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52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常规做颈动脉B超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痛组和对照组。根据冠心痛组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相关,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痛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老年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4月本院老年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104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冠脉造影,根据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6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1.4%,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41.6%,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出现胸闷、憋气、心慌等症状怀疑有冠心病,很多人都知道要做冠状动脉造影,其实做个简单的颈动脉血管超声可以为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创检查"打前站",它有时也能预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病变,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相同的发病机制、相似的危险因素以及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它毕竟是有创检查,而且费用相对较高。而颈动脉位置浅表,血管彩超显像的分辨率极高,采用10MHz以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3,34(3):290-29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一步为冠心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方法: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心病病人血瘀证、痰浊证及其他证型(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气滞证和寒凝证)的相关性。所有病人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冠心病前1周左右,行颈部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痰浊证和血瘀证组颈动脉病变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痰浊证和血瘀证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证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提供冠心病痰浊证和血瘀证及其他证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范围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3组: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正常组),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狭窄组),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闭塞组);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T的指标:TO、TS、TT。结果:①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TO、TT逐渐上升,完全阻塞组这些指标上升最显著;TS逐渐下降,完全阻塞组下降最显著;②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TO、TT有上升趋势,但只有2、3支病变上升才有统计学意义;TS有下降趋势,但只有2、3支病变下降才有统计学意义;③有侧支循环形成组TO显著低于无侧支循环形成组,有侧支循环形成组TS显著高于无侧支循环形成组。结论:冠心病患者HRT显著下降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病变范围广、无有效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关联性。方法:根据冠脉CT结果将103例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17例、单支病变组48例及多支病变组38例,分析三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的关系。结果:与冠状动脉狭窄组比较,多支病变组伴有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较多(P〈0.05),单支病变组的心血瘀阻证比例较高(P〈0.05);多支病变组的心血瘀阻证及心气亏虚证较冠状动脉狭窄组明显上升(P〈0.05);痰浊痹阻证IMT值与斑块积分大于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P〈0.05),心气亏虚证斑块积分大于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两组(P〈0.05),显著小于心血瘀阻证(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颈动脉超声结果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为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范围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2年12月16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对照组)40例,1支病变组(A组)39例,2支病变组(B组)49例,3支病变组(C组)5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常规化验检查,并在入院48 h内测其尿白蛋白滤过率(UAER)。结果UAER在对照组与A、B、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可能可以识别冠心病高危患者,并可能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nn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柏,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冠脉病变与心钠素、内皮素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像表现与血浆内皮素- 1 (ET - 1 )和心钠素(AN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造影前取静脉血测定ET - 1和ANP水平,冠状动脉腔径狭窄≥5 0 %者为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反之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ET - 1、ANP的差别。结果 严重冠脉病变组ET - 1、ANP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测定ET - 1、ANP可大致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7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冠脉造影阴性者,28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其中54例冠脉造影阳性(血管狭窄≥50%)患者经中医辨证后分为心血瘀阻、痰浊壅塞和气阴两虚3型,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冠脉造影阳性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人(31.5%与2.2%,X^2=14.1,P<0.01),冠脉造影阳性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显著高于冠脉造影阴性者(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渐增高。在非重度狭窄者,重度狭窄者中心血瘀阻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高于痰浊壅塞, 气阴两虚两型(P<0.05),而痰浊壅塞,气阴两虚两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病变的严重性呈正相关,血瘀是导致冠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同型半胱氨酸值可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及尿酸水平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证实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3例,同期选择经过冠脉造影排除老年非冠心病者69例。冠心病组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65例)、双支病变组(68例)和多支病变组(70)3个亚组,检测血尿酸和胆红素。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在各组间的分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胆红素降低和尿酸增高与老年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对评估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和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成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10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组(CAD)。对照组33例。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颈动脉IMT≥0.9 mm及斑块形成或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正相关,OR值及其9 5%CI分别为3.5 8 6(1.1 4 8~1 1.2 0 2),4.0 0 5(1.242~12.909),2.851(1.006~8.080),P〈0.05。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194,P〈0.05)。结论矫正年龄、性别、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影响后,颈动脉IMT≥0.9 mm及斑块形成或者血浆Fb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ACS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20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武  温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3):1684-1685,1688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血管形态的变化,为脑梗死二级预防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应用PHLIPS-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00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脑梗死按脑CT或MRI结果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基底动脉供血组,观察血管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及斑块大小、形态、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大部分存在颈动脉斑块及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170例检出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以不规则、不均质性回声斑块多见(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所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障碍及斑块性质与各种类型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CAS,有利于脑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脉图特征与其病理变化的关系,寻找与脉图参数可能相关的病理生理指标。方法:(1)运用脉象检测系统采集冠心病患者的脉图,采用时域方法提取患者的脉图参数;并采用Megas多谱勒彩色超声仪检测其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按Judkin方法进行造影,检测冠脉狭窄程度。(2)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等分析冠心病患者脉图参数和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脉图参数h3/h1、w1/t、h3、t5/t4呈正相关;尤其w1/t与冠脉狭窄程度最密切。②心脏超声指标中主A瓣口径、二尖瓣E峰的变化与脉图h1、h5、h5/h1最密切相关,且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脉图参数与冠脉狭窄程度、超声心动图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冠状动脉及心脏形态的病理改变可能是冠心病患脉图特征变化的病理基础之一,也为脉诊无创检测手段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任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0):1038-1039,1042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及联合烟酸缓释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并经彩超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23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口服,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口服,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联合烟酸缓释片1.0 g口服。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TC、LDL-C、TG、HDL-C、ALT、CPK及肌酐;治疗后再用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3组TC、LDL-C、TG均明显降低,B组和C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A组。C组HDL-C升高幅度明显大于A组和B组。A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下降不明显,B组及C组则下降明显。结论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烟酸可以达到全面调脂,明显缩小粥样硬化斑块的目的,不良反应较小,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胸痹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疑诊冠心病患者470例,按64层螺旋CT(64MSCT)冠脉成像结果根据冠脉有无病变、病变范围、钙化积分、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分组,观察胸痹不同证型中冠脉病变程度,并分析相关性。结果:病变冠脉以心血瘀阻证和痰浊痹阻证多见,冠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两组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粥样斑块以心血瘀阻证和痰浊痹阻证多见,两组中软斑块比例高,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结论:冠状动脉病变与胸痹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心血瘀阻证、痰浊痹阻证冠脉病变范围广,狭窄程度严重,软斑块比例高,是胸痹的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选取25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记录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并采用Gensini法计算冠脉病变积分.结果:心气虚弱型、心肾阴虚型以冠脉正常、单支病变、轻中度狭窄为主,病变积分低;痰浊内阻型、心血瘀阻型以多支病变、闭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主要涵盖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部位4个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痰浊血瘀证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更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尚不明确。目前研究尚存在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不统一、样本量不足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拓展。参考文献41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瘀证及其兼证与冠脉造影所示病变及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33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活血中药芎芍胶囊治疗)和安慰剂对照组,疗程6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各进行1次血瘀证计分评价,术后6个月进行冠脉造影随访。对血瘀证及其兼证与术前冠脉造影所见病变类型及复杂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冠脉造影随访再狭窄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冠脉造影资料完整患者334例,308例(91.9%)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147例进行了冠脉造影随访。血瘀证计分与术前冠脉造影所示冠脉病变最重狭窄程度和病变计分均明显相关(P〈0.01),且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增加,血瘀证与冠脉病变狭窄及复杂程度的相关性逐渐增加。在兼症中,阳虚辨证与病变复杂程度和冠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痰浊辨证与病变钙化与否有一定相关性。治疗前后血瘀证计分差值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访时血瘀证计分总分与术后心绞痛复发是冠脉造影所示再狭窄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各种兼证有无及各兼证之间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血瘀证与冠脉病变复杂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阳虚者病变较重;血瘀程度轻重是再狭窄发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合并兼证类型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