂症,辨证贴切,伍药得当,契合病机,药量精确,抓住附子补火之能,通行十二经之功,有促进和协调作用。可使散失之元阳得以追回,引补血药入血分,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表药开腠理,驱逐在表风寒;引温药达下焦,除在里之寒湿。  相似文献   

4.
市医有云:附子不能与防风合用。理由是:防风解附子性。数十年来我对此说法作了大量临床观察,证明并非如此。按附子辛温,大热,有大毒,其性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腑果有真寒,用之立除。又能引补气药行于十二经,以回将散之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热药达下焦,以  相似文献   

5.
附子十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附子是一味辛热药,临床适应症非常广泛。与温补之品合用为常法;与寒凉之药合用为变法,如寒热错杂之证,用药亦当温凉并投。《伤寒论》中用附子就有20方。《医学正传》称其“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失散之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冷湿。”黄宫绣推崇为:“补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张锡纯云:“附子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  相似文献   

6.
附子为医者所熟知,是临床常用之品。其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之效,既可用于急症以挽救危急病人,又可用于慢性虚寒者以使沉疴之疾霍然而愈。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寒湿”(《中医杂志》,1987年6期24页),此可谓临床医生用附子之精僻指导。兹就古人用附子之经验并结合笔者的临床体  相似文献   

7.
李巧莹  于兰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68-1269
《伤寒论》《温病学》《景岳全书》中含有附子的方剂有右归丸、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回阳救急汤、甘草附子汤、附子理中汤、参附汤、真武汤、黄土汤、薛氏扶阳逐湿汤等.古人通过调整附子的剂量和配伍方法,扩展了温里剂附子之功效.附子能补火助阳,治疗阳虚之证;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是治疗生命垂危之亡阳证的主药;附子辛热温通,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临床多加减应用于寒湿阻于经络,周身骨节疼痛.且用于寒性阴疽,漫肿不溃以通经除湿,广泛应用于湿温之证.  相似文献   

8.
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存悌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58-959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 ,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 ,言为立国安邦之要 ;药中四维 ,即治病保命要药。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之长” ,一语道尽附子重要性。但附子大热 ,药性峻烈 ,而且有毒 ,应用起来不无顾忌 ,本文拟对附子的应用作一探讨。1 应用指征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 ,《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 2 0方 ,37条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 11方 ,16条。其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 ,脉微细 ,但欲寐” ,强调了脉、神两点 ,此为附子应用纲领 ,后世演绎出的一切用药指征概…  相似文献   

9.
<正>1应用乌头、附子,首重辨证论治1.1乌头、附子选用,体现辨证论治附子为毛莨科植物,其主根称为乌头,旁根称为附子,附子变形无幼稚根者称为天雄。附子、乌头、天雄虽皆乃补火扶阳之要药,然而细味其功效却亦有所侧重。《金匮要略》使用乌头、附子正是以辨证为出发点,各选所需。①亡阳欲脱,急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中使用生附子有方2首。《呕吐哕下利病篇》四逆汤证,用以治疗阴盛格阳之虚寒呕吐;同篇第四十五条则以通脉四逆汤治疗寒厥下利之证。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皆为治疗脾肾阳虚、阴盛格阳、阳欲外脱的急重证所设,但从方中药量对比可见,二者略有不同。通脉四逆汤乃四逆汤倍用干姜,增用生附子,温经回阳之力更强,用以治疗病  相似文献   

10.
附子为辛甘大热、回阳救逆的纯阳之品,临床应用范围很广 ; 其不但能去表里沉寒,还能制伏虚火、引火归原.正如《得配本草》记载 : 附子“通行十二经络”,“能引补气药,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驱除在里之冷湿” [1].然其临床运用多受季节制约及对其毒性有所顾虑,往往不敢贸然用之.笔者临床十余年,不拘季节,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加之正确煎煮,多有效验,试举数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汗亡阳虚脱时,治宜回阳救逆,当选用附子、干姜、人参之类回阳益气救脱之品。附子辛热气雄,火性迅速,能温补元阳,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既可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资助不足之元阳,肾阳得复则一身之阳皆足。附、桂虽然均有补火助阳之功,然附子重在回阳救逆,肉桂重在补火化气,故附子在回阳救逆类方剂中占有  相似文献   

12.
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 凡有温性或热性,能祛除寒邪的药物,称为温热祛寒药。本类药物主要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里寒症,对肾阳衰微,脾阳不振及亡阳欲脱等症,可选择使用。[附子、乌头、肉桂、吴茱萸]均为辛热之品。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可用于亡阳欲脱之症,且可补火助阳,治肾阳不足,又能通行十二经,散风寒湿邪,凡阴寒内盛,胸腹冷痛,或阳虚外感,或风寒湿痹疼痛较重者,均可用之。乌头与附子本是一个植物,乌头主散在表之风寒湿邪和在里之寒湿,其发散逐痹之力较  相似文献   

14.
附子辛热有毒,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是治疗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痛证之要药.特别是因其温补、温散作用卓著,历代医药学家精于配伍变化,以适用于各种复杂的证候,并且经过长期的用药经验积累,提炼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药对,屡用不衰.为了更好地把握历代医药学家应用附子的配伍规律,本文拟举其配伍之要,对附子配伍方法进行梳理和辨析,以冀对临床用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陈苏生老师是已故名中医祝味菊先生的高足,临床应用附子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用附子复方治疗心脏病更为擅长。陈老说:“附子是一种强壮药,能兴奋各器官机能之衰弱而又善于强心。”他引祝味菊先生的话说:“附子是心脏之毒药,又是心脏之圣药。变更附子的毒性,发挥附子的特长,医之能事毕矣。”陈老强调:“在辨证论治前提下,应用附子复方治疗心脏病的关键在于药物配伍合法,要求做到刚柔相济,方能削减附子之毒性,发挥附子之特长。”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应用附子的规律和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1〕应用附子遍及六经病各篇章 ,涉及条文 38条 (占 9.6% )。按用药出现的频率 ,排列在第 7位 ;配伍附子方剂 2 3首 (占 2 0 .5% ) ,其中2 0方为原方中配伍 ,另有 3方在方后注加减用药配伍的 (小青龙汤、四逆散、理中丸 ) ,显其价值非为一般。拙文就学习与应用体会 ,略陈管见。1 炮 制《伤寒论》使用生附子 ,有四逆汤等 8首方剂 (占34.8% ) ;使用炮附子 (熟附子 ) ,有附子汤等 1 5首方剂 (占 65.2 % )。这些成功的范例为附子的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 ,附子既可制用又能生用。视附子为“大毒之品”,“虎狼之药”,则…  相似文献   

17.
附子具温热之性,禀雄烈之气,历来把它作为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要药。成都中医学院编的《中药学讲义》谈到附子时说:“凡由阳气衰微所引起的证候都可以用。”可见附子应用的广泛。附子治血分证前人有丰富的经验,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提到附子能破“血瘕”,张仲景治血脱阳虚,使用四逆加人参汤。《正体类要》中的参附汤,药简效宏,更是治疗血脱阳亡的有效方剂。清代医家唐容川著《血证论》,提出“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的观点,他认识到治“血寒”者,要用禀受火气之药以温达之。根据以上论述,笔者结合临床辨证论治,对确属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血证,重用附子止血,管见所得,兹录两  相似文献   

18.
杨小欣 《河南中医》2003,23(4):60-61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状子根。其性味大辛大热 ,有毒 ,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之功。其特点是 :辛热燥烈 ,走而不守 ,具纯阳之性。能上助心阳以通脉 ,中温脾阳以健运 ,下补肾阳以益火 ,外固卫阳以祛寒 ,为温里扶阳要药。临床上多用于冷汗自出 ,四肢厥逆 ,脉微欲绝之亡阳证 ;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 ,阳痿尿频 ,脘腹冷痛 ,大便溏泻及小便不利 ,肢体浮肿等脾肾阳虚证 ;以及周身骨节疼痛之风湿痹证。附子的应用非常广泛 ,所以 ,前人指出 :附子药中之圣药。用于急、危、重症 ,多能力挽狂澜 ;施于慢性顽病痼…  相似文献   

19.
附子的效用与剂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附子的效用附子温阳益火 ,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 ,大汗亡阳 ,吐利厥逆 ,心腹冷痛 ,脾泄冷痢 ,脚气水肿 ,风寒湿痹 ,拘挛 ,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用之得当 ,其效甚捷。古代医家善用附子者当首推张仲景 ,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 ,用附子有 2 0方 37条[1 ] ,《金匮要略》有 1 1方 1 6条[2 ] ,著名的方剂如附子汤、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 ,沿用至今 ,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至于近代名家善用附子者更是数不胜数。上海中医研究班施赛珠总结姜…  相似文献   

20.
乌头、附子是祖国医学中一味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兼具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中用附子者有11方16条,用乌头者5方6条,附外台乌头汤;后世对附子更有广泛的应用,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之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近代有些医家怕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作者通过临证学习,认识到乌、附类药物,经过炮制后基本上已消除毒性,凡属于机能衰退,里虚寒证及寒热错杂证中皆可应用;观察到对各种机能衰退属里虚寒证者,能提高其机能,解除病痛,疗效显著.近代药理学趋向于其成份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探得某些临床作用与其药理作用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