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体化颈椎钢板融合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一体化颈椎钢板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颈前路钢板融合器(PCB)置入,不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松质骨碎片植骨。治疗颈椎创伤伴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5例;脊髓型颈椎病14例。术后随访4~33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 在1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12例颈髓不全损伤者基本恢复正常,3例颈髓完全损伤者截瘫无恢复。14例颈椎病术前日本骨科学分(JOA)评分为7~13分,平均为9.6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平均15.8分,术后改善率为83.8%。21例患者接受单节段的固定,7例为双节段,1例为三节段固定。无术中并发症发生,仅有1枚螺钉松动部分脱出。供骨部位无并发症。结论 PCB的优点在于防止供骨和植骨部位并发症发生,提供即刻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预防螺钉松动及断裂,并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前凸。术后无需使用颈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6例颈椎骨折脱位及失稳患者应用一体化左面椎前路钢板和支架系统(PCB)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切除椎间盘,使骨折复侠后,再行一体化钢板固定。结果:11例病人接受1个节段的固定,5例双节段固定。无术中并发症及镙钉脱出或固定失败。14例病人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2例无效,总优良率81.25%。结论:PCB椎间固定稳固,有助于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率,供骨和植骨部位并发症少。术后不需戴颈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或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在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骨折28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颈椎滑脱9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22~69岁,平均50.2岁。结果本组4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均已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为7.6(3.3~10.9)分,术后6个月为10.8(7.5~14.9)分,改善率为(57.8±9.7)%;术后12个月为11.2(7.9~15.4)分,改善率为(59.8±9.5)%;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38例(80.1%)植骨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显示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术后6个月47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术后可即刻获得稳定,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6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其特点。采取颈前路手术方法治疗,并对其中33例进行6~59个月(平均34个月)随访。结果:在MRI片上,本病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以前者居多。随访结果显示:术后优良率为91.7%。结论:MRI对本病的确诊具有重要价值。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应选择颈前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颈椎Zero-P椎间融合术与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在单节段颈椎间盘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Zero-P椎间融合术的观察组或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的对照组,每组25例,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手术前后JOA评分、椎体融合率、术后症状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取髂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和12个月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两组椎体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症状缓解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1)探讨在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手术中植骨重建椎间高度的重要性;(2)比较单纯颈椎间盘摘除术(ACD)、自体取髂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ABG)、钛合金Cage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TTC)3种术式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154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前3组病人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TTC组在住院观察指标、颈部症候群(术后6、12个月)、脊髓型术后日常活动功能评分(Odom)标准(术后6、12个月)及影像学指标(术后6个月)方面明显优于ACD、ABG组(P<0.05)。结论 (1)TIC、ABG对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优于ACD;(2)TTC病人术后改善优于ACD、ABG,可代替后二者,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进一步研究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CDP)疗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1例PCD治疗CDP患者。观察疗效,论证PCD机理,结果 穿刺成功率100%,20例优良,无并发症,结论 PCD安全且对颈椎稳定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和溶核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PCD)和化学溶核(CNL)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6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CD和CNL术。男39例,女27例,年龄35~60岁,平均53岁。66例中,26例为脊髓型,9例为神经根型,3例为椎动脉型,28例为混合型。穿刺点位于气管与颈部血管之间,在C形臂透视引导下,将引导针、扩张管、切吸器插入病变间盘。当无髓核切吸出时拔出切吸器,经扩张管注入胶原酶600 U。结果 66例中,优31例,良29例,差6例。2例有颈部出血和1例有眼部“黑蒙”,余患者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PCD CNL是一种微创、安全的介入方法。原理同腰椎间盘切吸术和溶核一样,主要是切除和溶解髓核,降低间盘内压力,减少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从而减轻或消除神经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9.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自无创性影像学CT、MRI检查应用以来,该症诊断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0.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在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方法 应用SLT30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选择颈部前外侧经气管、食管与颈动脉鞘之间入路,用穿刺针插入椎间隙中心,然后插入光导纤维,激光输出能量为500~1 000 J.结果 共治疗32例患者,有效率为87.5%,无一例出现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性高、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联合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患者,其中单纯PLD组39例,联合IDET组48例,术后观察、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25个月,两组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有改善,联合组较单纯组明显(P<0.01).治疗有效率(按Macnab标准):PLD+IDET组为87.5%,PLD组为76.9%,两组无明显差别(P>0.01).结论 PLD联合IDET与单纯PLD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疗效,联合组术后腰腿痛缓解较单纯组明显,两组术后长期功能恢复差异不显著.IDET有助于短期内减轻术后腰腿痛.  相似文献   

12.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能更好地维持椎体和融合节段高度 ,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式。方法 对 1 0 2例外伤性及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分别行或不行内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3、6个月、1、2、3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记录融合时间 ,测量融合节段高度。本组平均随访 2年 6个月 (6个月~ 3年 ) ,并与同体相邻节段平均高度作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为术后 3.8个月 ,均未发现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经t检验 ,将术后 6个月 ,1、2、3年融合节段平均高度与同体邻近节段平均高度比较 ,两者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 ,并能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应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18~35岁,平均(25.5±4.5)岁。共23个椎间隙:单间隙21例,双间隙1例。术后随访近期效果。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7.6个月。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45%。结论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技术简单、微创、安全、疗效肯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胶原酶不同途径和方法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胶原酶800U稀释成2ml在电视X光机监视下后路盘内或硬膜外注射,483例共分3组,A组盘内注射105例,硬膜外注射378例,其中B组单纯胶原酶142例,C组胶原酶和地塞米松联合注射236例。结果 在统计学上3组优良率无显著差异,总的优良率为86.5%,但各组的反应发生率有极其显著差异。结论 (1)硬膜外注射与椎间盘内注射疗效相同;(2)硬膜外注射比盘内疼痛反应轻且少,加用地塞米松疼痛反应更轻更少;(3)硬膜外注射对多椎间盘突出更适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 CT 或 MRI 检查明确诊断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均行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3个月,依据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优19例(37.5%),良29例(58.3%),差2例(4.2%),优良率92.5%,VAS 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结论CT 引导下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术是一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昊  巩腾 《武警医学》2021,32(7):557-561
 目的 探讨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CDH)行前路减压术后继发上肢近端麻痹(proximal upper limb palsy ,PULP)的发作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椎管前路减压分别联合融合或非融合固定术,治疗235例单节段CDH患者资料,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术前PULP组和非PULP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照术前临床表现,分为以脊髓型和神经根型损害两组。减压节段包括C3/4、C4/5、C5/6和C6/7椎间隙。分别比较不同手术节段或术前定位体征亚组间术后PULP发生率。以C5椎体为界,比较其上(下)椎间水平减压术后总体PULP发生率。结果 术后26例PULP患者均接受非手术治疗,末次随访均获得基本缓解。除C4/5椎间隙和C5髓节外,其余节段减压术后亦可继发PULP。C5椎体上(下)各两个椎间减压术后PULP发生率和中下水平4个颈椎间隙减压术后PUL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脊髓型表现者,术后PULP发生率高于神经根型表现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为上运动神经元通路损害为主要表现者,CDH前路减压术后更易继发PULP。PULP发作应与固有束神经元体系的早期、可逆和暂时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经皮医用臭氧注射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臭氧是一种无色、但有特殊臭味的气体,极不稳定,具有强氧化性。利用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兴起的一项新的微创治疗技术,国内也已在使用。我们对89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臭氧治疗并经临床观察3~12个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范围。方法采用经皮腰椎间盘内注射浓度为35~45 mg/L医用臭氧6~15 ml,多椎间盘突出者可一次注射2个椎间盘。结果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3例,452个椎间盘,总有效率为77.7%。结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单、疗效确切、损伤更小。臭氧不仅能够氧化髓核组织内的蛋白多糖,使髓核萎缩,同时臭氧的抗炎、镇痛作用能缓解症状,目前尚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下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对10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ED进行手术。结果10例均成功完成MED下微创手术,手术时间1.0~1.5 h,出血量在10~5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住院时间5~7 d,平均6 d,术后当天腰腿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结论 MED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