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Amplatzer蘑菇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及方法学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堵塞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方法及疗效 ,于1998年8月~2001年1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治疗PDA患儿210例 ,年龄4.5±2.8岁(0.6~12岁) ,PDA平均最小直径3.89±1.32mm(1.6~6.9mm),堵塞器直径比PDA最小直径大2.5~6mm ,伴肺动脉高压者选用的堵塞器相对较大。在舒张期多次测量PDA直径 ,如左侧位主动脉造影不能清晰显示PDA ,加做右前斜位主动脉造影。堵塞术后行彩色多普勒随访。结果显示 ,所有PDA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 ,出院时达100 % ,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8.6 % ,堵塞术后3月达100% ;超声多普勒随访发现左肺动脉流速在1.5~1.7m/s间6例 ,都为小于1岁婴儿并伴有肺动脉高压 ,且堵塞器直径大于PDA直径3.5mm以上 ;未发生溶血、堵塞器脱落或堵塞器断裂、PDA再通、血栓栓塞、心内膜炎、主动脉狭窄等。提示AmplatzerPDA堵塞器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直径1.6mm以上的PDA ,但应避免医源性左肺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2.
残端样管状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收性明胶海绵封堵残端样管状动脉导管未闭(PDA)即刻和早期疗效。方法选择残端样管状PDA,且其肺动脉侧破口直径<0.5 mm,分流少患儿2例。人为制造出一管状动脉导管盲端,在未闭动脉导管内释放压缩呈条状的吸收性明胶海绵。结果血栓形成达到封堵残端样管状未闭动脉导管的作用。结论吸收性明胶海绵治疗残端样管状PDA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出生早期床旁心脏超声预测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1例VLBWI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日龄≤3 d并且住院时间≥14 d。根据出生14 d及28 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直径大小分为3组:大PDA组(PDA直径≥2 mm)、小PDA组(PDA直径<2 mm)和PDA关闭组(PDA直径=0 mm),比较3组间生后72 h的心脏超声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生后72 h心脏超声参数预测生后14 d和28 d动脉导管持续开放(PDA直径≥2 mm)的价值。 结果 生后14 d时,大PDA组有17例,小PDA组11例,PDA关闭组23例;生后28 d时,大PDA组有14例,小PDA组9例,PDA关闭组26例。3组患儿间胎龄、出生体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及低血压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72 h的PDA直径、左肺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左心室输出量、左心室输出量/上腔静脉血流与生后14 d及28 d时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有关(P<0.05);左心房/主动脉根部直径与生后28 d时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有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生后72 h PDA直径预测生后14 d及28 d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分别为0.841和0.927;其次是左肺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和0.833。 结论 生后72 h的床旁心脏超声指标,尤其是PDA直径及左肺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可预测VLBWI生后14 d和28 d动脉导管持续开放,为后续PDA早期目标性治疗策略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心血管造影在介入治疗中测量动脉导管未闭(PDA)直径的应用价值.方法 拟行PDA堵闭的PDA患儿52例.应用TTE观察降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相通的动脉导管的位置、直径及长度,测量PDA最窄处直径;心血管造影选用猪尾管,行左侧位造影,测量其最窄径线.并对2种方法的测量值进行比较.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血管造影显示52例PDA患者中,漏斗型45例,管型5例,漏斗型并管型、PDA结扎手术后残余分流各1例;TTE显示漏斗型46例,管型4例,窗型、PDA结扎手术后残余分流各1例.心血管造影测量的PDA直径为(3.72±2.51) mm,显著<TTE测量值(4.47±2.31) mm,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5.17 P<0.05).结论 TTE可用作术前病例的初步筛选,心血管造影决定PDA的分型,PDA直径需结合心血管造影与TTE测量综合分析,术后有无残余分流及随访依靠TTE.TTE与心血管造影在PDA介入治疗中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目前,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技术已在国内外临床广泛开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常规方法封堵PDA需要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PDA-降主动脉的轨道。然而,对于PDA合并下腔静脉中断的患儿,无法通过以上途径完成手术,需要选择其他途径如经颈内静脉建立轨道进行封堵。但儿童经颈内静脉途径外鞘输送困难,成功率不高。本院选用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II)成功封堵1例PDA合并下腔静脉中断患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3岁以内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应用蘑菇伞封堵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组21例,年龄9个月~3岁,平均(2.2±0.8)岁,体重6.0~13.2 kg,平均(12.6±2.5)kg.主动脉侧位造影确定动脉导管的形态和导管最窄处直径,选择合适封堵器.经静脉途径置入封堵器.术后24 h、1个月、3个月、1年、2年及3年复查胸部X线平片及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观察封堵器的位置、残余分流情况、肺动脉压及心脏大小.结果 21例患儿植入封堵器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造影测定PDA最窄处直径2.5~10.9(5.8±2.6)mm.应用直径4~18 mm大小的PDA封堵器进行封堵.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婴幼儿期动脉导管未闭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及原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行介入封堵治疗PDA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封堵前后及随访1年的变化。结果共收集1 408例患儿,男482例、女926例,中位月龄27.0(2.0~215.0)月,介入成功封堵1 404例(99.72%)。PDA内径术前超声测值为3.3(0.1~18)mm,主动脉造影为2.2(0.1~18)mm;选用封堵器大小为(8.47±2.52)mm。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复查有残余分流125例,血小板减少21例,心律失常31例,溶血2例,动脉血栓3例,假性动脉瘤4例,右髂总动脉破裂1例,右肾挫裂伤1例,封堵器移位4例,降主动脉狭窄1例,肺动脉狭窄1例,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1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递增、封堵器直径增大为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PDA介入治疗安全、有效;PDA内径较大、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采用Amplatzer堵闭器(ADO)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评价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31例患儿,男12例,女19例,年龄1~19岁,平均7.5岁,体质量4.6~50.0 kg,平均20.5 kg。超声心动图(UCG)测PDA直径2.0~10.6 mm,平均5.8 mm。采用直径4~12 mm、平均7.6 mm,较PDA直径大0.8~5.5 mm、平均2.9 mm的ADO进行封堵。术后48 h1、、3、6个月、1年行UCG复查。结果1例PDA造影直径0.67 mm,因无合适ADO而放弃。失败2例,成功植入ADO 28例(93.3%)。术后造影即刻完全封堵22例(78.6%),4例(14.3%)有微量分流,2例(7.1%)有少量分流。48 h UCG复查均无残余分流。随访1年全组未出现心脏感染、溶血、封堵器脱落,ADO突入降主动脉(DAO)引起DAO轻度狭窄3例,ADO突入左肺动脉(LPA)引起LPA轻度狭窄1例。结论应用ADO治疗PDA安全可靠,但要注意封堵器对DAO和LPA的影响,以避免造成大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 为胚胎时期特殊循环方式所必需的血流通道, 如出生后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即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发病率为10%~15%。右位主动脉弓是较常见的主动脉畸形, 但是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右位主动脉弓相对罕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PDA的诊断并不困难, 但基层医院治疗经验不多, 依然面临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1例被误治的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右位主动脉弓患儿, 本文介绍其诊治经过, 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儿童大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platzer法介入治疗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效果。方法:227例大型PDA患儿,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者63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行动脉导管封堵术,年龄中位数为3.2岁,体重中位数为10.6 kg,PDA最窄处直径中位数5.7 mm。结果:227例患儿中,216例封堵成功(95.2%)。合并肺动脉高压者治疗前肺动脉平均压为45±19 mm Hg,封堵术后降为22±12 mm Hg(P<0.05)。216例封堵成功患儿中,术后造影显示即刻完全封堵109例(50.5%),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完全封堵者181例(83.8%)。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成功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结论:Amplatzer法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大型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