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方式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本院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5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参照Firoozabadi标准分为过伸型组19例,非过伸组3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过伸组在合并伤的总发生率(63.1%vs 23.4%, P<0.05)、手术时间[(141.3±19.7) min vs(107.6±15.4) min, P<0.05]、切口长度[(19.6±4.1) cm vs (15.4±3.4) cm, P<0.05]及术中失血量[(228.3±33.9) ml vs (163.4±24.1) ml, P<0.05]显著大于非过伸组;两组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4.3±1.1)个月,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2个月过伸型组KSS功能评分显著低于非过伸组[(5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均符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诊断标准、且不存在其他部位骨折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9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术后6个月及1年Rasmussen膝关节评分、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数及胫骨平台内翻角度数,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较对照组升高(χ2=12.874,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及开始锻炼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缩短(t=8.327、10.528、13.539,均为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的Rasmussen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7.04、6.60,均为P<0.05);术后1年,对照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度数显著高于研究组(t=-2.22、-7.63,均为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10.326,P<0.05)。 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胫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手术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5例、良26例、中5例,优良率91%。术后出现1例伤口感染,2例膝关节轻度内翻,1例膝关节不稳定。 结论胫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但仍存在一定并发症,要术者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12例胫骨平台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均为Ⅴ型骨折,给予手术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10月治疗8例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8~56岁,平均40.8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三维CT扫描以了解骨折类型及主要骨折块的空间位置。在等待7~14 d,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后柱移位不明显者采用前外侧联合前内侧切口,需处理后柱的患者则采用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其中6例患者接受自体或者异体骨植骨。侧副韧带损伤可1期修复;而十字韧带损伤术中不常规修复,术后给予6周支具或石膏外固定。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得12~26个月的随访,平均18.6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8~26周,平均21.5周。X线片示膝关节面平整,关节力线良好。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6~90分,平均78.12分,其中优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5%(6/8)。Lysholm评分为58~91分,平均81.37分,其中优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50%(4/8)。结论 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是一种以胫骨前平台骨折为主,多伴有膝关节后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的特殊骨折,术前常规行三维CT扫描,术中注意评估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的力线及关节面平整,早期支具保护下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单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并发症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单块外侧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相关并发症、感染率及功能评估。方法回顾自1996年3月~2003年7月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男性50例,女性28例;年龄24~69岁,平均41岁),并进行功能评估和手术并发症统计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Rasmussen功能评定优良率为74.4%。7例发生深部感染,深部感染的发生与关节功能不佳密切相关(P<0.05)。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为开放性骨折、是否为延期或急诊手术、手术历时、术中出血量均未显现出与深部感染发生的相关联性,而植人异体骨成为本组资料中唯一与深部感染发生相关联的指标(P<0.05)。结论单块外侧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有较低的深部感染率,而异体骨植人可能增加深部感染的发生。正确的软组织条件判断和处理有助于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3月~2004年6月在我院采用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平均39.4岁(28~52岁);左膝12例,右膝7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8例,Ⅵ型11例。按AO分型:C1.3型11例,C2.3型6例,C2.4型2例。采用内、外侧两个切口,外侧为胫骨平台标准入路———外侧髌骨旁入路,内侧为胫骨后内侧入路;行双钢板固定:内侧用一块四孔1/3半管型接骨板或前臂小钢板固定,外侧异形钢板固定。结果术后16例获得随访,随访4~31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Rasmussen[1犦的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4.2%。结论双切口双钢板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骨折固定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可以早期行CPM机锻炼,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过伸外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1例过伸外翻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24~65岁,平均(50.4±5.7)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的股骨内髁撕脱骨折根据术中情况行保守治疗或进一步行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0.4±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5周,平均(11.8±4.5)周;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随术后时间推移,VAS评分逐渐降低,膝关节HSS评分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逐渐增加,三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良好,下肢力... 相似文献
9.
后路小切口和微小切口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采用前正中切口联合后路小切口,前正中切口联合后路微小切口两种术式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至2008年79例共81肢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39肢行前正中切口联合后路小切口,男21肢,女18肢;按Schatzker分类:Ⅳ型13肢,Ⅴ型15肢,Ⅵ型11肢。42肢行前正中切口联合后路微小切口,男25肢,女17肢(男24例,女16例,其中男1例和女1例为双侧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按Schatzker分类:Ⅳ型18肢,Ⅴ型16肢,Ⅵ型8肢。术后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和放射学评分法评估疗效,并观察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按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估:后路小切口组优16肢,良13肢,可7肢,差3肢;后路微小切口组优19肢,良11肢,可8肢,差4肢,两组比较P=0.924。按Rasmussen膝关节放射学评级标准评估:后路小切口组优16肢,良13肢,可7肢,差3肢;后路微小切口组优19肢,良11肢,可8肢,差4肢,两组比较P=0.722。出现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小切口组10肢,微小切口组4肢,两组比较P=0.047。结论:采用后路小切口与后路微小切口治疗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在膝关节功能康复方面无明显差异,后路微小切口较后路小切口有更小的皮肤坏死和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部严重的创伤之一,治疗不当,将导致膝关节不稳、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以及促发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989年5月~1994年9月间,我们共收治病例26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观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ZI岁,平均年龄43岁;左、右侧住各13例;新鲜骨折23例,陈旧骨折3例;按于氏分类法[1]I型骨折4例,Ⅱ型骨折12例.1型骨折10例。皿型骨折中有一例为伤后2个月,另一例为外院手术后一个月。所有病例均被随访,时间至少10个月。治疗方法本组病冽全部采用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硬脊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切开复位钢板和部分植骨内固定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38例胫骨平台患者,男35例,女3例;年龄37~69岁,平均42.3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2例,Ⅴ型19例,Ⅵ型1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9 h~9 d,伤后3 d内手术26例.钢板固定15例,钢板加同种异体骨固定23例.皮肤坏死15例,感染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腓浅神经损伤3例,腘动脉损伤2例,骨折复位不良7例.结果:14例伤口Ⅰ期愈合,24例伤口延期愈合.住院时间7~67 d,平均25.6 d.38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6.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6.9个月.末次随访采用Merchant标准评定下肢功能:优19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与骨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术前准备不足、合并症的治疗、手术时机选择和手术技术有关;术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减少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双髁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后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13例胫骨后侧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26~62岁,平均(41.5±6.6)岁;左侧7例,右侧6例。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后内侧髁使用胫骨后内侧解剖锁定钢板或“T”形加压钢板固定,后外侧髁使用3.5 mm“T”形接骨板支撑固定,骨缺损明显者使用同种异体骨填充支撑关节面。术后根据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12个月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术后通过X线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相应转归。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4个月,平均(20.8±9.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X线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5.6±5.2)周。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18分,平均15.8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4.6%(11/13)。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26~48分,平均(38.2±7.8)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时的56~92分,平均(85.2±7.8)分;其中优9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11/13)。膝关节活动度95°~130°,平均118°。术后6个月出现膝关节慢性疼痛2例,其中1例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轻度变窄,诊断为创伤性关节炎,经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及关节内注射施沛特后膝关节疼痛部分缓解;另1例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无明显变窄,仅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即可缓解疼痛。末次随访,无一例发生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双髁骨折近期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胫骨近端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4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收治年限分为两组,A组是早期采用的手术采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26例),B组为后期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15例).结果 A组:优13例,占50.00%;良9例,占34.61%;可3例,占11.54%;差1例,占3.85%;优良率86.15%.B组:优8例,占53.33%;良5例,占33.33%;可1例,占6.67%;差1例,占6.67%;优良率83.33%.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胫骨近端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两种方法,均是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探讨影响骨折预后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4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Sehatzker分型分类.随访指标包括:患者自我评价根据Macnab标准;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评分;放射学采用Rasmussen评分和Resnick-Niwoyama评分对骨折复位情况和关节退变程度进行评价;膝关节活动度;关节间隙和关节面高度变化.所得数值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3例患者总体优良率达到60%,患侧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是113°.Lysholm评分平均为83.1分(17~98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Lysholm评分同患侧关节面塌陷高度、患侧关节间隙呈负相关.单髁平台骨折评分高于双髁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Rasmussen评分平均14,0分(10~18分);患侧关节有81,4%(35/43例)出现骨关节炎表现,健侧仅有23.3%(10/43例);Rasmussen评分最差(11.5分)和最满意(16分)两组患者的骨关节炎发生率均为100%.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同患侧关节面下陷高度、关节间隙变化以及年龄相关,单髁平台骨折较双髁平台骨折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Atin Jaiswal Naiman Deepak Kachchhap Yashwant S Tanwar Birendra Kumar Sachin K Yadav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2014,17(3):183-186
High-energy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pose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and difficulty for orthopaedic surgeons. 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 involves major weight bearing joint and may alter knee kinematics. Anatom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oximal tibial articular surfaces, restoration of the limb axis (limb alignment) and stable fixation permitting early joint motion are the goals of the treatment. In cases of complex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solated lateral plating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varus malalignment and better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with bilateral plating through dual incisions. However sometimes a complex type of bicondylar tibialplateau fractures is encountered in which medial plateau has a biplaner fracture in posterior coronal plane as well as sagittal plane. In such fractures it is imperative to fix the medial plateau with buttressing in both planes. One such fracture pattern of the proximal tibia managed by triple plating through dual posteromedial and anterolateral incisions is discussed in this case report with emphasis on mechanisms of this type of injury, surgical approach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