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第一门诊部于1973年10月在全市开展对学龄儿童普种卡介苗期间,由于误将每毫升含0.75毫克皮内用的卡介苗,当作结核菌素发给某卫生院,到××小学进行结核菌素试验,造成该校644名学生未经结核菌素试验,直接于左前臂皮内注射卡介苗,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现将一年随访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院第一门诊部于1973年10月在全市开展对学龄儿童普种卡介苗期间,由于误将每毫升含0.75毫克皮内用的卡介苗,当作结核菌素发给某卫生院,到××小学进行结核菌素试验,造成该校644名学生未经结核菌素试验,直接于左前臂皮内注射卡介苗,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现将一年随访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做好高校学生结核病防治工作,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控制结核病在高校的流行、传播,我们对近两届新入校学生共soo名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普查。现将普查情况报告如下。互临床资料1.】对象均为刚入校新生,共800名。1.2方法将1:2O00结核菌素稀释液0.lml,于前臂内侧作皮内注射。72h观察结果,注射部位硬结平均直径<smm者为阴性,>smm者为阳性。13结果80O名学生中,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137名,阳性率为17.1%。2讨论结核病为一种常见传染病,流行范围广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特异性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和对儿童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农村寄宿制学生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的结果与具体的护理措施。方法:对太谷县侯城乡学校寄宿的中小学生进行了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肤试验,并对注射部位进行观察。结果:401名学生平均卡痕率为84.8%,PPD 试验呈强阳性的概率为1.49%。中学生的阳性概率最低,幼儿园儿童出现阳性的概率最高,小学生的阳性概率居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中小学生作为肺结核疾病的易感染人群,要进一步提高肺结核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结核疾病的管理中积极进行 PPD 试验,将学生肺结核病的防控工作做到位。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们于1982年9月23日至9月27日,用结核菌素试验液皮内注射的方法对靖西县机关幼儿园和新靖镇第三小学的五个年级的学生共882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核菌素试验液(以下简称结素)是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制品,在有效期内使用。于左前臂内侧上中三分之一处皮内注射0.1毫升。注射后72小时检查反应。阳性反应标准:丘疹硬纵横直径在5毫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大学新生结核菌素结果探讨,分析如何提高边远地区及流动儿童BCG的接种率。方法:对1979名学生进行了卡介苗(BCG)卡痕的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分析。结果:有卡痕的男女学生共计1083名,PPD试验均为阳性反应,无卡痕的男女学生共计896名,PPD试验阳性者350名。强阳性者8名,确诊肺结核4人,其中自然感染342人(38%)。结论:在城市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尤其是对1岁以内的儿童。在边远地区、乡镇农村,加强落实卡介苗接种率的管理力度,是降低我国结核病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该校入学新生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及患肺结核情况;更好的预防结核病在学校的发生与流行;为防治肺结核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某中学高一学生2009~2011级新生4389名,用结核菌素(1:10000)0.1ml皮内注射,72小时后观察结果.皮丘直径达到或大于15mm视为阳性,虽不大于15mm但有水泡、溃烂、淋巴管炎者亦视为强阳性.强阳率分别是13.60%、21.41%、15.03%.对强阳性学生进一步拍胸部X片检查,肺结核检出率占强阳人数的0.40%,患病率占总人数的68.4/10万.  相似文献   

8.
2005年我市将结核病筛查纳入了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常规检查.对入学新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学生进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结核患者给予免费治疗管理,单纯结核菌素强阳性者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1];同时为掌握结核病在校园的动态变化和防治效果,我们对往届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未进行预防治疗的在校生每年进行X线胸片复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肺结核、肺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患者注射结核菌素前后痰巨噬细胞的不同数量变化,由此提供一种新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皮内注射结核菌素、收集注射前、后痰液,测定痰巨噬细胞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结果:肺结核病人在结核菌素试验后痰巨噬细胞明显增加,肺部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则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肺部患者测定结核菌素前后痰巨噬细胞变化,可作为菌阴肺结核与肺部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鉴别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杨巧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32-3232
目的:了解运城市青少年学生结核菌感染情况,为防治结核提供依据。方法:对运城市两所中等专科学校1395名学生进行了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试验)。结果:我市中等专科学校学生结核菌感染率为6.67%,高于有关资料报道的中小学生感染率,低于我市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调全人口感染率。结论:结核菌素试验可用于筛查可疑患者,也适宜于学生健康检查或职业人群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重组结核分枝杆菌11 kDa蛋白(重组11 kDa蛋白)皮肤试验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两种检测方法,探讨更适合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的筛查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9月北京市大兴区某大学新生共461名,进行重组11 kDa蛋白和PPD的同体双臂皮肤试验,分别于不同前臂皮内注射0.1 mL重组11 kDa蛋白(10μg/L)和0.1 mL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50 U/mL),观察注射后72 h后皮肤反应。于皮肤试验前采集461名志愿者的静脉血,进行体外γ干扰素释放试验(T-SPOT.TB)检测,采用T-SPOT.TB试剂盒进行。比较重组11 kDa蛋白皮肤试验、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的差异性。结果以注射72 h后的硬结反应进行统计,2种检测结果显示男女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组11 kDa蛋白皮肤试验中阳性反应者为17名,阳性率为3.68%;PPD皮肤试验中强阳性反应者为8名,强阳性率为1.74%。以T-SPOT检测结果为标准,重组11 kDa蛋白皮肤试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39.53%,100.00%,94.36%;PPD皮肤试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6.28%,99.76%,91.97%。结论重组11 kDa蛋白皮肤试验灵敏度高,与体外T-SPOT.TB检测结果一致且简便易行,有望成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新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1987年对河北医学院1146名在校生和508名新生进行了结核感染状况调查,发现两组学生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率分别为54.4%和53.3%(P>0.05)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率分别为5.5%和53.4%(P<0.01),有卡率为20%和27%,无卡率79%和73%,同时对在校生进行了查体,结核病的患病率为4.18‰,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结核的感染现状,为今后制订防痨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结核菌素反应状况,为开展结核病预防用药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由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对970名中学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调查,并对其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PPD试验人数970人,阳性反应683人,阳性率为70.4%.其中初中学生PPD试验101人,阳性反应78人,阳性率为77.2%,;高中学生PPD试验869人,阳性反应605人,阳性率为70.0%,初、高中学生PPD反应一般阳性率没有差异(P>0.05).强阳性反应141人,强阳性反应率20.6%,其中初中学生强阳性反应29人,强阳性反应率28.7%;高中学生强阳性反应112人,强阳性反应率13.0%,初中学生强阳性反应率高于高中学生,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有卡痕者PPD试验阳性者和无卡痕者PPD试验阳性者的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建议定期采用结核菌素对中学生进行结核病监测工作,可把结核菌素试验反应硬结平均径≥15 mm的强阳性反应者列为预防性治疗对象,以减少中学生结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年来各种传染病疫情的不断发生及我校招收学员人数的不断增加,生源覆盖地的不断扩大,再加上寒暑假期间人员的流动,为传染病的潜在爆发流行提供了较好的传播条件。为了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在我校的发生,维护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我处对2005级在校新生1068人进行了乙肝疫苗的接种及结核病的筛查(结核菌素试验)工作,累计注射2770人次;对华阴基地新生830人进行了出血热疫苗、乙肝疫苗的接种及结核病的筛查(结核菌素试验)工作,累计注射2943人次。通过此次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试验是目前检测机体对结核杆菌免疫水平的主要手段,是监测人群结核杆菌感染状况的重要措施。2006年11月,我们在对昌邑一中3000余名学生进行TB-PPD试验时,发现1名试验阳性并伴不明原因哮喘病例,现予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新兵结核感染情况,我们对我区1996年底入伍的997名新兵进行结核感染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为入营一个月内的997名新兵,完成体格复检后进行;(2)调查方法:结核菌素试验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1:2000结核菌素稀释液,于手臂中部内侧进行常规消毒后,皮内注射稀释液0.1ml,72h观察反应。硬结平均直径<5mm者为阴性,5~9mm  相似文献   

17.
对307人进行了双臂结核菌素(5国际单位)划痕和皮内试验效果对比,每侧试验结果分别由两名不同观察者在48~72小时内辨认。皮内试验阳性率59%,注射部位硬结直径大于或等于10毫米者占34.7%。划痕试验阳性率仅3.9%,另有15.5%属于可疑范围。鉴于划痕法与皮内法比较阴性及可疑率均高,故不宜将划痕法用于结核菌感染的流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14岁,某初中一年级学生,于2011年10月25日在对学生集体进行结核菌素(卡介菌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简称PPD。试剂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批号20110104-3,效期20120108)试验时,患者皮内注射PPD后即刻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双手抽搐、四肢麻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不同剂量卡介苗接种1073名6岁以下易感儿后,其临床反应、免疫性与接种剂量密切相关。以皮内注射卡介苗0.113mg(0.15ml)的反应轻微,标准卡痕均径较高,达92.62%,是常规沿用剂量,皮内注射0.075mg(0.1ml)的2.2倍;结核菌素试验阳转率为81.90%,为常规沿用剂量的1.98倍;指出以皮内注射0.113mg(0.15ml)为最佳剂量。卡痕大小与结核菌素阳性反应呈正相关,提出检查卡痕的均径是判断卡介苗接种成功与否和了解当地对结核菌的免疫状况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驻宁夏地区部队干部、战士的结核病感染和发病情况,我们对84606部队进行了普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该部队的2,197名干部和战士无选择地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1∶2000旧结核菌素稀释液,采用Mantoux法于左前臂屈侧中部皮內注入0.1毫升(即5个结核菌素单位),72小时后判定结果。注射局部无反应或反应直径≤4毫米者为阴性,硬结5—19毫米者为阳性,硬结≥20毫米或有水泡、坏死、淋巴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