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妇科诸疾,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正如《内经》所云:“百病生于气也”,丹溪也明确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湿、痰、热、血、食六郁之中,气郁是关键,属诸郁之首,故在治疗中当以调畅气机为主,通过调畅气机,疏肝解郁,健脾燥湿,达到气血调和之目的,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使用“趟鞠丸”治疗妇科诸疾,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靳立波  宋彩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5):1117-1117
越鞠丸首载于《丹溪心法》,又名芎附丸或芎术丸。为统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之方,本方重在行气解郁,以行气药配伍活血、燥湿、清热、消食之药,使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一并消除。《类证治裁》谓:"丹溪之越鞠丸以治六郁,开调气机为主,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气郁,相因为病"。越鞠即为发越鞠郁之气的意思。临床上应用加味越鞠丸治疗胸膈满闷,脘腹撑胀,吞酸呕吐,饮食不调,胸腹刺痛,腹胀等证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医“六郁”之说学术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震亨以人身诸病多起于郁,气郁然后湿、热、痰、血、食相因为病,创立六郁之说,制越鞠丸通治六郁病证。戴原礼在其论治六郁的基础上,提出"六郁责诸中焦"之说,辨治六郁,须分中外风、寒、湿、热四气之不同;王纶在继承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发挥了杂病以气、血、痰、郁论治的观点;龚廷贤在丹溪治郁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补充证治方药,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 郁证发热,乃属于内伤发热范畴。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弗郁,诸病生焉”。无论气、血、痰、食、诸郁为病,郁而化热,临床表现发热证候。此时,必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辩清标本,不要盲目的见热投凉,标本不分,非但热不退,极易导致疾病缠绵,经久难愈。治当谨守病机,勿犯虚虚实实之诫。 食郁发热证多见于幼儿,由于脾常不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伤脾,导致水湿内停不化,阻滞脾胃、郁而化热,故发热。食郁发热的特点,发热以暮夜为甚,胸腹胀满,嗳腐吞酸,手心及腹皮发热,夜卧不安、  相似文献   

5.
轩岐精言(5)     
<正>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元代医家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还提出气、血、痰、热、湿、食之"六郁"理论,分别进行系统阐发。对于郁证脉象的特点,提出郁脉多沉;对于病因,提出六气及情志皆可致郁;在证候方面总结了"六郁"的病位、各自主证及预后转归。中医治郁的方药多端,但当首推逍遥散方,临证根据虚实寒热可进行适  相似文献   

6.
越鞠丸方名渊源与临床加减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鞠丸是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最早出现于<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中:"越鞠丸,解诸郁."方由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五药组成,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越鞠丸影响深远,后世医家或取其组方之意而创建新方,或通过加减变化而扩展其应用范围,笔者拟对越鞠丸方名和该方的临床加减运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用气、血、痰、郁为纲辨治杂病,始于丹溪,具体内容体现于《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脉因证治》等书籍中。后人逐将之概括为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历代医家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补充阐发,使得理法方药不断完备,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8.
越鞠丸又名芎术丸,出自《丹溪心法》,书云:“……人生诸病,多生于郁。越鞠丸解诸郁”。笔者将越鞠丸用治气、血、痰、火、湿、食相因郁滞之胃脘痛,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 自1996年-2000年间,治疗100例,男63例,女37例;年龄21-60岁;病程1-10年。经胃镜及上消化道钡剂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2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苍术6-8g,制香附10g,川芎10g,神曲10g,焦山桅6-10g,水煎服,日服2次。气郁偏重见胸膈痞闷,院腹胀满加旋复花、苏梗、香橼、佛手;…  相似文献   

9.
清代名医李用粹编著的《证治汇补》,汇合古人之精意,而补古人之未备,将内科杂病分门别类,精细而明确地分析了各种证候的因、证、脉、治。该书每证的“用药”一项,尤有独到之处;更擅长于运用二陈汤,试析如下。法丹溪之意,立用药之规李氏在《证治汇补》凡例中写道:“用药之法,诸家书中,某症系某方,加减某药。然以一方而垂加减之法,则症候未备。药若以一症而垂加减之法,则取舍必详。故兹集每章另立用药之规,载备用之品,是法丹溪之意以立言耳。”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作祟为害。故朱丹溪云:“百病中多有兼痰”。并提出  相似文献   

10.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情志因素是郁证 主要的致病原因,同时还和机体本身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病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 其本源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脏气 弱”即是人体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疗法治疗郁证,在临床 上十分重要,现分虚实浅述之。  相似文献   

11.
于志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五十载,擅长治疗各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内科杂病,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视"郁滞论"思想,强调"内伤杂病从肝论治",临证时擅长应用越鞠丸等经典名方。本文主要简述于志强"郁滞论"思想在杂病论治中的应用,其总以"气机之郁"为先,继而由气郁致水液、血络、痰瘀等其他诸郁,而越鞠丸方中五味药物合用为临床治疗诸郁之代表方剂,于主任以之为主方临证加减,常用于因郁致各种内伤杂病如神经官能症、妇女带下、脂肪肝、糖尿病等,并临证举隅验案二则以供赏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析明代浙江医家张景岳对朱丹溪治郁证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法,以《朱丹溪医学全书》《景岳全书》为蓝本,构建“郁证方药数据库”,探究用药规律,并研读整理郁证相关内容,从理法方药各角度归纳比较二者临证经验。[结果] 二者均认同气血结聚、升降失职的病机理论,然丹溪以脾胃为要,景岳以气机为关键。在临床辨证中,丹溪以病理因素为依据,将郁证分为气血湿食痰热六者;景岳吸收“六郁”理论,将郁证分为五气之郁和情志之郁。在用药上,丹溪从脾、肝、肺经入手,祛邪为要,理气为主,并辅以甘缓养阴;景岳用药,温补为主,又采丹溪之则,尤重滋阴,并以祛邪,故其用药攻补兼施,补益为主。[结论] 朱丹溪与张景岳均认同致郁关键为气血怫郁。丹溪分郁证为六郁,以祛邪为要;景岳分郁证为五气之郁、情志之郁二类,攻补兼施,尤重滋阴。景岳在继承丹溪理论之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二者的郁证诊疗经验,可为当今郁证治疗提供范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朱丹溪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方法]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构建“朱丹溪治疗痰证方药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丹溪用药规律,并辅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归纳其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结果]丹溪认为,痰证的病机在于气机不行,病因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有关;临床辨证论治将痰证分为热痰、湿痰、食积痰、寒痰、风痰、老痰等,并确定清热化痰、燥湿化痰、消积化痰、温化寒痰、祛风化痰、润燥化痰等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丹溪还认为,痰易与瘀结,故化痰消瘀亦为常用之法。丹溪治痰,根据痰证所发部位不同,用药及吐下之法各不相同。丹溪用药,标本兼治,从脾、肺、肝经入手,以二陈汤为基本方剂,既施以化痰药除已生之痰,亦采实脾药物,杜生痰之源,间辅以理气药行滞,以证“气顺痰自消”之理,又采清热药防痰阻气滞、郁遏阳气以助热。[结论]丹溪治疗痰证的经验全面有效,其防治痰证的理法方药可为当今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不寐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证有虚有实,实证以肝郁痰扰多见,责之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日久痰湿郁而化火,痰火扰神,发为不寐。龙老师对此证采用越鞠丸加味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其中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五味共奏行气解郁,另据症加减以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所致之不寐。  相似文献   

15.
徐琼芳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26-126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学说渊源于《内经》,并继承了刘完素、张从正、李呆诸家学术思想,因而,丹溪治医能发挥经旨,参合哲理,融合诸家,并能结合临床实践而创立新说。丹溪学术虽以养阴为特色,但在临床上擅长于治疗气、血、痰、郁等杂病,临证每以气、血、痰、郁立论,尤其治痰更具特色,浅析如下,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6.
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方选香附、苍术、川芎、神曲、桅于五药.素有越鞠九统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说.临证之时,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脘痛、胁痛、腹痛诸病,每可获效.近来,临床应用本方逐有发展,凡有实邪郁滞者,均可以本方化裁治之,现择案例几则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朱丹溪治痰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历来以滋阴闻名于世 ,被后世喻为“滋阴派”。然而他在杂病的辨治上 ,并不囿于阴虚之成见 ,临证每以气血痰郁立论 ,尤其治痰更具特色 ,对中医痰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故程充注《丹溪心法》谓 :“丹溪治病 ,以痰为重 ,诸病多因痰而生”。因此 ,探讨朱丹溪治痰思想 ,是研究其整个杂病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1 立论百病兼痰《内经》对痰没有明确的记载 ,自张仲景始 ,有痰饮之说。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有热痰、冷痰、诸痰等病候 ,开始对痰进行了专门讨论。朱丹溪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着重在痰的病因病…  相似文献   

18.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董其美宗越鞠丸之意异病同治心悸、胸痹、高血压等心系病证的经验.认为心系病的病机始于气郁,成于痰瘀,变于风火,同时重视湿浊病邪在心系病中的作用,提出宗越鞠丸方证之意,以解郁化湿统治心系病;临证运用越鞠丸治疗心系病的关键在于把握气郁为先、诸郁夹杂病机之同,细辨悸、烦、闷、痛、晕证...  相似文献   

19.
叶氏郁证理论以肝郁为中心,气郁为肝郁之始因,由肝郁累及其他脏腑之郁,由气郁而致痰、湿、食、血诸郁,久郁则化火伤阴,其治法也因之而异,在于临证灵活运用,叶氏选方用药法度更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20.
《石山医案》是新安医家汪机代表著作,该书集中体现营卫论,参芪说,固本培元,善于辨证,重视脉诊,巧用情志相胜法,三因制宜,强调学贵疏通,不可拘泥等学术特色。另外,汪机治病思路多继承了丹溪和东垣学说,在二者基础上加以发挥创新,并独成一脉。用药规律上,在重用参芪术补气益气同时,兼滋脾胃之阴;在对咳嗽的治疗上,效法东垣,温补之中不忘滋阴;在痰、气、血、郁诸证的治疗上,继承丹溪,但不拘泥于丹溪,随症加减,辨证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