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在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着重比较二者在病灶检出以及诊断特异性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术前MR常规平扫、增强和T2-FLAIR以及DWI资料。结果 39例T2W1呈低信号,1例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未能抑制。T2WI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FLAIR 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4例仅在迫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多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其中1例发生恶性变者局部囊壁呈花环状明显强化。结论 无论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痛灶检出还是信号特异性方面,DWI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是首选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鉴别颅内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以来30例颅内轴外囊性病变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结果表皮样囊肿9例(手术病理证实);蛛网膜囊肿21例。二者均常规行头颅横轴位T1WI、T2WI、T2WI-FLAIR序列扫描,信号变化相同,而DWI图像差异显著,表皮样囊肿DWI为高信号而蛛网膜囊肿DWI为低信号。结论 DWI能准确鉴别颅内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做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MRI常规平扫(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DWI检查,其中9例加做增强扫描,然后分三组阅片,计算各组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 17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所有病灶均无灶周水肿,增强无强化。常规序列组、FLAIR组、DWI组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依次为76%、59%;88%、82%;100%、100%。DWI组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最高,具有明显优势。结论 DW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更敏感、准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颅内囊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颅内囊性病变DWI信号特征,定量测量不同类型病变囊变区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WI上15例脑脓肿和8例表皮样囊肿均呈高信号;8例蛛网膜囊肿均为低信号;38例脑肿瘤患者中除3例胶质瘤呈高信号外,其余均为低信号.脑脓肿与脑肿瘤的囊变坏死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胶质瘤与听神经瘤、转移瘤与听神经瘤的囊变坏死区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蛛网膜囊肿与表皮样囊肿ADC值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WI及ADC值对鉴别脑脓肿和囊性或坏死性及肿瘤有重要价值,对鉴别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有明显优势,DWI表现为低信号的颅内囊性病变可除外脑脓肿和表皮样囊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特征。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36例。分析病变的好发部位、大小形态及CT、常规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信号特征。结果:在本组病例中,表皮样囊肿在FLAIR为稍低信号,DWI中均为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FLAIR及DWI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有特异性,以此可以和颅内类似的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表皮样囊肿中的作用。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和6例蛛网膜囊肿行常规MRI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结果:表皮样囊肿在弥散加权为高信号,蛛网膜囊肿为低信号。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对鉴别表皮样囊肿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残留或复发与手术腔中的作用.方法 对29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病(其中复发或残留13例)分别行常规MRI、FLAIR、及DWI检查.计算并比较复发或残留病灶、术后腔、周围正常脑脊液及正常脑灰质信号值与正常脑脊液和脑灰质的信号比率.测量并比较不同序列病灶及手术腔ADC值.结果 13个残留及复发病灶在FLAIR表现与脑实质等或稍高信号,在DWI上所有病灶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术后腔在所有序列上均表现为脑脊液样信号.FLAIR及DWI序列上:表皮样囊肿信号/CSF信号>手术腔信号/CSF信号,表皮样囊肿信号/脑灰质信号>手术腔信号/脑灰质信号.表皮样囊肿ADC值<术后腔ADC值.结论 DWI能可靠区分残留或复发的表皮样囊肿与手术腔.  相似文献   

8.
弥散加权成像ADC值测量在脑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eoefficients,ADC)值测量在脑脓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中经手术病理(8例)或临床随访(2例)证实的脑脓肿,在术前或治疗前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弥散敏感系数(b值)采用:b=0s/mm2及b=1000s/mm2,测量了脓腔、脓肿壁、脓肿周围水肿带以及对侧相应正常白质区的ADC值,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10例脓腔的ADC平均值为(0.57±0.11)×10-3mm2/s,脓肿壁ADC平均值为(1.14±0.06)×10-3mm2/s,脓肿周围水肿带ADC平均值为(1.74±0.21)×10-3mm2/s,对侧相应正常白质区ADC平均值为(0.77±0.05)×10-3mm2/s,它们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65.25,P<0.001;按α=0.05标准行组间比较SNK法检验两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WI的ADC值测量能发现脑脓肿脓腔ADC值的明显降低,且能区分脓肿壁及脓肿周围水肿带,在脑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颅内表皮样囊肿是起源于残留在中枢神经中的外胚层胚胎细胞的先天性良性肿瘤,较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0.2%~1.8%[1].磁共振成像是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近年来众多研究报道揭示了肿瘤信号与肿瘤成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笔者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9例表皮样囊肿和12例蛛网膜囊肿MRI平扫及DWI表现。结果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4例位于桥小脑角区,3例位于鞍上,2例位于纵裂池,7例表皮样囊肿T1WI呈混杂信号,2例呈低信号,T2WI及DWI均呈高信号。蛛网膜囊肿形态较规则,6例位于枕大池,3例位于环池附近,3例位于大脑凸面,T3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结论根据病变的发病部位、形态、生长方式、MR信号特点及DWI表现可有效鉴别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  相似文献   

11.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扫描序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以及常规平扫(T1WI、T2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作用,比较各序列在病灶检出以及诊断特异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术前MR常规平扫、T2-FLAIR以及DWI资料。结果:33例T1WI呈低信号,1例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未能抑制。T2WI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4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结论:无论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还是在信号特异性方面,DWI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是颅内表皮样囊肿最具诊断价值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以及常规平扫(T1WI、T2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作用,比较各序列在病灶检出以及诊断特异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术前MR常规平扫、T2-FLAIR以及DWI资料。结果:33例T1WI呈低信号,1例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未能抑制。T2WI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4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结论:无论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还是在信号特异性方面,DWI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是颅内表皮样囊肿最具诊断价值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任亚娟  李靖  贺欣 《北京医学》2016,(3):271-273
目的 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2-2012年北京天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28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中术后并发迟发出血的3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该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迟发出血发生率为4.9%(31/628),明显高于同期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0.9%(122/13 479),P< 0.001].31例术后迟发出血患者中,男14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岁±20)岁;出血时间发生在术后第5~23天,中位时间为术后第8天.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高压和(或)脑膜刺激征(71.0%),脑疝(16.1%),癫痫(9.7%)以及晕厥(3.2%).11例出现二次出血,二次出血发生率为35.5%(11/31).25例患者康复出院,其中21例恢复满意,另4例神经功能障碍较前加重;其余6例死亡.结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并发迟发出血的时间发生在术后第5~23天,且术后1周左右迟发出血比例较大,出血后二次出血发生率高.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警惕,争取早发现,早抢救;出血发生后积极有效的护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DWI及ADC值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DWI及ADC值在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病理及临床证实脑脓肿14例,坏死囊变脑转移瘤17例,经常规磁共振检查及弥散加权检查,在脑脓肿脑炎期、包膜期及吸收期进行弥散信号及ADC值的测量,并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相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结果:脑脓肿包膜期DWI为高信号,ADC值低,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DWI及ADC值正好相反. 吸收期及脑炎期脑脓肿D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而ADC值高信号或等信号,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正好相类似. 所有脑脓肿的平均ADC值为0.88×10-3 mm2/s,坏死囊变脑转移瘤平均ADC值1.8×10-3 mm2/s,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DWI信号诊断的敏感性为64.5%(20/31),特异性为100%(17/17),准确性为77%(37/48). 结论:DWI及ADC值有助于鉴别包膜期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对吸收期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环形强化脑脓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R扫描对环形强化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临床抗感染治疗证实的环形强化脑脓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7-60岁。所有病倒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所有脓肿壁上均有一光滑的低信号“暗带”,增强扫描见脓肿壁呈厚度均匀的环状强化,内缘光滑,脑脓肿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暗带”最具特征性。结论:MR对环形强化脑脓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良  王晶  袁佳妮  杨晓  庞丽娜 《安徽医学》2020,41(4):386-388
探讨二维灰阶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对睾丸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为睾丸表皮样囊肿的4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检查的声像图资料,分析超声术前诊断睾丸表皮样囊肿的准确度。结果 二维超声术前诊断睾丸表皮样囊肿准确度为85.71%(42/49),二维灰阶联合CEUS诊断准确度为93.88%(46/49)。结论 二维灰阶联合CEUS对睾丸表皮样囊肿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WI在脑转移瘤与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9例脑转移瘤和22例恶性胶质瘤的MRI常规平扫、增强和DW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转移瘤中,10例病灶DWI呈高信号,19例病灶中心DWI呈低信号,恶性胶质瘤中,15例DWI呈高信号,7例未见明显高信号,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实质区ADC值为(0.86±0.23)×10-3 mm2/s和(1.07 ±0.14) ×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3,P=0.085);坏死区ADC值为(2.41±0.47)×10-3 mm2/s和(2.83±0.0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6,P=0.001);近瘤水肿区ADC值分别为(1.58±0.18) ×103mm2/s和(1.41 ±0.16)×104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7,P=0.006);远瘤水肿区ADC值分别为(1.59±0.08)×10-3mm2/s和(1.51 ±0.15) ×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7,P=0.096).结论 DWI是脑转移瘤与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弥散成像及ADC值对良、恶性周围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神经源性肿瘤DWI影像表现及ADC值,其中良性15例,包括神经鞘瘤10例,副神经节瘤2例,神经节细胞瘤5例。恶性8例,包括恶性神经鞘膜肿瘤5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2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b=0,800s/mm^2的EPI序列,选取肿瘤组织最大层面,测量全部肿瘤组织的平均ADC值及弥散受限最显著区域ADC值。结果良性及恶性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08±0.37)×10^-3mm^2/s及(154±047)×10^-3mm^2/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及恶性周围神经源性肿瘤弥散受限最显著区ADC值分别为:(1.54±0.35)×10^-3mm^2/s及(0.98±0.36)×10^-3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弥散受限最显著区ADC〈1.50×10^-3mm^2/s为阈值,诊断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准确性为739%。结论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可应用于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ADC值有助于对良、恶性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脓肿CT表现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0年来经CT诊断,临床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21例脑脓肿,所有病例经CT平扫加增强检查。16例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均行CT复查,最多复查5次。结果21例脑脓肿中,单发17例,多发4例。CT平扫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或囊状病灶。增强后仅2个病灶未见环形强化,其余病灶周围均见明显环状强化。脑灰白质交界处脓肿,多数近脑室侧脓肿壁较薄。17例非手术治疗复查CT,好转后表现为脓腔缩小,最后脓腔消失。4例手术穿刺引流复查,见脓腔缩小,直至完全消失。结论脑脓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脑脓肿首选方法,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脓肿CT诊断与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脓肿CT表现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0年来经CT诊断,临床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21例脑脓肿,所有病例经CT平扫加增强检查。16例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均行CT复查,最多复查5次。结果21例脑脓肿中,单发17例,多发4例。CT平扫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或囊状病灶。增强后仅2个病灶未见环形强化,其余病灶周围均见明显环状强化。脑灰白质交界处脓肿,多数近脑室侧脓肿壁较薄。17例非手术治疗复查CT,好转后表现为脓腔缩小,最后脓腔消失。4例手术穿刺引流复查,见脓腔缩小,直至完全消失。结论脑脓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脑脓肿首选方法,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