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下丘脑在不同时间凋亡相关因子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枕大池内新鲜自体动脉血二次注入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凋亡分子caspase-3和bax以及抗凋亡分子bcl-2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并在变化最明显的时间点用Western blot和尼氏染色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此变化.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下丘脑凋亡分子caspase-3和bax基因表达量升高且在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凋亡分子bcl-2表达量也有所升高(P<0.05);同时在第2天3种分子蛋白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也有明显的升高趋势.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凋亡及抗凋亡途径均在下丘脑内起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48h后达到高峰.由此推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部分激素分泌紊乱可能与下丘脑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痉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与凋亡的关系.方法: 54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SAH组(24只)和假手术组(24只).SAH组和假手术组再以时间随机分为4组,0,2,4,7 d组,每组6只.手术前及处死前分别行脑血管造影,评价血管痉挛模型.应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显示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免疫组化ABC的方法显示TRAIL、DR4、DR5在凋亡的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基底动脉直径为(0.70±0.03) mm,SAH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底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显著(P<0.01).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内皮细胞中有大量的表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中有重要意义.TRAIL及其受体DR4和DR5介导的内皮细胞的凋亡在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形成机制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 Ang-(1-7)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 SAH 大鼠,伊文思蓝(Evans blue)检测 Ang-(1-7)处理后 SAH 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含水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脑组织黏连蛋白 ICAM-1、VCAM-1的表达。人工血性脑脊液(BCSF)刺激血管内皮细胞(HBMEC),检测细胞通透性及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结果 Ang-(1-7)可降低 SAH 大鼠脑组织中 Evans blue 渗透量及脑组织含水量,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以10-5 mol/L Ang-(1-7)处理24 h 时变化最为显著,SAH 大鼠脑组织中 ICAM-1、VCAM-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同时 Ang-(1-7)作用的 BCSF 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中 Evans blue 的渗透量明显减少,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增殖活力显著增加,细胞凋亡减少。结论 Ang-(1-7)具有保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F-κB在兔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清洁新西兰白兔40只,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家兔SAH模型。白兔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3 d组,7 d组,14 d组,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干预组为在7 d时间点注血后加入NF-κB的抑制剂PDTC,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实验兔在相应时间点分别处死,采用HE染色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腔直径的改变和管壁厚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组织病理改变和NF-κB的表达、用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兔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SAH后第3天基底动脉血管腔已开始狭窄,管壁增厚,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渐减轻;干预组与SAH 7 d组比较血管壁变化明显缓解(P<0.05);SAH后3 d NF-κB表达增加,7 d表达最为明显,14 d表达稍减少;干预组基底动脉NF-κB表达较SAH 7 d组明显下降(P<0.05);SAH 7 d组基底动脉细胞凋亡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基底动脉细胞凋亡指数较SAH 7 d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NF-κB促进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NF-κB抑制剂PDTC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缓解CV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造成脑损伤的机制.方法: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B)技术检测兔SAH后CVS时海马组织Bcl—2和Bax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Bcl—2mBNA的表达水平在SAH组1d时即开始下降,3d时降至最低,持续至7d.SAH组海马组织中BaxmRN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3d时达最高,7d时仍显著高于正常组.在假手术组海马组织内的Bcl—2和BaxmRNA的表达水平保持相对恒定.结论:Bcl—2和Bax可能参与了SAH后CVS所造成的海马神经元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Wnt3a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中对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及影响。 方法 将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及干预组(Wnt3a组),每组25只;采用枕大池自体注血方法建立SAH模型,各组于出血后0、12、24、48、72 h取脑。Western bloting检测LC3Ⅱ与LC3Ⅰ的比值、Beclin-1、Caspase-3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的自噬和凋亡情况。 结果 Western bloting结果显示,SAH组LC3Ⅱ/Ⅰ、Beclin-1出血后呈升高趋势,于24 h达高峰,24 h时间点Wnt3a组LC3Ⅱ、Beclin-1的表达较SAH组明显(P<0.05)。SAH组出血后Caspase-3升高,48h达高峰,Wnt3a组Caspase-3表达较SAH组减少(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AH组相比,Wnt3a组24 h时间点Beclin-1阳性神经元增多,48 h时Bax阳性神经元与凋亡细胞均减少(P<0.05)。 结论 Wnt3a可以促进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元自噬,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探讨S100B蛋白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进一步阐述SAH后CVS的发生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根据取材时间不同,又将实验组分为SAH后第1、3、4、7、14天组,病理切片观察基底动脉病理改变;测定S100B蛋白染色含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基底动脉中S100B蛋白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AH后在第3天时出现明显的血管腔变小;7 d时血管痉挛达高峰;14 d时动脉改变较7 d时有减轻;基底动脉中S100B蛋白主要表达位于平滑肌细胞。SAH后第3天开始表达增强,7 d时表达最强,14 d时减弱。结论SAH后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的表达强度不一,随着CVS加重表达越强,在第7天达高峰。S100B蛋白的表达可能与CVS有关。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S100B蛋白表达增加与脑血管痉挛有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了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探讨S100B蛋白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进一步阐述SAH后CVS的发生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根据取材时间不同,又将实验组分为SAH后第1、3、4、7、14天组,病理切片观察基底动脉病理改变;测定S100B蛋白染色含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基底动脉中S100B蛋白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AH后在第3天时出现明显的血管腔变小;7d时血管痉挛达高峰;14d时动脉改变较7d时有减轻;基底动脉中S100B蛋白主要表达位于平滑肌细胞。SAH后第3天开始表达增强,7d时表达最强,14d时减弱。结论SAH后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的表达强度不一,随着CVS加重表达越强,在第7天达高峰。S100B蛋白的表达可能与CVS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淋巴引流阻滞(cerebral lymphatic blockage,CLB)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H组、SAH+CLB组.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于第2次注血3d后,采用HE染色及碘化丙碇(PI)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变化;TUNEL荧光标记法检测原位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激光共聚焦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caspase-3和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 (1)HE染色和PI染色可见SAH组大鼠部分海马神经元皱缩,部分呈新月形,凋亡细胞数为(25.36 ±4.02)个;SAH+CLB组神经细胞分布稀疏,核碎裂,可见凋亡小体,周围有空泡形成,凋亡细胞数为(37.82±5.93)个,显著高于SAH组(P<0.01).(2)SAH组和SAH+CLB组TUNEL阳性细胞的表达荧光强度分别为(1.70±0.37)和(2.54±0.5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19±0.03),而SAH+CLB组又显著高于SAH组(P<0.01).(3)SAH组和SAH+CLB组caspage-3表达的荧光强度分别为(2.45±0.49)和(2.96 ±0.4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SAH+CLB组又显著高于SAH组(P<0.01).(4)SAH组和SAH+CLB组Bel-2表达的荧光强度分别为(3.40±0.61)和(2.67 ±0.4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SAH+CLB组显著低于SAH组(P<0.01).结论 脑淋巴引流阻滞可加重SAH后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高表达和Bcl-2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痉挛(CVS)急性期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病理改变.方法 对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CVS模型,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3h、12h、1d、2d、3d、7d、14d观察兔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直径和管壁厚度以及血管壁超微结构改变,并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结果 CVS兔子模型制作成功率为51.47%.SAH组兔子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直径在SAH 后12h分别缩小了43.60%和52.04%.破裂血管周围脑组织坏死,血管壁细胞凋亡.结论 CVS模型兔急性期出现脑损伤和血管收缩改变,血管收缩在SAH后12h最明显,故早期干预治疗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海马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MMP-9参与早期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08只,分为假手术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采用经额蛛网膜下腔插管至Willis环方法 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6、12、24、48、72 h,应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大鼠海马MMP-9的活性;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 明胶酶谱法结果 显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 h海马MMP-9活性明显升高,24 h达到高峰,并于48 h开始下降,72 h时仍高于假手术组水平(P<0.01);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 h海马层粘连蛋白表达开始下降,24 h降至最低,并于48 h表达开始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 h海马层粘连蛋白表达仍低于假手术组水平(P<0.01);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显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 h海马凋亡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24 h达到高峰,并于48 h表达开始下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 h海马凋亡阳性细胞数仍较高(P<0.01).结论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MMP-9可能通过降解其底物层粘连蛋白,导致海马神经细胞发生失巢凋亡,参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大鼠模型,对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动态观察SAH的病理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AH第1、3、5、7天组,改良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SAH的模型。在相应时段处死取基底动脉,应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定,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光学显微镜检查:与对照组相比,SAH组发生了明显的血管痉挛,表现为血管直径减小、管壁增厚、管腔周长减少、内弹力膜皱褶,同时可见痉挛血管细胞增殖现象明显。尤以第5天组最显著(P〈0.05)。出血第1、3、5、7天组基底动脉直径分别减少了46.34%、33.95%、50.59%、17.21%;管壁厚度分别增加了98.55%、75.58%、159.27%、19.21%;管腔内周长分别减少了56.30%、45.97%、62.50%、25.77%。(2)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内皮细胞出现类凋亡样变化,包括内皮细胞膜起泡,胞质凝聚,胞浆空泡变,核染色质凝聚、趋边。以第5天组最显著,伴有大量内皮细胞的剥离导致内弹力膜的裸露,平滑肌细胞的坏死。至第7天组,血管痉挛有所缓解,内皮细胞凋亡、坏死减轻。【结论】SAH后CVS的发生与血管周围细胞的增殖以及基底动脉内皮细胞类凋亡样变化相一致,表明凋亡和血管细胞增殖可能是CVS发生机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该大鼠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人类SAH的病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UCF-101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90 只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SAH组和UCF-101 组,每组30 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鼠SAH动物模型,按照3.0 μmol/kg剂量给予UCF-101组大鼠腹腔注射UCF-101。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10 只大鼠脑组织pro-caspase-3、pro-caspase-9、剪切PARP、caspase-3 和caspase-9蛋白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10只大鼠凋亡神经细胞,记录各组10只大鼠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Kaoutzanis M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SAH组大鼠脑组织pro-caspase-3、pro-caspase-9、剪切PARP、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量、凋亡神经细胞比例和逃避潜伏期较Sham组大鼠显著升高(均P <0.05),而SAH组大鼠Kaoutzanis M神经行为学评分较Sham组大鼠显著降低(P <0.05);与SAH组大鼠比较,UCF-101组大鼠上述各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逆转(均P <0.05)。结论:UCF-101可以显著抑制SAH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改善SAH大鼠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能力,对SAH大鼠起到明显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动脉瘤经治疗后再出血的风险已很小,患者生存机会大大提高,但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却很高。预防和治疗SAH后CVS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氧合血红蛋白被广泛认为是SAH后致CVS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启动因素,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特异性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对SAH后CVS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CVS因素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TY720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按1mg/kg腹腔注射FTY720,另外3组大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ml。24h后处死大鼠,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凋亡神经细胞,Western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原癌基因(c-fos)、pro-Caspase-3和pro-Caspase-9蛋白表达,四肽荧光底物法检测海马组织Caspase-3、Caspase-9蛋白活性;比较4组大鼠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凋亡的海马神经元比例,c-fos、pro-Caspase-3、pro-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以及Caspase-3、Caspase-9蛋白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正常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FTY720可明显抑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大鼠血浆中游离线粒体DNA(mtDNA)的水平及脑组织中Toll样受体-9/丝裂原蛋白激酶(TLR-9/MAPK)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SAH组和假手术(Sham)组,每组20只。SAH组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D大鼠SAH动物模型,Sham组仅穿刺但不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建立成功24 h后,采用荧光定量实时PCR检测大鼠外周血中血浆游离mtDNA的表达量;采用逆转录PCR(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大鼠脑组织中TLR-9、P38 MAPK的表达。结果 SAH组大鼠在建模24 h后血浆中游离mtDNA表达量高于Sham组(P <0.05);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均显示脑组织中TLR9、P38 MAPK表达较Sham组增多(P <0.05)。 结论 血浆游离mtDNA与脑组织中 TLR-9/MAPK的表达存在协同升高的现象,mtDNA可能通过TLR-9/MAPK通路介导脑组织局部及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空白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SAH组、SAH+EGCG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内皮素(ET)基因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提示SAH组和SAH+EGCG组基底动脉管壁厚度及管腔狭窄程度显著大于空白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而SAH+EGCG组显著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壁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在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后CVS模型,60只大鼠分为SAH组及对照组,每组按建模后1d、3d、7d、11d、14d分为5个亚组,分别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ICAM-1的OD值及凋亡指数。结果 SAH后第1天血管壁ICAM-1升高,第3天达高峰,第7天后逐渐下降,第11天正常;SAH后第1天在血管壁凋亡细胞增多,第7天达高峰,第14天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在SAH后CVS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起始及进展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探讨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蛛血组(SAH group,S组)和法舒地尔治疗组(Treatment group,T组),通过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分别于1 d、3 d、7d和14d采用光镜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变化,测量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基底动脉上内皮型-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结果:S组大鼠的基底动脉痉挛从建模后1d开始出现,3 d后达到高峰,7 d后明显减轻;eNOS的表达在各时相点明显减弱.T组基底动脉的管径和管壁厚度在建模后3 d、7 d与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eNOS的表达在3 d、7 d、14d较S组增强(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以有效缓解SAH后的脑血管痉挛,增加eNOS在动脉管壁上的表达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重型脑外伤病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60例重型脑外伤病人,于第1、3、5、7、10天不同的时间进行TCD检测,对CVS组与非CVS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重度脑外伤后,CVS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伤后即进行性升高,3至5d达高峰,随后逐渐回落,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值;而非CVS组MCA血流速度伤后3d维持在正常范围,伤后5d略有升高,随后回落逐渐接近正常,与CV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检测能无创实时评价SAH后CVS的动态血流速度变化,对CVS的预防和治疗出血性脑损害的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