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超时间窗(4.50~6.00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别以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脑梗塞、溶栓治疗、延长时间窗,以及acute ischemic stroke、thrombolytic therapy、beyond 4.5 hours等中英文词组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2015年8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数据库等收录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4.50~6.00 h)急性缺血性卒中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adad量表和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681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3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计203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 h)患者(rt-PA静脉溶栓组1029例、安慰剂组1004例)。Meta分析显示:rt-PA静脉溶栓与安慰剂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RR=1.070,95%CI:0.940~1.220;P=0.310)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R=1.040,95%CI:0.940~1.160;P=0.430)、降低病死率(RR=1.260,95%CI:0.990~1.610;P=0.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t-PA静脉溶栓组患者脑出血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RR=1.550,95%CI:1.030~2.340;P=0.030)。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4.50~6.00 h)急性缺血性卒中无明显疗效且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高质量证据尚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3.
王金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4):255-256
<正>脑卒中为我国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病死率和病残率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超过肿瘤和冠心病[1]。鉴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的特点,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成为当前各医疗中心临床工作及科研的重点。在目前开展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中,以超早期溶栓、卒中单元、抗血小板药物和发病后早期开始的规范化康复治疗为十分有效的管理和治疗方法。而发病后超早期溶栓则是最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不匹配对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超早期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一弥散成像(DWI)不匹配对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价值。方法选择在发病6h内完成MRA、DWI及灌注成像(PWI)检查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MRA—DWI桓Ⅱ体女不匹配定义为MRA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DWI的梗死体积〈25ml;MRA—DWI梗Ⅱ部&不匹配定义为M1段闭塞,DWI的梗死部位评分(以Alberta梗死早期CT评分评价)≥7。结果共入选78例患者,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预测:PWI—DWI不匹配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仅为46%。MRA—DWI梗Ⅱ部&不匹配预测:PWI—DWI不匹配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42.9%。结论AIS超早期MRA.DWI不匹配预测缺血半暗带有很高的特异度,可作为筛选进行溶栓治疗患者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脑出血是溶栓治
疗中的严重并发症。rt-PA在局部溶栓的同时增加了机体出血风险,可能导致脑出血性转化(CHT),其发
病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的基因多态性和生理差异有关。
体温、年龄、头颅CT或MRI的影像表现、血压和血糖等多种因素均是影响rt-PA 溶栓治疗AIS 后脑出血
的因素。在rt-PA 溶栓治疗中,针对不同生理状态和临床特征的AIS 患者进行预见性地监测和目的性地
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是当务之急。虽然溶栓治疗是有效方法,但是发病4.5h之内到达医院的患者非常有限,而且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按0.9mg/kg剂量溶栓治疗,医师与家属最大的顾虑是发生脑出血合并症。如果溶栓过程中出现了出血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或血尿等),或者溶栓未成功,患者肢体仍然处于瘫痪状态,我们下一步又该如何治疗缺血性卒中?由于上述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前的灌注加权成像( PWI)-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模式对溶栓后组织的再灌注以及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收集的具有溶栓前和溶栓后24h多模式MRI的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将PWI-DWI目标不匹配定义为同时满足:①PWI/DWI≥1.2;②PWI和DWI体积差≥10 ml;③DWI体积<70 ml;④PWI体积<140 ml.DW1和PWI都<10 ml为小梗死灶;其余为非目标不匹配.将再灌注定义为溶栓后24h内PWI体积较溶栓前下降≥30%,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发病后1周NIHSS评分为0~4分或l周时NIHSS评分较基线改善≥6分.结果 共有45例患者纳入分析,19例(41%)患者存在目标不匹配,其中有8例溶栓时间超过4.5h.溶栓后24h,目标不匹配组的再灌注率较非目标不匹配组显著增加(16/19和5/12,x2=6.092,P<0.05),神经功能改善的比例也显著提高(13/19和2/12,x2=7.888,P<0.05),但两组的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标不匹配组获得再灌注的OR =6.4,95% CI1.156 ~ 35.437,P=0.034,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OR=21.7,95% CI2.234~210.110,P=0.008.16例获再灌注的目标不匹配患者中13例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而未再灌注的目标不匹配患者中无一例获神经功能改善.目标不匹配患者中,4.5h内溶栓和4.5h后溶栓者血管再通、再灌注以及神经功能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前存在PWI-DWI不匹配模式的患者较无不匹配者溶栓后再灌注率高,而且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高,可能有利于筛选时间窗外溶栓受益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辅以文献追溯、网上查询等方法,检索建库至2013年12月31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抗血小板药物对静脉溶栓后HT影响的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信息采集,采用RevMan 5.2和Stata 12.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漏斗图和Egger's回归法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文献10篇,其中8项研究中的抗血小板组5 185例及对照组10 660例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经荟萃分析后结果显示: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了溶栓后SICH的发生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67,95% CI1.44 ~1.93,P<0.01);6项研究中的抗血小板组1 359例及对照组2 497例的任何颅内出血发生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了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3,95% CI 1.04 ~ 1.47,P<0.05);3项研究中的抗血小板组3 966例及对照组8 368例的3个月功能独立情况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抗血小板组3个月功能独立性较对照组略差,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86,95% CI 0.80~0.93,P<0.01).漏斗图和Egger's检验均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P>0.05).结论 溶栓前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可能可以增加溶栓后SICH及颅内出血的风险,且3个月功能独立性也略差.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以上结果有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灌注及弥散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估磁共振 (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灌注加权成像 (P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导溶栓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4例急性 (≤ 6h)缺血性卒中患者行DWI、PWI扫描 ,DWI及PWI的不匹配区为缺血半暗带 ,根据半暗带是否存在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结果 脑梗死患者 33例 ,其中 2 3例 (52 3 % )有明显半暗带存在 (PWI >DWI) ;1 0例 (2 2 7% )无明显半暗带 (PWI=DWI)。临床表现为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者 1 1例 (2 5 0 % )。结论 PWI及DWI对照研究有助于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半暗带 ,指导溶栓治疗 ;临床表现结合DWI有助于除外TI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MRA-DWI)不匹配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符合溶栓标准且溶栓前行1.5 T超导磁共振(MRI)检查的3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MRA-DWI不匹配组及MRA-DWI匹配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溶栓治疗后第1天及第14天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治疗后第14天MRA-DWI不匹配组基本治愈率50.00%,总有效率94.44%, MRA-DWI匹配组基本治愈率5.55%,总有效率66.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后48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11%、5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不匹配能准确预测缺血半暗带,指导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在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32例行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并对筛选出的7例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静脉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定期MR复查随访。结果 经MR筛选的7例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均预后良好,90 d改良Rankin评分均≤2分,Barthal指数80~100分,1例溶栓治疗3周后并发无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MR对筛选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患者和溶栓后复查均有较大应用价值,特别是对时间窗不明确者或发病超过6 h者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对8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病例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分析在脑梗死不同时期DWI的表现。结果 在起病的超急性期及急性期(>6小时,<48小时)DWI显示率为100%,病灶大小为(24.8±21.6)mm,T2/FLAIR上病灶大小为(7.9±6.8)mm,两者比较的t=12.7,P<0.05,在亚急性期(2~14天)DWI与T2W加Flair比较,DWI不如T2W加Flair,对于慢性期脑梗死(超过14天),DWI不易辨认。结论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15例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通过对15例桥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比较同一层面的所有磁共振图像,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除1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经典定位理论外,其余大部分桥脑梗死患者均以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15例患者经MRI和DWI扫描,均可发现梗死灶,其中1例为发病3 h内的超急性期患者,DWI可见病灶显影,T_2WI未见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DWI逐渐变为等信号和低信号。结论大部分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幕上大脑半球基底核区的梗死相似。DWI可以显示超急性期桥脑梗死病灶,DWI结合T_2WI有助于多次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17.
大多数卒中(大约80%)为缺血性卒中,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实现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很多,或者是药物方法,或者是机械方法。同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糖的控制、血液黏稠度、体温和血压调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溶栓在理论上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脑缺血的逆转。但溶栓治疗存在脑出血的风险,很多情况下是致命的,因此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溶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非连续性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间发病4.5~12 h内的(前循环梗死发病4.5 h内,后循环12 h内)心源性脑栓塞患者45例,其中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22例患者为溶栓组,接受常规二级预防的2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治疗前)、24 h、90 d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情况、预后良好的比例及两组间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生率以及90 d患者死亡率。
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OCSP分型差异均无显著性。发病24 h后,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4.5(-1.5,8)]较对照组[0(0,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溶栓组早期改善百分比(54.55%)高于对照组(34.78%),但差异无显著性。发病90 d,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9(7,11)]较对照组[3.5(2,4.7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溶栓组预后良好百分比(22.7%~36.4%)较对照组(17.4%~26.1%)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溶栓组和对照组HT患者均为4例,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每组各3例,溶栓组4例HT患者均无糖尿病病史,对照组4例患者均有糖尿病病史,6例sICH患者收缩压均大于140 mmHg。发病90 d,两组患者死亡例数均为3例,6例死亡患者入院时NIHSS分值普遍偏高,且梗死类型以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TACI)为主。
结论 rt-PA用于治疗心源性脑栓塞能够改善发病24 h、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rt-PA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脑白质高信号(WMHs)的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就诊于我科并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利用改良Schelten量表评定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出血转化根据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ECASSⅢ)标准评定,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神经功能结局不利.结果 144例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年龄为(66.6±12.6)岁,女性46例(31.9%),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41.9 ±88.4) min,溶栓前NIHSS为(12.31±5.98)分,脑白质高信号评分为(7.81±4.93)分.共28例(19.4%)影像学表现为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18例(12.5%)为出血性梗死(HI)型,10例(6.9%)为脑实质出血(PH)型.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WMHs严重程度不增加HI型风险(OR=1.017,95% CI0.919 ~1.126,P =0.744),对PH型风险亦无增加(OR=1.025,95%CI0.895 ~1.175,P=0.7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是神经功能结局不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5,95% CI1.036 ~1.244,P=0.007).结论 严重WMHs不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但与卒中后不利神经功能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模型,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等影像学信息评价不同时间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可行性。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A、B组,每组16只。颈内动脉注入自凝血栓子制成急性脑梗死动物模型。A组栓塞后30min、B组栓塞60min分别经股静脉给予尿激酶溶栓。于栓塞各时间点及溶栓后3、24h行DW1、T2W1、T2*W扫描;计算各时间点DW1上缺血区体积.缺血区相对平均信号强度值(relative mean signal intensity,RMSI)。结果A组治疗后3h观察结果显示,再通率37.5%(6/16).缺血区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但缺血区信号强度增高;24h观察结果显示.DW1高信号区体积有增大趋势。B组治疗后3h观察结果显示,仅有18.8%获得再通,缺血区体积较溶栓前无明显变化.DW1显示脑水肿明显.缺血区信号强度增高.24h时该组动物全部死亡。结论在脑梗死早期适当的“治疗窗”内制定个体化溶栓治疗方案可显著减少梗死范围,DW1是缺血极敏感的影像技术,对诊断和科学监测脑卒中溶栓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有重要意义。此所用实验模型的“溶栓治疗窗”可限定于缺血后30min内,而缺血60min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