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复苏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按照临床试验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基础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限制性输液复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大量输液进行治疗,评价两种方法救治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效果以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采用限制性输液复苏后使用输液量和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使用限制性输液复苏后,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2.50%,而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为7.50%,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复苏治疗产后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的大剂量补液措施,且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限制性输液复苏妊娠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妊娠失血性休克孕产妇共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方式进行复苏,观察组采取限制性输液方式进行复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输液量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1.2±2.6)s、(23.5±2.2)%、11.9%和0.0%,优于对照组的(14.2±8.4)s、(18.2±2.5)%、28.6%和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失血性休克孕产妇采取限制性输液进行复苏,能够减少出血量,改善预后,适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3.
低温海水浸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海水浸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变机制。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8),平原休克组(n=8),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n=8)。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磷脂酶A2(PLA2)活性,心肌和心肌线粒体钙含量,心肌线粒体Ca^2+、g^2+-ATPase活笥变化,血浆和心肌MDA的变化。结果 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血流动力学明显低于平原失血性休 相似文献
4.
犬由股动脉放血,维持动脉压在5.32~6.65kPa之间90分钟。休克期静脉输入地尔硫0.6mg/kg后再进行休克复苏,并观察150分钟。结果表明,地尔硫具有提高失血性休克犬的平均动脉压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产科失血性休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补液治疗。方法:对入住我院的52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为补液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结果:52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过抢救和积极治疗,均得到良好恢复。全部患者经液体治疗后,意识模糊、肢体湿冷、面色苍白、指趾发绀、嘴唇发抖;呼吸急促、脉搏细微、心律加快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讨论: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补液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复苏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产后出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大量输液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输液复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输液量、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率、动脉压、血红蛋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复苏在治疗产后出血性休克时的疗效明显优于大量输液,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苏1组(输林格液)和复苏2组(输林格液 万汶液),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制模成功后复苏1组给予林格液,复苏2组给予林格液 万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收缩压(SBP)、舒张压(19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结果 血流动力学变化:复苏1组、复苏2组两组大鼠在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后,休克即时的SBP、DBP和MAP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HR较基础值明显加快(P<0.05).复苏2组复苏后各时间点SBP、DBP和MAP均恢复到接近基础值水平(P>0.05);但复苏1组复苏30min的DBP,复苏60rain、90min和120rain的SBP、DBP和MAP均明显低于基础值,复苏后90min和120rain的HR较基础值和复苏2组明显加快(P<0.05).复苏1组的自主呼吸频率在复苏30min和复苏60min时明显增快,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1组复苏后各时段的DBP、MAP、SBP明显降低,与复苏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组复苏30min及复苏60min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与复苏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具有较好的扩容效果,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改善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本以血流动力学作为指标,观察参附青注射液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作用。实验表明,参附青注射液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有稳定血压作用,LVSP、±dp/dtmax、t-dp/dtmax明显升高,说明有明显对抗重症失血性休克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失血性休克是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症 ,多发生于胃十二指肠溃疡伴发大量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脾破裂、异位妊娠出血等之后 ,病情急 ,必须急诊救治 ,因此 ,迅速而有效地补充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2 0 0 0年 1月~ 12月成功救治失血性休克 10例 ,现将抢救过程中输液管理问题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0例中 ,男性 8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大 42岁 ,最小 18岁 ,平均年龄 36岁。外伤引起大血管损伤 5例 ,上消化道大出血 3例 ,外伤性肝脾破裂 2例。入院后经早期快速补液、有效扩容、治疗病因 ,治愈 10例 ,治愈率 10 0 %… 相似文献
11.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常规)组(8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7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中心静脉压(CVP)≥5cmH2O(1cmH2O=0.098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在50~60mmHg,CVP在2~5cmH2O。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650±525)ml,限制组为(1780±31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死亡20例(23.81%),限制组死亡9例(11.39%),常规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限制组(P〈0.05)。且常规组存活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均高于限制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出血未控制性休克(UHS)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6只SD大鼠均建立UHS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限制性复苏组(B组)、积极复苏组(C组).模拟创伤救治过程,A组大鼠未行液体复苏,B、C组进行不同方法液体复苏,2h后检测门静脉血D-乳酸(D-LA)、内毒素(ET)浓度,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A组血D-LA及ET浓度、小肠病理组织学评分均高于B、C组,B组各指标明显低于C组.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较积极复苏更能显著减轻实验性UHS大鼠门静脉血D-LA和ET浓度,减少肠黏膜损伤,可能对改善UHS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更有益. 相似文献
13.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产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产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产后6 h的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成4组,假休克组(P组)、休克未处理组(P0组)、传统液体复苏组(PNL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LH组),建立未控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休克30 min后接受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于休克后90 min接受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在实验结束后处死产兔,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肠粘膜形态损伤等情况。结果失血性休克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粘膜损伤加重、肠组织SOD活性降低及MDA含量上升,限制性输液能显著改善上述改变。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较充分快速液体复苏显著缓解了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62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n=31)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1)两种方法中治愈率、病死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结果。结果 AFR组输液量(2790±536)ml,治愈率71.0%,病死率29.0%。LFR组输液量(1802±313)ml,治愈率83.9%,病死率1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ARDS、MODS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时凝血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 制作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两种不同输液方法复苏孕免失血性休克,对比研究各组各时间点的PT、APTT、Fbg变化情况.结果 孕兔失血性休克会可导致PT、APTT时间延长,Fbg浓度降低.模型第90 min、180 min、4h限制性输液组与传统输液组相比,PT、APTT、Fbg统计学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限制性输液组在第4h的Fbg值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孕免失血性休克会后PT、APTT时间延长,Fbg浓度降低.限制性输液能减轻组织供氧不足状态,减少内皮细胞的损害,有效缓解了盯、PT、APTT时间的延长;同时避免了传统输液造成的酸中毒、血液稀释、组织再灌注损伤等不良反应,阻止了Fbg的进一步下降,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容量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及控制性升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59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例,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85例和正压液体复苏组74例,入院后给与液体复苏,记录复苏液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统计入院2周内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并发症及病死率上低于正压液体复苏组,所需复苏液量小、复苏时间短,凝血酶原时间更短、C-反应蛋白的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控制性升压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4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n=78)与限制性液体复苏(n=56)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1.5%,死亡率为38.5%,ARDS发生率为25.6%,MODS发生率为36.0%.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78.6%,死亡率为21.4%,ARDS发生率为9.0%,MODS发生率为18.9%.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后相关指标变化、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行液体复苏1 h后,观察组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1.7%和40.0%,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活的患者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3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凝血情况,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积极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将53例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积极液体复苏组(A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液体使用量、抢救6小时后的pH及BE,并比较两组72小时及2周的死亡率情况。结果 A组的液体量用量(2631±247)ml,B组为(1483±178)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胶体的用量、复苏6小时后的pH值及BE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72小时A组死亡率为18.5%,B组为15.4%,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2周死亡率,A组为48.1%,B组为34.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适当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