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随机抽取在岗职工45岁以上者482例正常人,除记录常规心电图导联外并增作左背中(V_7、V_8、V_9)导联,分析V_7—V_9导联的Q波时间、Q/R比值、ST—T改变。结果表明左背部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有较多不同,认为异常Q波应为:V_7导联Q≥0.03秒,Q/R≥1/4;V_8导联Q波≥0.04秒,Q/R≥1/2;V_9导联Q波>0.04秒、Q/R>1。  相似文献   

2.
异常Q波为诊断陈旧性及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指标,但据Horan等1184例尸解与心电图对照研究可靠性为79%,以V_1——4或Ⅱ、Ⅲ、avF异常Q波为心肌梗塞依据,假阳性率达46%。因此,某些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呈QS型是否心肌梗塞,需要仔细鉴别,国内一些心电图教科书或参考书介绍加做V_E,V_(3E)、V_(EO)和V_O导联对常规V_1—4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QS波是否心肌梗塞的鉴别有帮助。为此,本文观察了150例正常人V_E V_(3E)、V_(EO)和V_O导联各波形态和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分析了270例有异常Q 波的心电图资料,并与同时描记的心向量图进行对照,试图对异常Q 波的临床意义及其两种检查方法在异常Q 波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作进一步的比较和探讨。分析方法与标准:心电图异常Q 波标准:(1)Q≥0.04秒,(2)Q≥1/4R(同导联)。心向量图应用Frank 导联体系,直接描记前额面、左侧面、横面的图形。诊断标准基本上参照新疆医学院制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Q波、ST段的相关性 ,以了解它们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系列采血测定血清cTnI。检查标准 18导联心电图 ,计算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 ,病理性Q波总幅度 ,最大病理性Q波 ,ST段抬高的导联数 ,并与血清cTnI峰浓度比较。同时考虑冠脉再灌注的影响。结果 :不论再通与否 ,急性心肌梗死 (包括前壁、下壁 )病人标准 18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以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与血清cTnI峰浓度有明显的等级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Q波改变是心电学诊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正常情况下,某些肢体导联及左胸导联出现小的起始Q波,其时间不超过0.03 s,电压<R波的1/4,当Q波时间≥0.04 s、幅度≥R波的1/4,或Q波有明显的挫折或粗钝时,即可称为异常Q波.  相似文献   

6.
测定150人心电图V_7—V_9导联Q波的值(时间、电压、Q/R)。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了此三个导联Q波的正常范围,并讨论了V_7—V_9三个导联的异常Q波诊断标准,为心电图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1.通过健康成人背部导联V_(7、8、9)心电图对Q波的统计分析提出诊断病理性Q波其深度>R/4仅作参考,特别是在个别导联或R波<5mm的导联出现是极不可靠的.但更重要的是其宽度在7、3导联>0.03秒,V_9导联>0.04秒,年龄<40岁者应从严掌握.判断背部导联V_(7、8、9)心电图对正后壁心肌梗塞的诊断时要特别注意Q波的宽度≥0.04秒,深度≥3mm同时出现于两个以上的导联,Q/R比值>50%或呈QS型;且伴有ST一T缺血性改变以及V_1导联逆向改变,其诊断较有一定价值.背部导联V_(7、8、9)的高一肋、低一肋记录时除V_9低一助Q波深度与标准位置均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无显著性差异,但Q波的宽度和深度发生变化的机会较多,故操作时电极位置要正确.  相似文献   

8.
仅仅掌握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电图的基本特征是不够的 ,很多因素都可以对AMI心电图诊断产生影响 ,因此对AMI心电图综合因素的判断至关重要。下面是院前急救时AMI心电图判断最重要的参考依据。一、AMI心电图的辅助判断因素1 Q波对AMI的判断 :异常Q波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可靠性为 75 % ,另有尸检资料显示异常Q波诊断AMI的敏感性为 6 1% ,特异性为 80 % ,总可靠性在 79%。在正常情况下有的导联可以存在Q波 ,因此就需要断定那些Q波具有病理意义。①生理性Q波 :在V1、V2 导联可以呈QS型 (但不能呈Qr型 ) ,此时的Q波清晰 ,无顿挫 ,其S…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典型心电图的特征,以减少漏诊、误诊率,提高对AMI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AMI患者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资料.结果 8例不典型心电图均见于AMI早期,3例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2例出现右胸导联V1~V3呈前间壁心肌梗死QRS波形;2例出现Qv3~Qv6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下一导联的Q波,即Qv3〉Qv4、Qv5〉Qv6;1例在V4~V6导联的R波起始部有顿挫或切迹〉0.5 mm的负向波.结论 对疑似AMI心电图不典型的患者,必须进行连续心电图动态观察,并进行前后对比,如果有必要再选择合适的附加导联描记,以提高AMI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的变化特点(附2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收治的2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时、溶栓后及治疗2~4周后心电图的变化。结果入院时心电图变化:窦性心动过速18例(81·8%),右束传导支阻滞8例(36·4%),SⅠ>0·1mV、SⅠQⅢTⅢ、QⅢ、TⅢ分别为15、14、17、10例(68·2%、63·6%、77·3%、45·5%)。胸前导联T波对称性倒置,V1~V6全部倒置2例(9·1%),V1~V4倒置8例(36·4%),V1~V2倒置12例(54·5%),伴有ST段压低7例(31·8%);溶栓20~48h后心动过速明显缓解15例(68·2%),右束支阻滞消失5例(22·7%)。肢体导联出现SⅠ变浅,QⅢ减小或消失,TⅢ倒置变浅或直立9例(40·9%)。胸前导联T波对称性倒置加深10例(45·5%);2~4周后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显示心动过速均消失,2例(9·1%)仍电轴右偏(> 90°)。胸前导联的T波直立数增加,ST段回到基线。肢体导联QⅢ进一步减小或消失,TⅢ倒置变浅或直立。胸前V1~V6导联T波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浅或直立。结论心电图有助于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但急性肺栓塞心时电图变化多端,需动态观察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82岁。因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样不适4个月并加剧1.5d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05 mV伴异常Q波,相关导联T波双向;心肌酶谱:肌酸磷酸激酶(CPK)220 U/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8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45U/L,肌钙蛋白阳性。拟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恢复期)。入院后口  相似文献   

12.
李本富  周翔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9):1640-1, 1645
目的 探讨导联参比点对正常人体表心电位场电势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以中心电站和右前额为不同参比点,同步记录Wilson导联(V1~V6)及其扩展导联(V~V9、V3R~V8R)和对应头胸导联(HV1~HV9、HV3RHV8R),环绕胸部一周的相同测试点的心电图.分别计数两种导联相同测试点心电图T波倒置和主波倒置的宽/深Q波的例数,作对应导联的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120例中V3RV8R导联均为倒置T波、V1导联出现20%(24/120)的倒置T波,V4R~V8R导联QRS波均为主波倒置的宽/深Q波;而头胸导联的HVl和Hv3R~HV8R的T波均为正立、HV4R~HV8R导联记录到主波正立的rs、RS或qRs波.两导联系统记录的正常心电图其相异波形在例数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头胸导联记录的QRS、T波体表心电位场电势均呈现一致向外的分布,而Wilson导联则均呈大致左正右负的偶极分布.结论 正常人体表心电位场的电势分布取决于导联参比点.头胸导联的右前额参比点可能优于Wilson导联的中心电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住院首次、溶栓后及出院前系列心电图变化。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正常心电图2例(8.33%),异常心电图22例(91.67%):其中T波倒置13例(54.17%);Ⅰ导联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Ⅲ导联的T波倒置(SIQⅢTⅢ)4例(37.5%),其中2例死亡;窦性心动过速9例(37.5%);Ⅰ导联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SI或QⅢ)6例(25%);ST段改变(抬高或下移)5例(20.83%);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20.83%);心房颤动2例(8.33%)。结论:心电图检查往往都能为诊断APE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中心电图检查简易方便,对APE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是APE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可以作为患者就诊时最早的检查手段。故APE的心电图诊断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7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霓  张竑卉  孙芸芸 《广东医学》2004,25(2):164-165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7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有心电图异常改变者73例(100%);伴胸前导联T波倒置0.05~0.1mV或以上,以V3或V4最明显41例(56%);R渡振幅增高以V3,V4或V5为主31例(43%);胸导联病理性Q波0例;ST段压低,以V3或Vd最明显34例(46%),合并心房纤颤5例(7%)。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非梗塞性Q波     
异常Q波是指Q波的宽度≥0.04秒,Q彼的深度≥同导联R波的1/4,或在不应出现Q波的导联出现Q波,它是心肌梗塞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但不是独有的心电图表现.许多非梗塞性疾患可产生异常Q波,称为非梗塞性Q波.文献报道至少有20种疾病可产生Q波,现将非梗塞性Q波产生的常见因、临床特点及机制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时出现病理性Q波或QS波,并不完全是由于心肌坏死,也可因相邻的心肌发生高度缺血、损伤,而使心肌电的产生能力暂时丢失或失衡,经恰当治疗,心肌缺血改善,电产生能力恢复或平衡,病理性Q波可以消失。1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塞6例,均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反复心电图跟踪检查确认;其中前壁梗塞3例,下壁梗塞2例,侧壁梗塞三例,均已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Q波宽度超过0.O4秒,深度超过同导联R波高度的1/4或Q波有切迹)。Q波消失时间,在4天(10小时)以上者2例,10天以上者3例,最长五例5周(为例壁心梗)。6例男4例,女2例…  相似文献   

17.
在心电图异常Q波的诊断中,尤以Ⅲ导联的异常Q波发生率最高。我们通常把Q波时限〉0.04s、其深度R/4波和Q波的粗钝与挫折,且深吸气后Q波无明显变化诊断为异常Q波。由于此导联的异常Q波的出现,不仅可提示下壁心肌梗死的可能,而且更多见于与心肌梗死无关的疾病,这给心电图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扰。为了提高对Ⅲ导联异常Q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杨建阁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00-900
病理性Q波(即Q波深度大于或等于同导联中1/4R波,宽度大于或等于0.04s)是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诊断标准,但除此外,尚有多种临床意义需加以探讨。现就19例具有病理性Q波且非心肌梗死诊断的心电图临床分析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杨卓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6):389-389,396
目的结合冠脉造影探讨下壁单、双导联病理性Q波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9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并加做V3R、V4R、V5R导联及冠脉造影检查,进行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结果比较。结果下壁单双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心病敏感性为35.7%,特异性为53.3%,假阴性率(漏诊率)为64.3%,假阳性率为46.7%,阳性预测值为58.9%,阴性预测值为30.7%。结论下壁导联中单双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较低,单凭该标准诊断冠心病漏诊率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20.
例1 男,64岁,因间歇胸疼、胸闷8年,频发心前区不适2日,临床拟诊为“冠心病”,住院施冠脉造影。造影前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均有r或R波;冠脉造影后2小时心电图,上述导联呈异常Q波,并伴心绞痛发作,经扩冠治疗,24小时后异常Q波消失,心电图恢复冠造前状态(图1),冠造后即刻及1、2天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Q波消失后4天及52天心血池扫描示LVEF:0.45、0.58,RVEF:0.32、0.45。冠脉造影示,右冠50%狭窄,左前降支第1对角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