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恒  米雪 《西部医学》2011,23(1):132-133
目的观察直肌侧切联合后退术矫正大度数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大度数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行双内直肌双边侧切三分之一联合后退及一条外直肌缩短的手术;时5例大度数外斜视患者行双外直肌双边侧切三分之一联合后主条内直肌缩短的手术。结果14例患者中一次手术正住12例,正位率85.71%,两条直肌均两边侧切各三分之一在大度数斜视患者可以矫正斜视度15°~25°,而且矫正量在度数越高的患者表现得越大。结论直肌双边侧切能够增强肌肉减弱的效果,直肌侧切联合后退术矫正大度数斜视初步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对 10 3例 192眼DVD患者应用上直肌后退术 ,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术 ,下斜肌转位术及上直肌后退联合下斜肌转位术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结果 :后退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 7.39% ,远期 5 8.82 % ,P <0 .0 0 5。后退 后固定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2 .6 9% ,远期 80 .5 6 % ,P>0 .5。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 5 % ,远期 5 6 .6 7% ,P >0 .0 0 1。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3.72 % ,远期 81.2 5 % ,P >0 .1。结论 :单独上直肌后退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DVD效果不佳 ,后退 后固定缝线组及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效果可靠 ,后者尤其适用于合并下斜肌亢进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0例已行手术治疗的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0例眼球综合征的患者6例行外直肌后徙,4例行内直肌后徙。术后正前方眼位正位,代偿头位消失或减轻,眼球后退、睑裂变化明显改善。结论术中牵拉试验及彻底消除牵制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第1例患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例患者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第3例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4例患者手术治疗分为2次,第1次为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次为3个月内的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结果: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外斜视均改善为正位,外斜度在-5°之内。复视情况均显著改善,前3例患者复视情况消失。患者中未发现眼节前缺血,术后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与外直肌后移手术治疗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效果明显,3个月内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3例26眼眼球后退综合征病例根据其分型分别选择单眼内直肌后退,双眼内直肌后退,单眼内、外直肌后退等术式进行治疗.结果 23例患者中8例斜视大部分矫正,外转及内转功能好转(34.78%);12例斜视代偿头位部分改善(52.17%);3例(13.05%)第一眼位无异常的病例,未做手术.结论 眼球后退综合征诊断及分型是治疗的关键,一旦诊断明确则选择手术治疗.主要采取水平肌肉后徙术式,如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出现代偿头位时也要考虑做斜肌联合手术,尽量避免眼外肌的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直肌肌腱完全移位术联合内直肌后固定缝线术增强内直肌功能,治疗内收功能不足(A DD)和2型D uane综合征的手术效果和功能恢复。设计:回顾性、非共点性、干预性对照病例系列研究。受试者:连续观察12例A DD及2型D uane综合征患者。干预:6例患者单独行直肌肌腱完全移位术,另外6例患者行直肌肌腱完全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固定缝线术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术后眼位、眼球内收外转改善、双眼同视功能和再次手术。结果:强化手术组视远和视近眼位偏斜分别减小74.5%和74%,对照组分别为56%和59%(P=0.007和0.02,两组之间视远和视近偏斜度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眼外肌麻痹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1989年12月至今,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与外直肌或内直肌缩短。矫正14例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眼正位9例,二次手术后眼正位3例。术后过矫1例。外转与内转功能部分恢复。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103例192眼DVD患者应用上直肌后退术,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下,下斜肌转位术及上直肌后退联合下斜肌转位术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结果:后退组近期效果良好者67:39%,远期58.82%,P〈0.005。后退+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82.69%,远期80.56%,P〉0.5。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65%,远期56.67%,P〉0  相似文献   

9.
探讨手术治疗小儿外斜V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外斜V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6个月,43例患儿中,行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外直肌后退术38例,行向上移位术联合外直肌后退术3例,行向下移位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2例。外斜V征消失36例,外斜V征缓解6例,外斜V征仍存在1例。获得立体视觉11例(25.6%),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21例(48.8%),无双眼单视功能11例(25.6%)。结论 外斜V征根据不同的病因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行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垂直移位术联合外斜矫正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眼位和建立双眼的单视功能。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张晓慧  李恒  严丽英  王宁  刘全坤  解宸  陶依凡   《四川医学》2023,44(2):169-173
目的 观察直肌侧切后退联合拮抗肌缩短及止端前移治疗超大度数水平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眼科接受手术矫正、斜视度≥80的水平斜视患者102例,所有病例斜视度80~140,平均(102.28±10.52)。按照眼位偏斜方向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两组;按不同斜视度分成3组:A组(≥80且䥺Symbol|@@100),B组(≥100且䥺Symbol|@@120),C组(≥120且<140)。内斜视手术方式:双眼内直肌侧切+后退,同时联合一条或两条外直肌缩短+肌止端前移;外斜视手术方式:双眼外直肌侧切+后退,同时联合一条或两条内直肌缩短+肌止端前移。对其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周眼位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内斜视62例、术后正位58例、总正位率93.5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25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斜视度数与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 斜视度≤25△的56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5.71%;斜视度30~55△的138例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90.58%;斜视度≥60△的62例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8.71%.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视近、视远斜视度及视近和视远斜视度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双眼视功能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应根据斜视角度的大小选择内直肌缩短术,或同时联合外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致限制性斜视患者行直肌后徙联合后 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后的斜视度、复视图及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于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眼科诊治的因TAO导致限制性斜视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8例(19只眼),8例(8只眼)为限制性下斜视,行下直肌 徙后术;5例(5只眼)为限制性上斜视,行上直肌徙后术;2例(2只眼)为限制性内上斜视,分次行上直肌徙后及内直 肌徙后术;3例(4只眼)为限制性内斜视,行内直肌徙后术。其中2例(下斜视1例,内斜视1例)为眼眶减压术后患者, 二期行眼外肌徙后术。所有患者均行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手术前和手术后均进行斜视度、复视 图及立体视觉检查,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1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手术前斜视度为20Δ~80Δ,术后斜视度为 2Δ~10Δ;术前16例患者第一眼位有复视,术后14例患者第一眼位及下转15°方位复视消失,2例患者第一眼位复视消 失,下方视野残留复视症状;术前具立体视觉患者2例,术后具立体视觉患者增至14例,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AO导致限制性斜视患者行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可有效 改善斜视度,消除复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DRS患者临床资料,20例内斜视患者行内直肌后徙术,5例外斜视患者行外直肌后徙术,3例Ⅲ型患者因原在位维持在正位,没有明显的代偿头位,未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眼球后退、睑裂变小体征改善或消失。20例内斜视患者术后17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患者术后眼球后退、内转时睑裂变小体征仍严重且眼球内转时急速上、下转现象仍明显,行对侧直肌后固定缝线术后体征改善或消失。5例外斜视患者3例术后斜视度数≤10度,2例术后斜视度数均〉10度,1例外斜视者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同时行下斜肌截腱术或转位术。随访3个月~1年,疗效稳定。结论:不同类型DRS的临床表现不同,其部分临床表现和眼外肌受累情况有时很难与先天性广泛纤维化区分,如上睑下垂、大度数斜视等,需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术前肌注阿托品注射液对局部麻醉下斜视术中眼心反射(OCR)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至2019年在我院就诊并行局麻手术治疗的水平斜视患者50例50眼,外斜视患者进行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内斜视患者进行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随机分为A组(术前不肌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和B组(术前30min肌...  相似文献   

15.
调整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肌后徒调整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在斜视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用进口6-0可吸收缝线作直肌上下双套环缝线,并分别作两次巩膜隧道后在肌止端前缘行活结结扎。术中联合用0.2mg/ml的丝裂霉素C棉片在直肌上下放置3分钟,最后用20-30ml平衡盐液冲洗。结果 24例斜视患者,22例手术一次成功,经调整正位的22例,随访4周-9个月,仍全部保持正位。术中一次性使用丝裂霉素C眼均未发生肌肉与周围组织粘连及手术肌肉上方结膜增生、瘢痕形成。结论 调整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是矫正斜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Jeoung  J.  W.  Lee  M.  J.  Hwang  J.  -  M.  王大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12-12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退术和在非主视眼行单眼后退-缩短术(RR)对主视眼外斜视患者的矫治效果。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4例具有恒定注视眼的外斜视患者。全部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1组接受双眼外直肌(BLR)后退术(BLR组),另1组于非主视眼接受单眼RR手  相似文献   

17.
杜允宏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3):1663-1664
目的:探讨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术在废用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将13例废用性外斜的患者进行患眼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手术和相应内直肌缩短,随访3月至2.5年观察眼位.结果:10例患眼角膜映光法正位;3例轻度过矫均小于5°,无一例复发外斜.结论:废用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改良式外直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8.
超常量外直肌后退治疗大度数外斜视患者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杨少梅等首次报道,大度数外斜视患者手术可将外直肌后退量放宽为11mm,因外直肌常规后退量为最大7mm,以此为标准治疗大度数水平斜视患者,往往术后斜视矫正不足。我们经临床观察,参考国内外文献,对2005年15例≥60△(△为三棱镜屈光度标记符号)成人外展过强型外斜视患者,采用超常量外直肌后退术式,最大量为12mm,术后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7~38岁,平均26岁。7例为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其中2例仅有同时视,3例有轻度融合,2例同视机立体视( )。8例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均无同时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探讨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病历资料,记录比较手术前后患儿的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有302例斜视度在25△~55△,术式为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后正位率为91.06%,两种术式手术效果无统计学差异;76例患儿斜视度≥60△,手术方式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正位率为85.53%。患儿手术前后的视近、视远斜视度以及其差值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双眼视功能亦较术前有明显提升。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均为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水平直肌肌腱完全移位至上直肌(SR),后固定缝线术加强治疗双上提肌麻痹(D EP),评价手术效果和术后功能。设计:回顾性、非共点性、干预性对照病例系列研究。受试者:连续观察14例D EP患者。干预:6例D EP患者通过水平肌垂直转位至上直肌(Knapp法)治疗,与8例经K napp法联合应用不可吸收缝线将移位肌固定于SR旁的巩膜固定缝线术的患者相比较。主要观察指标:术后眼位、眼球转动、双眼同视功能、再次手术发生率。结果:眼位偏斜:强化手术组视远和视近偏斜度分别减小84%和83%(P=0.012),标准手术组分别为48%和47%(P=0.03)。眼球水平转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