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科休克病人液体治疗时如何做到既充分复苏又避免过度复苏,一直是困扰外科医师的临床问题。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尚无指标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病人真实的容量状态,且不能支持一种或一组指标作为休克特定的复苏终点。须连续、动态地评估治疗的反应性,在综合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采用多个不同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最接近病人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2.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病人的主要致死原因,随着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学认识的加深,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以往无法挽救的严重创伤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复。外科医生除掌握手术止血技术外,须加强对其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学习,才能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复苏液体、复苏目标、复苏各种药物等外科危重症处理相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外科危重病液体复苏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是外科危重病人常见的问题,常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休克,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常见原因,也是外科危重病人预后凶险的常见原因。早期积极液体治疗(或液体复苏治疗)若能尽早纠正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缩短休克时间,则有可能遏制器官衰竭  相似文献   

4.
早期复苏对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脏器功能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病人早期充分复苏对脏器功能和后续治疗反应的影响。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8月,我院外科监护病房和呼吸监护病房连续收治的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病人共28例,进行及时充分复苏治疗。根据复苏达标时间是否超过12h将病人分为早期复苏组(12例)和晚期复苏组(16例),较两组病人对后续治疗的反应和脏器功能影响。结果:晚期复苏组需再次复苏治疗者占68.8%,早期复苏组为16.7%(P〈0.01)。复苏后第7天,早期复苏组血AST、ALT、Cr均显著低于晚期复苏组(P〈0.05);复苏后,早期复苏组各时点心率(HR)均显著低于晚期复苏组(P〈0.05);复苏7d后,早期复苏组PaO2和PaO2/FiO2均显著高于晚期复苏组(P〈0.05)。比较院内死亡率,晚期复苏组为43.8%,早期复苏组8.3%(e〈0.05)。结论:早期充分复苏治疗可明显增强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病人对后续治疗的敏感性,并减轻对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从而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大出血并发休克是普外科医生常见的紧急情况。出血性休克的治疗包括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直到出血被控制。具体治疗方法是止血、输血和输液。对休克的输液治疗又被称为输液复苏或液体复苏。然而 ,临床医师常遇到的情况是 :在病人出血被控制之前 ,输液复苏治疗虽能维持血压 ,防止休克 ,但由于应用不同的输液 ,也可加重出血或诱发心衰。因此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 ,对出血并发休克的病人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输液复苏进行探讨。一、动物实验研究尽管近来的研究对早期输液复苏的益处有所置疑 ,但有关早期输液复苏的动物实验研究证明 ,…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围手术期不同容量的复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中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对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治疗主要是控制出血和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在积极手术止血的基础上快速大量补液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基础.但在围手术期休克治疗中,早期液体复苏的最佳容量为多少,或当机体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一种什么水平时早期容量复苏才为满意.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及根据病人术中各项监测就此作一探讨,并观察其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液体治疗是外科脓毒症病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合理的液体治疗是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复苏最重要的初始环节。液体治疗的种类十分丰富,据脓毒症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程度,合理选择、搭配各种液体是脓毒症抢救成功的重要前提[1]。  相似文献   

8.
在创伤和外科患者中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休克复苏已得到广泛运用,创伤和高危外科患者中某些循环参数和氧转运值作为复苏终点指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并且根据对早期复苏的循环反应可预测患者的预后,但还很少用于烧伤患者。  相似文献   

9.
<正>休克是外科患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早期积极干预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是休克的核心病理生理过程,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治疗休克的首要任务,液体复苏在休克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科高危病人早期复苏治疗的超正常状态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管理模式是否有助于降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前瞻法随机临床研究1994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外科ICU76例符合腹部外科高危情况指标的成年病人。目标组病人接受目标化治疗管理,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监测治疗。结果:(1)第1个24h,目标组在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方面比较结果显著大于对照组。(2)所有76例病人中,出现MODS者30例(42%),其中目标组病人9例(20%)出现MODS,对照组21例(70%)出现MODS(P<0.01)。目标组2例(4%)死亡,对照组8例(27%)死亡(P<0.001)。(3)在第2和第3个手术后24h,目标组与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与氧动力学时间变化趋势,目标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氧动力学状态的差别。(4)10例死亡病人至72h血乳酸水平仍显著保持高于正常(>2mmol/L)。结论:外科高危病人早期超正常水平血流动力学与氧动力学状态管理模式是复苏手段的极有意义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休克治疗中氧代谢监测与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休克的氧代谢障碍概念是对休克认识的重大进展 ,研究证实 ,休克病人、心脏手术及外科高危病人均易发生以氧供(DO2 )不足及氧摄取利用受限为特征的氧代谢障碍 ,并成为各类休克和其他危重症病情发展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氧代谢监测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对休克的评估方式 ,而且对休克的治疗也产生深远的影响。近期的休克治疗已由以往的血液动力调整转向氧代谢状态的调控。改善组织氧代谢成为休克和其他危重症治疗的基本目标。休克与氧代谢障碍一、休克的评估及氧供改变 传统上对休克的评估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神志改变、躁动、脉搏细弱…  相似文献   

12.
液体治疗目的包括复苏、维持液体及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生理盐水是最早使用的晶体液,但其并不完全符合生理,又陆续产生了林格液、乳酸林格液和醋酸林格液等。在重症脓毒症病人复苏时推荐使用白蛋白溶液。在失血性休克复苏中,全血仍是最好的选择。液体治疗须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检情况、目前用药情况、临床监测和实验室检查,由此决定病人液体和电解质需要量。复苏后再评估可确保后续液体治疗正确合理。对持续接受静脉液体治疗的病人须定期监测液体需要量、实验室指标、出入量和体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病人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并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的21例早期(<0.05)。与治疗前相比,生存组微循环血流指数(MFI)和微血管密度指标[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明显改善(P0.05);EGDT后,生存组MFI和PVD、PPV显著优于死亡组(P0.05)。结论:EGDT可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病人的宏观循环,但并不能改善所有病人的微循环,微循环灌注是预测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液体治疗目的包括复苏、维持液体及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生理盐水是最早使用的晶体液,但其并不完全符合生理,又陆续产生了林格液、乳酸林格液和醋酸林格液等。在重症脓毒症病人复苏时推荐使用白蛋白溶液。在失血性休克复苏中,全血仍是最好的选择。液体治疗须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检情况、目前用药情况、临床监测和实验室检查,由此决定病人液体和电解质需要量。复苏后再评估可确保后续液体治疗正确合理。对持续接受静脉液体治疗的病人须定期监测液体需要量、实验室指标、出入量和体重。  相似文献   

15.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腹主动脉瘤破裂是血管外科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手术修复,病人24h内生存率<50%,3个月内罕有生存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外科治疗是拯救该类病人生命的关键[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因此重视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外科治疗具重要的临床意义。诊断和复苏正确诊断和评估腹主动脉瘤破裂是及时准确进行外科治疗的前提。对年龄>50岁、有突发性腹痛和或腰背痛、血压降低或休克、腹部搏动性肿块三联征者,诊断不难确立,对这类病人是否行CT和其他辅助检查,较一致的观点是否定的,及时手术控制出血是关键。但腹主动脉…  相似文献   

16.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围术期容量治疗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严重创伤病人多数伴有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衰竭,及时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纠正循环衰竭、维持循环指标的稳定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到休克的复苏效果,更对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预后有指导意义。我院自1999年至今共收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数百例,术中、术后共死亡26例,通过对死亡病人和抢救成功病人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综合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复苏的方法以达到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当代休克治疗的基本策略.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是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导致微循环灌注障碍和组织器官功能受损.休克的治疗应以改善微循环和组织氧合状态为最终目标.目的 近年来随着对各类休克发生机制认识的深入,对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在休克治疗及调节微循环方面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对其应用价值做出了重新评价,就此作一综述.内容 回顾微循环组成及微循环障碍的表现,总结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包括缩血管类药物、扩血管类药物以及部分正性肌力药物)在休克治疗及调节微循环方面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趋向 目前多数研究均未证实血管活性药物对微循环具有确切和积极的改善作用.人们在努力寻找新的理想的药物改善休克组织微循环障碍的同时,积极发展微循环的监测技术,指导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力求以“微循环目标治疗”代替目前基于理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复苏目标,以纠正组织氧代谢障碍,保护脏器功能,改善休克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仅以临床指标观察休克期复苏效果是不充分的 ,如果能结合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作为复苏成功的依据则更客观。自FiddianGreen等[1] 提出隐匿性休克的概念后 ,认为只有当内脏血供恢复正常才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整个机体的复苏状况。笔者以小型猪烧伤后早期门静脉压和门静脉血流量为观察指标 ,与体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对照 ,探讨烧伤早期复苏过程中内脏血流变化的规律。材 料 与 方 法1.动物及分组 :贵州三系小型猪 (北京农大实验站提供 )16只 ,雄性 ,体重 (2 2 .3± 4.3)kg ,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6只 )和烧伤组 (B组 ,10只…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监测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作为优化的心功能不全状态下感染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ICU收治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50.9±11.1)岁。以中心静脉压(CVP)为复苏目标行经验性容量复苏治疗,循环未见改善,则实施漂浮(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为优化目标复苏,观察Swan-Ganz导管复苏前及复苏6 h、24 h后的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分析复苏达标所需时间。结果 8例患者平均住ICU时间(16.87±3.35)d,发生肺部并发症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消化道出血1例。6例28 d后病情好转存活,死亡2例。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Swan-Ganz导管目标导向治疗6 h和24 h后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65.8±2.76)mm Hg、(67.8±3.79)mm Hg,中心静脉压(CVP)分别为(12.75±3.37)cm H2O、(9.75±2.86)cm H2O,心排血量指数(CI)分别为(2.36±0.12)L-·min1·m-2、(2.41±0.39)L·min-1·m-2,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分别为(1 892.60±2 294.62)dyn·s·m2·cm-5、(2 053.90±205.54)dyn·s·m2·cm-5,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6 h和24 h后动脉血乳酸分别为(11.83±1.16)mmol/L、(6.47±2.59)mmol/L,较治疗前[(14.98±0.45)mmol/L]下降。结论采用Swan-Ganz导管监测SVRI作为优化目标导向治疗心功能不全状态下感染性休克可以提高6 h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消化道穿孔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穿孔致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9例消化道穿孔造成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采取重视评估休克发生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休克症状;根据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的原则,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进行快速液体复苏;放置引流管冲洗腹腔,祛除造成腹腔感染的因素等措施.结果 19例患者均接受了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13例接受了手术,术后存活11例,死亡2例;6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未接受手术而死亡.结论 重视感染性休克发生的高危因素,在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的指导下采取液体复苏进行抗休克治疗,加强引流管护理,祛除腹腔感染因素,是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在消化道穿孔导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