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因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引起广泛社会关注。营养不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有效营养支持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传统观念提倡完全肠外营养,但已有越来越多证据支持早期肠内营养,维持肠道渗透性,减少肠源性感染,降低病死率。目前各国指南关于早期肠内营养的最佳时机、喂养途径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近年提出的免疫型肠内营养疗效也备受争议。因此,本文将对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的必要性、营养时机、途径、营养物质、适应证及并发症等多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3.
4.
吴超  张海英  徐颖  顾怡兰 《全科护理》2023,(20):2816-2819
目的:探讨多目标喂养方案在脑出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苏州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92例脑出血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出血喂养方案,观察组采用多目标喂养方案,对两组病人营养状况、出院情况、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实际摄入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48 h内开始肠内营养的人数多于对照组,两组出院去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呕吐/反流、误吸、肺炎、腹泻、腹胀和便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目标喂养方案可明显改善脑出血病人的营养状况,改善病人出院去向,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ICU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研究红霉素或甲氧氯普胺治疗胃排空障碍的效果,以及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单药治疗失败病例的效果。寻找一种更适合ICU患者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17例肠内喂养失败患者(6h胃液潴留量≥250mL),肠内喂养失败后第1天8:00进行肠内营养。试验随机分为2组:红霉素组(2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甲氧氯普胺组(10mg,静注,每6小时一次),共6d。各组第1次给药均在第1天8:00,给药24h后,记录每日10:00,16:00,22:00和次日4:00胃液潴留量以及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比较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对于单药治疗失败者(给药1d后仍存在6h胃液潴留量≥250mL),则直接纳入联合治疗组(红霉素2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甲氧氯普胺10mg,静注,每6小时一次),联合治疗6d,治疗24h后,记录联合治疗组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结果:(1)在ICU患者肠内营养失败的情况下,红霉素组的促进胃排空效果较佳,红霉素组的每日平均胃液潴留量较甲氧氯普胺(甲氧氯普胺)少;红霉素组的喂养成功率较甲氧氯普胺组高(P<0.05)。(2)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在第5天的成功率仍高达65%,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红霉素组37.5%,甲氧氯普胺组14.9%)。结论:在ICU患者肠内营养失败的情况下,应用小剂量红霉素与甲氧氯普胺相比,效果更佳;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肠内营养泵持续喂养应用于危重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泵持续喂养对减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将120例开始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对照组60例采用肠内营养泵持续喂养,观察组60例采用50 mL空针分次注入喂养,连续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腹泻感染、反流误吸、血糖紊乱、胃管堵塞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肠内营养泵持续喂养是危重患者较理想的肠内营养喂养法,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无论是经口喂养还是管饲喂养都称为肠内营养[1]。患儿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存在,但自主经口进食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时,就应考虑通过其他途径给予肠内营养,如管饲喂养。其中,鼻胃管喂养是管饲喂养的首选方法,临床上常用的鼻胃管喂养法有推注法、间歇输注法和持续输注法[1]。推注法是使用注射器短时间分次注入,间歇输注法和持续输注法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 ml/(kg·d)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 ml/(kg·d)的乳量喂养,72 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 ml/( kg·d)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ml/(kg·d).喂养期间每天测量两组早产儿的体重,每周测量其身长、头围;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 实验组1月时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胎龄40周时的NBNA总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在行为能力、一般评估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肠外营养联合30 ml/(kg·d)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及智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综述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措施,为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肠内营养顺利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可以通过严密的病情监测、科学的耐受性评估、正确的实施方法、合理的药物使用和生态免疫制剂的适当添加等进行防治。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时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但在临床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1例目标喂养管理在早期肠内营养伴严重腹泻患者中的护理经验。护理上通过计算每日目标喂养量,以达到机体最小需求目标热量,避免过量肠内营养加重腹泻发生。结合以营养制剂配方调整、更改肠内营养速度、调整肠道菌群、药物促进大便成形来管理早期肠内营养伴严重腹泻患者,以最大程度对消化道黏膜的保护,最终患者腹泻停止,达到目标全量喂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ml/(kg.d)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ml/(kg.d)的乳量喂养,72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ml/(kg.d)。喂养期间每天测量两组早产儿的体重,每周测量其身长、头围;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实验组1月时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胎龄40周时的NBNA总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在行为能力、一般评估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30ml/(kg.d)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及智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张国虹  刘艳华 《全科护理》2014,(10):923+931-923,931
正危重症病人通常病情危重、能量储备耗竭、免疫力低下,从而加重病情、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1]。因此,在危重症病人诊疗过程中合理的营养支持必不可少。近年来鼻肠管的应用为肠内营养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上鼻肠管置入方法大多为被动等待管端借助胃蠕动由胃腔自动通过幽门移行至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2]。由于置管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对于一些重症胰腺炎、肠瘘等存在不同程度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的病人,成功率较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对我科  相似文献   

13.
潘习  王稚  黄盛  马铮铮  王达鹏  杨晶  徐岚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9):2309-2315
目的 制订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滋养型肠内营养流程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最佳证据总结、专家咨询及临床试运行制订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滋养型肠内营养流程。采取便利抽样法,连续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49例作为试验组,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实施早期滋养型肠内营养流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及营养指标。 结果 试验组腹泻、便秘、喂养中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7 d后血红蛋白值与入院时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7 d后血红蛋白值较入院时下降(P<0.05);两组住院7 d后血浆白蛋白水平较入院时均降低(P<0.05),但试验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P=0.046)。结论 早期滋养型肠内营养流程可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腹泻、便秘及喂养中断的发生率,并促进其血红蛋白的恢复,减缓白蛋白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在胃癌术后早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3例胃癌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2d开始便施行肠内营养支持至术后第9d,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型肠内营养制剂,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10d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和免疫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0d,其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较术后第1d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研究组较对照组增高(均P〈0.05)。结论胃癌早期术后患者使用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有利于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从而促进术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效识别高危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于我院普外科的210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分为耐受组(n=121)与不耐受组(n=89),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对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高血糖、胃肠内补钾、术后疼痛评分≥4分、术后3天内下床活动为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后,经 Hosmer-Lemeshow 检验,χ2=6.523,P=0.367,ROC 曲线下面积为0.916,P< 0.001,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832。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警模型能准确预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帮助临床医护人员识别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高危人群,为早期采取干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邱靖  杜亚娟 《全科护理》2022,(19):2667-2669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温度的肠内营养液维持输注对肿瘤放疗病人肠内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7月收治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疗科的82例鼻饲喂养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室温组和加温组,每组41例。室温组不使用恒温器加热,输注管末端营养液温度维持在32~35℃,加温组使用恒温器控制输注管内营养液温度在38~40℃。比较两组病人鼻饲后7 d内肠内营养耐受性情况。结果:室温组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1~3 d内肠内营养耐受性较加温组差,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始行肠内营养的1~3 d内适当提高肠内营养液温度可有效降低放疗病人肠内喂养不耐受症状,肠内营养支持第4天起可室温下进行肠内营养输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半固化间断喂养对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综合ICU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添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胶),使肠内营养达到半固化并给予间断喂养;对照组按常规持续喂养。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肠内营养达标的时间及肠内营养期间腹腔压力的大小。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营养达标时间以及腹腔压力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半固化间断喂养更符合生理需求,能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的时间、降低喂养期间腹腔压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不同的早期肠内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I)发育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5例VLBWI,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A组(n=63)和B组(n=62)。A组采用医院专用液态配方奶粉进行肠内喂养,B组采用母乳+母乳喂养强化剂进行肠内喂养。比较两组VLBWI出生后1、14、28 d时间点的体重、身长、头围、日均体重增长速度、营养学指标(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 A组和B组的体重、身长、头围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4、28 d, A组的体重、身长、日均体重增长速度测定值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 d, A组和B组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4、28 d, A组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测定值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   

20.
营养支持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足原因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飞燕  许勤  陈丽  李菊芳  侯慧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394-1397
目的 系统回顾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相关文献,描述和分析影响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原因,为提高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Google Scholar、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纳入所有已发表的关于肠内营养喂养不足原因的文献,并采用定性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分析结果提示:禁食时间长、肠内营养输注速度提高缓慢、实施期间频繁中断营养支持、无流程管理是引起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主要原因;引起输注速度提高缓慢的因素主要为肠内营养不耐受;频繁中断营养支持的常见因素有管道问题、频繁及可避免的检查/护理操作等程序.结论 影响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原因较为多元、明显,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预防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意识,加强多学科合作的模式,制定相关营养流程将有利于肠内营养支持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