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对不同类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进行韧带解剖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16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男8例,女8例;年龄19~47岁(平均28.2岁).首先在麻醉下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进行应力X线片评估:对于前抽屉应力片距骨前移大于4 mm的患者,采用距腓前韧带重建,共9例;对于距骨倾斜应力片距骨倾斜角度大于10°的患者,采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重建,共7例.韧带移植物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用带线锚钉固定移植物于腓骨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韧带于距骨端或跟骨端.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评估.采用标准应力X线片对患者手术前、后客观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1个月)随访.16例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的(70.50±3.9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3.06 ±4.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10,P=0.000);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的(8.75±3.38)mm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3.51±1.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8,P=0.000).7例患者距骨倾斜角度由术前的16.18°±7.30°改善为术后的5.57°±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01).16例患者中仅1例背屈受限1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解剖重建、固定牢固、对腓骨和腓骨肌腱影响小、能够有效节省游离肌腱的长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在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在关节镜下应用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2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木.采用前交叉韧带解剖等长重建技术钻胫骨、股骨骨道.移植物用LARS人工韧带11例,用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9例.LARS人工韧带用2枚界面螺钉固定韧带,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股骨端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结果]手术时间LARS人工韧带组30~80 min,平均56 min.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组80~120 min,平均100 min.20例均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ARS人工韧带组术前评分22~65分(36.72±15.54)分;术后6个月评分80~98分(90.45±4.68)分(t=10.535,P<0.01).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组术前评分20~60分(37.11±12.26)分;术后6个月评分75~87分(80.44±4.16)分(t=9.615,P<0.01).术后6个月LARS人工韧带组与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组评分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t=10.569,P<0.01).[结论]前交叉韧带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值得推广.LARS人工韧带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小切口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切取长约20cm的腓骨长肌腱;腓骨长肌腱残端与腓骨短肌腱编织缝合。将取好的腓骨长肌腱平均分为2段,标明上下段;锁边式缝合肌腱两端,重建器械建立胫骨、股骨骨隧道。将腓骨长肌腱从建好的髓道中穿出,关节内的韧带长度约为3cm,拉紧后用界面螺钉固定。结果本组8例患者,术后经12~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膝关节不稳定症状。关节功能良好,膝关节平均屈曲(124±3)°。膝关节功能评分按Lyshom评分标准评分,平均得分由术前的(6±10)分提高到术后的(89±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1);手术前后用16排CT对比测量足纵弓和横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小切口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监视下股骨端横杆式固定重建膝前十字韧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监视下利用半腱及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的横杆式固定(Transfix)及其应用体会。方法对72例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断裂患者取自体半腱及股薄肌腱作移植物,在关节镜下应用股骨端横杆、胫骨端界面螺钉固定进行前十字韧带重建,观察此固定方法的可靠性及近期术后疗效,以Lysholm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同时行半月板修补2例、部分切除31例、大部分切除8例,软骨损伤病灶修整16例,内侧副韧带修补15例,髌腱断裂修补1例。结果6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8 ̄36个月,平均20个月。关节活动度正常,8例患者查体有阳性结果,平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6±6.3)分提高到术后的(9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查X线片见2例股骨及胫骨隧道均扩大,5例股骨隧道扩大,2例胫骨隧道近端扩大,未见关节间隙变窄。并发症:4例横杆打入不足,钉头外突,需再打入,2例于术后8及9个月出现横杆钉头突出;3例胫骨切口以下局部皮肤感觉麻木,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腘绳肌腱股骨横杆式、胫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法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的近期疗效佳,移植物固定可靠,手术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运用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3年11月,采用关节镜下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治疗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17例,所有患者术前MR均提示前交叉韧带连续信号中断,评定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改善情况,膝关节稳定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6~80分,平均(60.18±10.36)分,提高至随访时85~95分,平均(89.24±3.77)分,P0.05;IKDC评分由术前45~78分,平均(59.29±11.84)分,提高至随访时79~96分,平均(89.82±4.08)分,P0.05。无术后感染、无韧带自发断裂、无韧带松动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股骨端纽扣固定"人"字形肌腱移植物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12例ACL断裂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7~36岁,平均25.2岁;左膝9例,右膝3例.致伤因为:运动伤11例.交通伤1例.急件损伤1例,陈旧件损伤11例.12例患者均取自体腘绳肌腱或异体肌腱编织形成6股"人"字形移植物,采用关节镜下胫骨舣隧道界面螺钉固定、股骨单隧道纽扣固定方法行ACL重建手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以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以X线片观察骨隧道变化情况.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术后1年Lysholm评分由术前(61.25±3.77)分提高到(91.50±2.78)分(t=22.376,P=0.000);Larson评分由术前(58.08±2.58)分提高到(90.08±2.68)分(t=29.837,P=0.000):IKDC评分由术前(63.33±2.84)分提高到(91.75±2.38)分(t=26.576,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关节间隙改变.结论 关节镜下股骨端纽扣固定"人"字形移植物重建ACL能有效恢复膝火节的稳定性,近期疗效佳,中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腘绳肌腱股骨端胫骨端双固定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25例ACL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笔者自行设计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股骨胫骨隧道。移植物股骨端用Endobutton钢板和Rigidfix固定,胫骨端用Bio-Intrafix和Stample门形加压钉固定。结果本组获随访12~18(13.76±1.61)个月,未发现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度明显障碍等并发症。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评分:20~48(31.32±8.71)分;术后1年评分:90~98(94.96±2.56)分(t=37.69,P<0.01)。结论在腘绳肌腱重建ACL中应用股骨端胫骨端双固定技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效果可靠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自体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8月,对单纯前十字韧带完全断裂患者分别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简称自体组,38例)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简称异体组,23例)行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手术.客观指标包括: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双下肢周径差别;应用Tegner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和IKDC评分表进行膝关节功能的主观评估.结果 自体组平均随访27个月,异体组平均随访26个月.末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自体组35例阴性,3例Ⅰ度阳性;异体组20例阴性,2例Ⅰ度阳性,1例Ⅲ度阳性.两组各有1例轴移试验阳性.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自体组34例差异范围0~2 mm,4例3~5mm;异体组20例0~2mm,2例3~5 mm,1例>10 mm.双下肢周径差别:自体组(0.62±0.43)cm,异体组(0.57±0.42)cm.Tegner评分:自体组(6.21±0.84)分,异体组为(6.17±1.15)分.Lysholm评分:自体组(95.00±4.40)分.异体组(94.57±8.83)分.IKDC评分:自体组(90.26±2.92)分,异体组(89.48±7.27)分.结论 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均能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取完整腓骨长肌腱移植对该侧足踝功能是否有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9-05进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25例,该手术取患侧肢体全部腓骨长肌腱作为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自体移植肌腱。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年。手术侧膝关节术后2年的屈曲活动度为120°~140°(129.63±5.24)°,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88~100(96.63±2.76)分。患侧下肢踝关节的屈伸范围为60°~70°,外翻肌力为V级,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5~100(97.42±1.63)分。双足站立X线片所测得的足弓(内侧纵弓、外侧纵弓、横弓)角度,患侧与健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治愈。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中,取腓骨长肌腱的全部移植,对取肌腱侧踝关节的功能无明显影响,足弓未发生明显形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隧道双束腘绳肌腱双Intrafix固定在重建后交叉韧带(PCL)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16例P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腘绳肌腱双Intrafix PCL重建术.采用膝关节镜前内入路(AM)建立股骨隧道,胫骨端用PCL瞄准器建立隧道.股骨端采用Femoral-Intrafix固定,将腘绳肌腱分为前外侧束及后内侧束.通过旋转胫骨端移植物,将移植物调整为生理的双束位置,采用Bio-Intrafix固定胫骨端.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时间8~14(11.81 ±1.91)个月.未见滑膜炎、韧带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根据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20 ~47(32.63±8.03)分,术后8个月为85 ~97(91.44 ±3.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0,P<0.01).结论 单隧道双束腘绳肌腱双Intrafix固定重建PCL,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股薄肌及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应用自体股薄肌、半腱肌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共30例。术后追踪随访进行为期2年的康复训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行患肢X线检查、功能评分。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24~40个月),术后Lachman征及旋转移位试验阴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54.80±2.10)分增加至术后2年为(91.00±2.30)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30,P〈0.01)。而Tegner评分则由术前平均(5.00±1.20)分增加至术后2年(6.23±1.40)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0,P〈0.01)。手术前后x线复查无退行性改变。结论自体胭绳肌腱重建ACL术后2年随访发现患者膝关节前向不稳消失,膝关节功能评分比术前明显增加。用该方法重建ACL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异体与自体肌腱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09年12月2股异体肌腱及2股自体绳肌腱联合重建ACL并获得随访41例。通过随访,分析异体与自体肌腱联合重建ACL术后2年时膝关节应力试验情况及术后2年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情况。结果 41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急慢性感染、排异反应、屈膝无力,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2年后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为阴性或度阳性,膝关节Lysholm评分(90.95±4.84)分,与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52.34±8.45)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0,P=0.00)。结论异体与自体联合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ACL在临床上安全可靠,可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一种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无内固定物的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运用和效果。方法自2002年12月~2004年6月对3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进行了无内固定物的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其中13例移植肌腱采用二股半腱肌腱和二股股薄肌腱,另20例仅为二股半腱肌腱,术前和术后进行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前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术后29例为阴性,4例为阳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36~57分,术后Lysholm评分为71~96分。结论无内固定物的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为生物固定,固定可靠、费用少、短期效果好,中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辅助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9月,对2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自制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维持患肢体位,取腓骨长肌腱于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男15例,女7例;年龄19~64岁,平均3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运动伤5例,摔伤3例。左膝10例,右膝12例。新鲜损伤12例,陈旧性损伤10例。前抽屉试验阳性17例,轴移试验阳性19例,Lachman试验阳性20例。术前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评定标准,异常6例,严重异常16例;IKDC主观评分为(57.64±6.11)分,Lysholm评分为(55.45±4.37)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8个月,平均15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为120~135°,平均127°。前抽屉试验阳性1例,轴移试验阳性1例,Lachman试验阳性2例,未见明显韧带松动及韧带自发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根据IKDC分级评定标准:正常10例,接近正常11例,异常1例;IKDC主观评分为(90.44±6.1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3,P=0.021)。Lysholm评分为(90.12±5.7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1,P=0.028)。结论应用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辅助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可节省人力,便于术中操作;采用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增加腱-骨接触面,有利于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9月对56例在关节镜下确诊ACL断裂的患者采用深低温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进行韧带重建,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术后进行系统康复训练.随访观察患者的主观症状,并检查患膝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5~5.0年,平均2.3年.有2例患者在剧烈活动时伴有错动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可达到伸-5°~0°,屈120°~130°,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8.2±5.3)分提高至术后(91.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重建ACL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腓骨长肌腱前半部(anterior half of the peroneus longus tendon,AHPLT)作为自体肌腱移植材料重建膝关节韧带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采用AHPLT作为自体肌腱移植材料的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100例,男33例,女67例;年龄16~62岁,平均32.3岁。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49例、多条韧带重建19例、后十字韧带双束重建18例和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14例。切取AHPLT作为全部(49例)或部分(51例)重建材料,采用单切口或双切口技术,重建韧带用螺钉挤压固定。术后评估膝关节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Marx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估表和客观等级评定、踝关节足踝功能障碍指数(Foot and Ankle Disability Index,FADI)及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结果 92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术后2年,不同韧带重建组患者膝关节IKDC主观评分、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及Marx评分均高于重建术前。多条韧带重建、后十字韧带双束重建和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术后IKDC客观等级评定结果达到正常及接近正常者分别为17例、15例和12例,优良率分别为89.5%(17/19)、93.7%(15/16)和100%(12/12)。全部患者手术前后AOFAS评分分别为(97.4±2.0)分和(97.2±1.6)分,FADI评分分别为(96.8±2.2)分和(96.9±2.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均未出现腓神经损伤、腓骨长肌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AHPLT作为自体肌腱移植材料重建膝关节韧带具有操作可行性,近期临床疗效好,切取肌腱后对踝关节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腱肌股薄肌保留残端双股双隧道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回顾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本组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股双隧道重建ACL患者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17~46岁(平均31.5岁)。取腱器分别切取半腱肌、股薄肌编织成股,保留前叉韧带在股骨、胫骨的附着点残端,于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附着部分别钻隧道,用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以enderbutton悬吊固定股骨端,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肌腱。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4~48个月,平均31个月。术前患者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13例,术后前抽屉试验3例屈膝60°位阳性,1例屈膝30°位阳性,其余均转阴性。5例Lachman试验仍阳性,但患者术后无膝关节不稳。2例患者术后胫骨前伤口瘢痕红肿凸起,给予切开引流后良好愈合。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术后疗效,术前评分为38~49分,平均43.5分,术后14个月为69~92分,平均80.5分,优13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0%。结论应用自体肌腱双股双隧道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动态稳定性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浅层治疗陈旧性膝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十堰市太和医院骨1科自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8例陈旧性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新鲜断裂的内侧副韧带、Ⅰ度和Ⅱ度损伤患者排除。术前应力位拍X片检查可见膝关节内侧间隙较健侧>5 mm,磁共振检查可见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皱缩或断裂。手术方法为取自体同侧的半腱肌,编织缝合,编织好的肌腱从胫骨的内侧脊前方穿入,从脊的后方穿出。然后将肌腱的两个尾端用导引针穿入股骨隧道,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术后在可调支具保护下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随访12个月左右,拍摄膝关节内侧应力位片、应用Lyshlo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评判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 结果患者术后Lyshlom评分(t=7.449)、IKDC评分(t=8.915)、膝内侧应力位片开口距离与健侧距离的差值(t=5.014)均改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浅层对治疗膝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短期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As part of a retrospective study, 76 patients with acute tears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who underwent reinsertion and augmentation with the semitendinosus tendon were examined. The follow-up took place on average 4.5 years (range 3–7 years) after surgery. A decreased range of motion upon comparison with the uninjured opposite side was seen in 43 patients. The Lachman test revealed a grade 1 instability in 42 patients, grade 2 in 17 and grade 3 in 2, while 15 patients had a negative test result. The average Lysholm score was 92 points and the Tegner activity score had an average of 7.1 points. KT-1000 measurements showed an identical degree of anterior translation for both knees at 89 N in 25 individuals. The analysis revealed a difference of 2 mm in 15 patients, 4 mm in 19, 6 mm in 15 and greater than 6 mm in 2. The radiographic follow-up examination revealed a deterioration of the degenerative change of 1 deg in 17 patients and 2 deg in 4 patients. Isometric testing showed no loss in flexion strength of the operated knee joints compared to the healthy opposite side. The ratio between flexion and extension strength was also identical for both knees. The reinsertion and augmentation with a single strand of semitendinosus tendon is not, a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appropriate reconstructive technique for the majority of ACL t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