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2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人类疱疹病毒7型DNA检测左群1乌正赉1沐桂藩2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是1990年Frenkel等发现的新型人类疱疹病毒。目前,国外研究已经证实HHV-7是除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以外的幼儿猝发疹的又一病原,并与...  相似文献   

2.
广州人血清中第6型疱疹病毒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人血清中第6型疱疹病毒抗体的检测孙伟,宋爱华,萧俊人第6型疱疹病毒(HHV-6)是1986年美国报道从2名艾滋病和4名异常淋巴细胞增生患者白细胞中分离出的。病毒为双链DNA,形态结构与以前HSV-1,HSV-2,VZV,EBV及CMV5个型的人疱...  相似文献   

3.
人类6型疱疹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璐  沐桂藩 《中国公共卫生》1996,12(11):487-488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沈阳等4市部分健康人群进行了人类6型疤疫病毒(HHV-6)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沈阳、大连两市部分健康人群中HHV-6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为74.6%和15.8,保定市和北京市部分健康人群中为55.3%和10.0,且感染多发生在小年龄组人群。说明新发现的HHV-6病毒在沈阳等4市曾流行过,在健康人群中亦存在HHV-6感染.  相似文献   

4.
人疱疹病毒6型(HHV-6)为嗜T、B淋巴细胞病毒,在体内能与其他病毒相互作用,导致免疫抑制。HHV-6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也是婴幼儿热性惊厥最常见的诱因。原发感染可以引起幼儿急疹。儿童的HHV-6感染多以皮疹、间质性肺炎和脑炎等病症为表现,急性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CR检测。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合酶链技术(PCR)分别检测母婴血弓形体DNA(Toxo-DNA)及羊水Toxo-DNA。结果:(1)对30例孕晚期孕妇检测羊水Toxo-DNA与其新生儿血Toxo-DNA,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2)孕中晚期组孕妇感染弓形体后,其胎儿感染率明显高于孕早期组,P<005。说明孕中晚期孕妇感染弓形体后,易于传染给胎儿且感染弓形体的孕妇维持到足月分娩者,出生的胎儿多为无临床症状的先天性弓形体病(隐性先天性弓形体病,实验室诊断为阳性);由于羊水易于在孕中晚期获取,故检测羊水Toxo-DNA将有利于先天性弓形体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从而控制先天性弓形体病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短波紫外线(UVC)照射人胎盘和小牛胸腺DNA取得UV-DNA(紫外线导致变性的DNA),并分别对新西兰家兔进行长达9周的免疫。结果表明:人胎盘UV-DNA未能引起免疫应答,其抗UV-DNA未能检出。而小牛胸腺的抗UV-DNA的效价为1:8。用兔抗小牛胸腺UV-DNA检测32例红斑狼疮(SLE)病人和21例正常人的血清,发现SLE病人血清中UV-DNA的阳性率为65.6%,正常人为5%。两者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血清中UV-DNA可望成为SLE诊断和疗效观察及人群接触紫外线时健康监测的特异和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短波紫外线(UVC)照射人的胎盘和小牛胸腺DNA取得UV-DNA(紫外线导致变性的DNA),并分别对新西兰家兔进行达9周的免疫。结果:人胎盘UV-DNA未能引起民免疫应答,其抗UV-DNA未能检出。而小牛胸腺的UV-DNA的效价为1:8。用兔抗牛小胸腺UV-DNA检测32例红斑狼疮(SLE)病人和21例正常人的血清,发现SLE病人血清中UV-DNA的阳性率为65.6%,正常人为5%。两者的差  相似文献   

8.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人疱疹病毒─6.型(Humanherpesvirus─6,HHV─6)IgG抗体。15岁以下儿童血清共91份,成人血清50份,若以抗体效价>1:20为阳性,1岁内幼儿的抗HHV─6IgG阳性率为74%,2~15岁的抗体阳性率为95%,16岁以上成人抗体阳性率为94%,1岁内的抗体阴性血清,都集中在4─8月龄的幼儿。3例分离出HHV─6的婴儿玫瑰珍(ExanthemSu.bitum,ES)患儿,其血清抗体效价均低于1:20,表明抗体水平低下时如接触HHV─6,则易被感染,提示在托儿所、婴幼儿病房等儿童较为集中的场所,应注意预防暴发性HHV─6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巨细胞病毒对孕产妇造成异常妊娠结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PCR技术和ELISA法对5176例孕产妇及新生儿进行巨细胞病毒(CMV)检测。结果表明:有异常妊娠史妇女CMV平均感染率为15.6%,前3位依次为畸胎史(29.2%)、习惯性流产史(19.2%)、先兆流产史(15.6%);早孕至中孕期,孕妇CMV感染率为19.2%;孕前妇女CMV-IgM阳性率为8.7%;对155例新生儿进行CMV检测,得知CMV感染患儿以合并肺炎最为常见,其次为黄疸、溶血性贫血、先心病等;对4650份新生儿脐血检测CMV,结果表明先天性CMV感染率为1.7%。  相似文献   

10.
广西85例肝癌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肝癌高发区的85例患者血清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认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GV-RNA),并用相同方法检测了HCV-RNA;HBV-DNA则采用单次PCR检测,阴性者再用套式PCR证实。结果提示:85例肝癌患者中,11例患者可检出HGVRNA,占和的12.9%,而HCV-RNA,HBV-DNA阳性者分别为15例及68例,占17.6%和80%。初步证明文本部分肝癌病人血清中存在GV感染,作者认为:H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V前S1蛋白与胎儿感染的相关性,为筛查HBsAg阳性孕产妇中可能感染胎儿的高危人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方法、分级定量PCR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56例HBV携带孕妇及其分娩的256例新生儿静脉血前S1蛋白、HBV DNA及HBV标志物。结果:①256例新生儿中发生HBV感染81例,感染率为31.6%。②前S1蛋白阳性孕产妇所分娩的85例新生儿中,感染率为88.2%(75/85),显著高于前S1蛋白阴性者的3.5%(6/171)(P<0.01)。③在感染的81例新生儿中,有79例其母前S1蛋白阳性(97.5%)(79/81),81例其母HBVDNA阳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孕妇单纯HBsAg阳性,其婴儿感染率相对较低,如合并有前S1蛋白阳性或HBV DNA阳性,则胎盘传播率显著上升;②前S1蛋白检测可以代替血HBV DNA检测作为判断胎儿宫内感染的重要依据,可作为筛查HBsAg阳性孕产妇中易发生垂直传播人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人疱疹病毒6型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西安市区不同人群人疱疹病毒6型(HHV-6)的感染和免疫水平状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检测儿童、成人和育龄妇女血清HHV-6IgG抗体。结果6个月~2岁幼儿的HHV-6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92.9%和1:152,高于其它年龄段的儿童和成人(P<0.05)。116份育龄妇女血清HHV-6抗体阳性率为72.4%,GMT为1:61;在孕妇和正常妇女之间,以及不同孕期的孕妇之间,HHV-6IgG抗体的阳性率和GMT均无差异(P>0.05)。结论HHV-6在不同人群中均有较高的感染率;HHV-6感染多可能发生在婴幼儿期,以水平传播为主;妇女妊娠期间无HHV-6的活化。  相似文献   

13.
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sevirus 7,HHV—7)是90年代新发现的主要感染人体淋巴细胞的一类DNA病毒。为深入探讨HHV—7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机制,山东大学等单位在济南地区采用PCR技术检测了健康人群与血液肿瘤患者中HHV—7的感染状况。结果表明,50例健康成人和73例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HV—7DNA检出事为32%与42.5%,抽样血清中为0与6.7%,显示了白血病HHV—7感染率略高于健康人群,且可能在白血病急性期参与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T细胞亚群,探讨HBV宫内感染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68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出生24 h内外周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母亲和新生儿外周血HBV-DNA含量,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生儿股静脉血中的CD3+、CD4+、CD8+T细胞亚群,并分析HBV宫内感染与T细胞亚群表达的关系。结果: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股静脉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与未宫内感染组相比升高,CD4+/CD8+与未宫内感染组新生儿相比降低,宫内感染和非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股静脉血T细胞亚群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未观察到HBV宫内感染新生儿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5.
肖晗  吴旗  艾洪武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683-5685
目的:检测乙肝感染孕妇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及所产新生儿脐血清HBV-DNA,探讨孕妇乙肝感染状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寻找有效阻断乙肝宫内感染的措施。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2例乙肝感染孕妇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用Realtime-PCR法检测新生儿脐血清HBV-DNA。结果:"大三阳"和"小三阳"孕妇分别占64.90%和21.19%,"大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脐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6.88%,明显高于"小三阳"组的1.02%。孕妇血清HBeAg阳性组的新生儿脐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6.27%,远高于阴性组的1.28%。结论:孕妇乙肝感染状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密切相关,孕妇血清HBeAg可作为宫内感染发生的预测指标;HBeAg阳性妇女待HBeAg转阴后再妊娠,可大大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原市乙肝病毒不同感染状态的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的参考指标,分析依据参考指标下注射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分娩前HBIG的注射史、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新生儿24 h内的乙肝标志物的资料。分别以HBeAg、HBVDNA两种病毒复制指标为分组指标将278例HBsAg阳性孕妇分组,分析组间HBIG注射的差异,进而分别以HBeAg、HBV DNA为分层因素分析孕晚期注射不同剂量HBIG和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HBsAg阳性孕妇母亲HBV DNA组与HBV DNA阴性组注射HBIG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639,P=0.000),而孕妇母亲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注射HBI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627,P=0.099);两个参考指标组内注射HBIG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均无关联。结论: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以孕妇HBV DNA阳性作为是否注射HBIG的参考指标,孕晚期注射HBIG不能阻断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阳性产妇血清、乳汁及其新生儿脐带血中HBV DNA含量,指导哺乳,减少母婴传播。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产妇血清、乳汁和新生儿脐带血中HBV DNA含量。结果:血清高病毒血症组(≥108copies/ml)产妇初乳和新生儿脐血HB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同时与血清HBeAg存在显著相关,血清HBeAg阳性组中产妇自身HB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在初乳和脐血中的HBV DNA也有差异。结论: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与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相关,孕晚期高病毒血症与宫内感染显著相关;产妇血清高HBV DNA含量,乳汁HBV DNA阳性不适宜母乳喂养,HBeAg阳性者应加强监测,在科学的指导下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邯郸市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状况,HBsAg阳性孕妇孕期母婴阻断情况及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方法:对5343例孕妇进行HBsAg的检测,调查HBsAg阳性孕妇孕期阻断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对其新生儿进行静脉血HBsAg检测。结果:5343例孕妇中检出HBsAg阳性孕妇322例,感染率为6.03%,其中196例曾于妊娠最后3个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但应用HBIG的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与未应用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邯郸市孕妇HBsAg携带率正在不断下降,孕期应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比例逐年增多,然而孕期应用HBIG对控制HBV宫内感染未见成效。  相似文献   

19.
张薇莉  赵隽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279-228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孕妇567例,对其所生新生儿常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肉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将出生后即刻血清HBs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新生儿14天时再肌肉注射HBIG 200 U,B组则不再注射HBIG。乙肝病毒携带孕妇随机采用剖宫产或自然分娩。结果:新生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共66例,其中A组52例3月龄时复查HBVM及HBV DNA,只有8例(15.4%)显示感染仍存;B组14例3月龄时复查有6例(42.9%)感染存在。B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χ2=3.473 1,P<0.05)。剖宫产及自然分娩的孕妇分别为455例和112例,其婴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率分别为9.5%和20.5%(χ2=9.687 1,P<0.05);3月龄时感染率分别为3.5%和3.6%(χ2=0.066 4,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所生新生儿若出生时无HBV感染,则出生后12 h内注射HBIG 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注射HBVac10μg即可;若出生时有HBV感染,14日龄追加HBIG 200 U肌肉注射。经上述处理,无论孕妇采取何种分娩方式,均可降低其HBV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HBeAg与其子代HBeAg、HBsAb的关系。方法:从太原市传染病院收集的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共84对母儿作为研究对象,将84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出生24 h内的新生儿定义为新生儿组,并对其进行随访,随访结果进入婴儿组。收集孕妇分娩前或分娩后24 h内的肘静脉血和出生24 h内的新生儿及其随访时的股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母亲HBeAg阳性组的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HBeAg阳性组新生儿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χ2=17.336,P<0.01)。婴儿的HBeAg阳性率与母亲HBeAg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母亲、新生儿的HBeAg均与婴儿HBsAb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婴儿HBeAg与婴儿表面抗体有统计学差异(χ2=5.687,P<0.05)。结论:母亲HBeAg可能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新生儿HBeAg阳性可能与母亲HBeAg阳性有关,婴儿HBsAb与母亲、新生儿的HBeAg无关联,婴儿HBeAg阳性可能会降低婴儿HBsAb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