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分成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AC、FMA、BBS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BWSTT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01医院2012-02—2013-02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将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步行能力、增强下肢运动功能,并全面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对患者预后的改善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复性任务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重度瘫痪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影响.方法:将36例重度瘫痪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高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性任务性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训练、坐-站训练和站立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采用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FMA)进行下肢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进行步行功能的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后2个月,2组FMA和FIM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而且治疗组FMA和FIM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FMA和FIM的评分改变量(△FMA和△FI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FAC分级更高,比对照组获得了更好的步行功能(P=0.004).结论:重复性任务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更有效地改善重度瘫痪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功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对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住院确诊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还给予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评定,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Berg平衡测试(BBS)、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但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进行减重支持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FMA、BBS、FAC各项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MA、Berg、FAC评定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FMA、BBS、FAC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较传统方法结合减重训练更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及Barthel指数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Fugl-Meyer评分、FAC分级及Barthel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时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进行下肢评定,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步行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otricity指数(MI-L)进行下肢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平衡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BI、MI-L、BBS、MA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8周及12周后,观察组FMA、BI、MI-L、BB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MAS得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呈下降趋势(P<0.05);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水中运动训练与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76例,分为水中运动训练组40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36例.水中运动训练组进行水中偏瘫体操训练、扶杠步行训练和水中跑步机训练等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进行平衡训练和减重步行训练.2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综合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FMA评分、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水中运动组训练疗效优于减重步行训练组(P<0.05).结论 水中运动训练及减重步行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水中运动训练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佩戴步态诱发功能电刺激仪的步态训练,每次20min,每周5次,持续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步态训练后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减重训练(PBWS)对提高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早期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其中A组20例,整个康复过程均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2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加PBWS;C组2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5周后加PBWS。3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但B组与A组、C组相比大部分评测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介入PBWS可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行走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训练方法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别运用常规步行训练法(常规组,n=20)、使用辅助工具(四脚拐)训练法(辅具组,n=20)、减重步行训练法(减重组,n=20)对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在训练前、训练后1 个月、训练后3 个月,分别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功能独立性测量(FIM)、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进行评价。结果训练1 个月和3 个月后,3 组的MWS、TUGT、FIM、FMA-L评分均改善,依次为辅具组、常规组和减重组。总体上减重组效果最佳。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法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穴位磁刺激对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重复经颅穴位磁刺激。按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BI分别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复经颅穴位磁刺激有助于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辅助踏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个体化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FES踏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MOTOmed下肢踏车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Tinetti量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AC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Tinetti量表、FMA下肢评分、M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FES辅助踏车系统和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均有助于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的恢复,而FES辅助踏车系统对下肢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想像结合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像组(32 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治疗,运动想像组同时采用运动想像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后运动想像组FMA评定分别为(17.43±5.98)、(27.22±6.18),对照组分别为(18.36±6.23)、(24.58±5.88);运动想像组MBI分别为(48.86±8.78)、(75.96±9.48),对照组分别为(47.98±6.65)、(67.52±9.54)。运动想像组患者FMA及MBI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像结合运动再学习有利于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Lokomat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长对不同步行功能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变的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为0、1级的患者纳入低水平步行功能组,FAC评价为2、3级的患者纳入高水平步行功能组,每组60例。每组再按照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分为20min组、30min组和40min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BBS、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水平步行功能组中,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为20min的患者FMA、BBS、FAC评分提高较训练30min和40min的患者更明显,而高水平步行功能组训练时长为40min的患者FMA、BBS、FAC结果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Lokomat机器人不同步行训练时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有所影响。当患者步行功能水平较低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偏瘫体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体操组,均接受常规PT、OT训练(采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共8周。体操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偏瘫体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体操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偏瘫体操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三级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三级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醒脑开窍针刺及头针、体针治疗。入选时、入选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入选时ADL无显著性差异;入选后各阶段与入选时组内比较, 两组ADL均有明显提高(P<0.01);入选后各阶段组间比较,观察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ADL改善值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三级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训练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康复训练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在治疗8周后对2组受试者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F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2组FAC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FAC评分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在抑制偏瘫侧肢体痉挛的同时进行肌力训练,可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