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了手术治疗6例先天性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术中可见内直肌及其周围组织挛缩、外直肌菲薄,病检提示内直肌纤维化。手术采用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眶外侧缘骨膜连接术或外直肌与上、下直肌外1/2连接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林惠军  张瑞  薛菊霞 《现代医学》2003,31(4):258-259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 12例患者均采用内直肌完全断腱术,同时做外直肌超常量截除,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外观,眼球运动及双眼视觉。结果 12例患者经内直肌完全断腱术加外直肌超常量截除术治疗后,眼外观及视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固定性内斜视通过内直肌断腱术加外直肌超常量截除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眼外肌麻痹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1989年12月至今,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与外直肌或内直肌缩短。矫正14例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眼正位9例,二次手术后眼正位3例。术后过矫1例。外转与内转功能部分恢复。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双外直肌麻痹的,瞄床特征及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受伤后先药物保守治疗半年,不能治愈者,根据双外直肌麻痹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轻度麻痹者,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加双侧外直肌缩短术;重度麻痹者,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加双侧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结术或先行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待3~6个月后再行双侧上、下直肌部分移植于外直肌附着点处。结果16例中,经保守治疗无一例有效。经手术治愈13例(81.25%),好转3例(18.75%),无一例无效者。经观察6个月~1年,眼位稳定,无眼前段缺血改变。结论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加双侧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结术是治疗重度双侧外直肌麻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眶骨膜锚定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李智伟,方彦,高瑞琳关键词:内斜视,外直肌,外科,手术固定性内斜视与一般斜视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特征[1]。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用常规斜视矫正,或内直肌断腱、外直肌加强或上、下直肌与外直肌联结均难奏效。我科应用眶骨膜锚定手术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探讨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病历资料,记录比较手术前后患儿的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有302例斜视度在25△~55△,术式为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后正位率为91.06%,两种术式手术效果无统计学差异;76例患儿斜视度≥60△,手术方式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正位率为85.53%。患儿手术前后的视近、视远斜视度以及其差值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双眼视功能亦较术前有明显提升。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均为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术后不同时期眼位,探讨其矫正效果。方法选择195例于我院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比较两组术后0.5、1.5、3.0年的眼位正位率。结果术后0.5年,A组眼位正位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83,P〈0.05);术后1.5年,两组眼位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0年,A组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29,P〈0.05)。结论术后短期内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眼位矫正效果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然而,后者术后长期眼位正位率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及二次手术前、后双眼视觉.方法 对59例均有外斜视手术矫正病史的继发性内斜视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两次手术术前、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结果 对有外转受限和侧方非共同性的患者,采用外直肌复位或缩短复位,不足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对无外转受限和侧方非共同性的患者,采用内直肌后徙,不足联合外直肌复位或缩短复位术.间歇性外斜视过矫所致的继发性内斜视对双眼视觉损害更大,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直肌复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是治疗继发性内斜视的有效方式,尽早手术治疗,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25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斜视度数与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 斜视度≤25△的56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5.71%;斜视度30~55△的138例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90.58%;斜视度≥60△的62例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8.71%.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视近、视远斜视度及视近和视远斜视度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双眼视功能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应根据斜视角度的大小选择内直肌缩短术,或同时联合外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第1例患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例患者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第3例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4例患者手术治疗分为2次,第1次为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次为3个月内的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结果: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外斜视均改善为正位,外斜度在-5°之内。复视情况均显著改善,前3例患者复视情况消失。患者中未发现眼节前缺血,术后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与外直肌后移手术治疗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效果明显,3个月内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共同性内斜视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斜视类型,分为先天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等.除了调节性内斜视可以通过及时配戴眼镜予以矫正外,其余各种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几乎都需要用手术予以矫正.通常采用的术式为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术.而我们将内直肌后徙改用内直肌延伸术.从而简化了内斜视矫正术的手术过程,且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和目的:报道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可调节缝线进行白内障联合斜视手术的效果。患者及方法:1999年3月至2004年1月,20例患者行联合手术。所有肌肉缝线在术后24h内调整完毕以防止复视的出现,除1例患者外,均使用局部麻醉。5例行双侧外直肌后退术;11例行内直肌缩短和外直肌后退术;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斜A征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对18例患中13例上斜肌减弱术加水平肌手术,5例行单纯水平肌手术,观察其术后眼位,上斜肌功能及双眼视觉变化。结果:伴上斜肌功能亢进行上斜肌减弱术加相应内直肌缩短术对外斜A征的矫正效果最好。结论:外斜A征手术方式主要是上斜肌减弱加内直肌加强术。  相似文献   

14.
李恒  米雪 《西部医学》2011,23(1):132-133
目的观察直肌侧切联合后退术矫正大度数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大度数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行双内直肌双边侧切三分之一联合后退及一条外直肌缩短的手术;时5例大度数外斜视患者行双外直肌双边侧切三分之一联合后主条内直肌缩短的手术。结果14例患者中一次手术正住12例,正位率85.71%,两条直肌均两边侧切各三分之一在大度数斜视患者可以矫正斜视度15°~25°,而且矫正量在度数越高的患者表现得越大。结论直肌双边侧切能够增强肌肉减弱的效果,直肌侧切联合后退术矫正大度数斜视初步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健眼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患者分两组行健眼(外直肌后徙术和/或内直肌缩短术)及斜视眼手术(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矫正斜视.比较术前术后眼位矫正效果.健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1.39 mm,手术均为1次完成.斜位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9.17 mm.结果 该组采用两种手术方法 分别对60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治疗,健眼手术组根据三井幸彦对主眼的手术量按(斜角÷3)mm计算,斜角>15°分二份,健眼手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量明显低于仅斜眼手术组,疗效优于斜视眼手术组.结论 健眼手术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术前肌注阿托品注射液对局部麻醉下斜视术中眼心反射(OCR)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至2019年在我院就诊并行局麻手术治疗的水平斜视患者50例50眼,外斜视患者进行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内斜视患者进行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随机分为A组(术前不肌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和B组(术前30min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邢台市眼科住院的23例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内直肌后徙量超过角膜缘后11.5 mm常造成术后眼球运动受限,与常规量内直肌后徙(距角膜缘<11.5 mm)引起的眼球受限例数比较经χ2检验P<0.05.结论 (1)内直肌后徙量超过角膜缘后11.5 mm常造成术后眼球运动受限,从而导致继发性外斜视;(2)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徙和/或缩短是治疗继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式;(3)术中5~10 PD小度数过矫可提高远期的术后正位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作用。方法 不管共同性内斜哪种分型采取首选内直肌手术。内直肌手术量超过常规手术量,根据斜视度不一,采取单眼或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6mm-8mm。结果 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内转或辐辏受限及无外斜发生,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有部分病例恢复Ⅲ级视功能。结论 此手术避免损伤了过多的眼肌,简化了手术,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矫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作用。方法不管共同性内斜哪种分型采取首选内直肌手术,内直肌手术量超过常规手术量,根据斜视度不一,采取单眼或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6mm ̄8mm。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内转或辐辏受限及无外斜发生,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有部分病例恢复Ⅲ级视功能。结论此手术避免损伤了过多的眼肌,简化了手术,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矫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34例大度数外斜视,采用外直肌常量后退(8~12mm,手术成功率为94.11%,只需在1~2条直肌上手术,术后外转不足平均4.12mm,无外观察影响及侧主复视,和42例大度数外斜视采用外直肌常量后治疗相比,各项结果均具显著差异,说明外直肌超常量后退量一种安全,简单,成功率高,病人乐于接受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