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恶性度高、预后差.环状RNA(circRNA)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circRNA与ICC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ICC中差异表达circRNA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福建省立医院经病理确诊的5例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黏蛋白3(MUC3)和黏蛋白4(MUC4)在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UC3、MUC4在24例正常胆管组织、44例肝内肝管结石胆管组织、38例结石相关I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UC3与MUC4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正常胆管组织、结石患者胆管组织,结石相关ICC组织中MUC3的表达阳性率依次降低(79.2%、56.8%、36.8%),而MUC4的表达阳性率则相反(29.2%、79.5%、86.8%)。两者的表达均与结石相关ICC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且MUC4的表达与门静脉有无浸润有关(均P0.05)。结石相关ICC患者中,MUC3阳性表达者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MUC4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均P0.05)。结论:在结石相关ICC组织中,MUC3表达降低,而MUC4的表达升高,两者表达的变化与结石相关ICC的进展、侵袭及转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因素,探讨提高ICC疗效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3例ICC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成功随访到的132例病人用Cox回归模型,选择15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2例外科手术治疗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21.6%和11.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预后与手术方式、病理分型、是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显著相关,而与是否输血、放疗、化疗、肿瘤大小、肝硬化、AFP、TBIL、A/G(白球蛋白比)、性别、年龄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对于术后肝内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积极预防和治疗是提高ICC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ICC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RT-PCR方法检测MMP-2和MMP-9在以上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MP-2和MMP-9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CC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0%和32.0%,而两者在癌旁组织中无阳性表达;RT-PCR结果显示,ICC组织中MMP-2和MMP-9的相对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MMP-2和MMP-9表达与ICC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分期无关(均P0.05);MMP-2和MMP-9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各自阴性者,而两者均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最低(均P0.05)。结论:ICC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明显上调,且两者的表达与ICC患者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起源于二级及以上胆管上皮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早期常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时常处于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随着ICC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提出和广泛应用,其疾病控制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提升,但是其预后仍差。在目前以外科手术为核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中,应该关注患者的中长期获益,并将其作为最终目标贯穿治疗全过程。鉴于ICC治疗选择的多样性及疾病复杂性,任何治疗策略均建议通过多学科讨论得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并建议在高度专业化的肝胆胰中心进行诊疗或者由其指导进行诊疗。此文中,笔者重点阐述ICC的多学科诊疗的发展现状及策略。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为常见的肝脏胆道系统肿瘤。临床上40%~50%的ICC患者临床确诊时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ICC患者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7例I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电话、门诊定期随诊的方式),主要记录患者的死亡、生存情况及患者1、2、3年存活率;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分析影响ICC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随访截止2019年10月30日。结果:全组67例患者,其男41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1.4±9.9)岁,肿瘤直径2.9~9.4 cm,平均直径(4.1±2.1)cm,病灶数目(1.2±0.4)个。在36个月的随访中3例患者失访,术后1年40例患者生存(59.70%),术后2年24例患者生存(35.82%),术后3年12例患者生存(17.91%);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采用Log-rank秩检验发现:病灶最大径、病灶数目、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CA19-9、TNM分期与ICC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有关。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病灶多发(OR=1.729)、血管浸润(OR=2.085)、淋巴结转移(OR=1.816)、远处转移(OR=1.902)、低分化(OR=1.560)、CA19-9≥37 U/mL(OR=1.719)是影响ICC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C患者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不理想,病灶多发、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低分化、CA19-9≥37 U/mL是影响ICC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相关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必要时可以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HL),又称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或肝胆管结石病,是指存在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多见于远东和东南亚国家,发病率约为2%~25%,而西方国家较为少见,仅为0.6%~1.3%[1-4].长期的HL会导致反复的肝内胆管炎症,继发肝内胆管狭窄,导致肝实质萎缩、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20年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共90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33例为观察(A)组,肝内胆管结石组织32例为结石对照(B)组,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正常对照(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胆管细胞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EGFR在A,B组及C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6%(19/33),31.3%(10/32),0%(0/25);A,B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C组间及B,C组间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均为P<0.01)。A组EGFR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局部浸润有关(P<0.01,0.05);肿瘤患者EGFR呈阳性者,其累积生存率比阴性者低(P<0.01)。
结论:EGFR过表达在肝内胆管结石致肝内胆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218例手术治疗的ICC患者资料,对随访的158例患者行单因素(Kaplan-Meier法)及多因素(Cox Regression法)分析.结果 158例中,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9%,23.4%,16.7%,中位生存时间15.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癌栓、手术方式、TNM分期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肝内转移(wald=4.071,P=0.044)、肝外淋巴结转移(wald=8.713,P=0.003)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行规则性肝叶切除的93例患者(58.9%,93/158),其生存率明显高于肿瘤局部切除者(Log-rank=14.63,P=0.0001),行淋巴结清扫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方式处理者(Log-rank=5.49,P=0.0191).肝外淋巴结转移数量1~2枚者,其预后明显优于≥3枚或融合成团者(Log-rank=8.09,P=0.0045).结论 ICC肿瘤伴有肝内转移、肝外淋巴结转移或转移淋巴结数量较多(≥3枚)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规则性肝叶(或段)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可提高术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Chen Z  Yan JJ  Huang L  Wu MC  Yan YQ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7):454-457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随访到的132例自1996年12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确定的单因素进行生存率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各样本率之间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对单因素进行生存分析评价。结果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出现在所有术前29例以及术后48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未发现“跳跃式”淋巴结转移。随访到的58例已死亡患者中,有36例经证实死于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ICC患者术后主要死亡原因之一。Logistic回归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χ^2=4.071,P=0.044)以及浸润型胆管细胞癌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χ^2=3.872,P=0.037)。98例行根治性手术患者中,46例行淋巴结清扫与52例未行淋巴结清扫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个月和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P〈0.01)。结论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可能为ICC的前哨淋巴结。对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的预防和积极治疗,可望提高ICC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nail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10年1月外科手术治疗的55例肝内胆管癌病例及随访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上述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Snail的表达情况,分析Snail表达与临床病例资料、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Snail表达量(2.764 vs.0.914)与高表达率(48.6%vs.18.0%)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且Snail表达与肿瘤分化(χ~2=4.231,P=0.040)、TNM分期(χ~2=6.631,P=0.010)、淋巴结转移(χ~2=4.134,P=0.042)、微血管侵犯(χ~2=10.197,P=0.001)以及复发(χ~2=4.610,P=0.032)有关,与Snail低表达患者比较,Snail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降低(P=0.018)、术后累计复发率升高(P=0.032)。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微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以及Snail表达是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Snail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Snail过表达与肝内胆管癌患者恶性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抑癌基因HIV-1 Tat相互作用蛋白2(TIP30)在人体多种肿瘤中存在表达下调或缺失,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然而,在肝内胆管癌(ICC)中尚未见关于TIP30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TIP30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对I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TIP30的表达,分析ICC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 B4在人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4例ICC患者癌组织(ICC组)、癌旁胆管组织(癌旁组)及1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管组织(结石组)中Erb B4的表达,并分析Erb B4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Erb B4的强阳性表达率在ICC组中为75.0%,明显高于癌旁组(45.8%)和结石组(37.5%)(均P0.05);且ICC组胞核Erb B4阳性表达率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胞膜与胞质Erb B4阳性表达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b B4的高表达与IC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Erb B4的表达增高与核内移与ICC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2(annexin A2)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46例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组织(肿瘤组)、50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慢性炎症胆管组织(炎症组)及35例来自血管瘤旁和肝外伤的正常胆管组织(正常组)中annexin A2、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比较各组3种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分析3种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nnexin A2与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组、炎症组、正常组均呈依次明显降低(69.6%vs.36.0%vs.11.4%;54.3%vs.28.0%vs.8.6%,均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则相反(21.7%vs.48.0%vs.71.4%,均P0.05);在胆管癌组织中,annexin A2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7,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annexin A2、vimentin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0.682;r=-0.575,均P0.05)。annexin A2、viment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中,annexin A2和vimentin各自阳性者的生存率低于其各自阴性者,E-cadherin阴性者生存率低于其阳性者(均P0.05)。结论:annexin A2/EMT通路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至关重要,annexin A2、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第二常见原发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是治愈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唯一手段,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清扫意义尚不明确,本文将就淋巴结清扫相关争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RCAS1/EBAG9与P53蛋白在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ICC组织及9例正常胆管组织中RCAS1/EBAG9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RCAS1/EBAG9与P53蛋白的表达与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RCAS1/EBAG9与P53蛋白在ICC组织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RCAS1/EBAG9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以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ICC中RCAS1/EBAG9与P53蛋白表达正相关(r=0.329,P=0.018)。RCAS1/EBAG9与P53蛋白阴性表达患者术后总生存期明显长于RCAS1/EBAG9与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χ~2=3.862,P=0.049;χ~2=4.977,P=0.026)。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RCAS1/EBAG9蛋白表达是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657,95%CI=1.111~12.040,P=0.033)。结论:RCAS1/EBAG9与P53蛋白在ICC组织中表达增加,并且与ICC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其中RCAS1/EBAG9可能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癌(I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8年5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125例I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全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以及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同时分析CA19-9水平与I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截至2013年5月,全组患者随访率为81%,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109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全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1.6%、27.2%、12.8%。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R=3.990,95% CI=2.383~6.679,P<0.001),肿瘤直径>5 cm(RR=1.78,95% CI=1.190~2.663,P=0.005),CA19-9>200 U/mL(RR=1.734,95% CI=1.138~2.642,P=0.01)和多发肿瘤(RR=1.77,95% CI=1.114~2.812,P=0.016)是根治性切除术后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浓度与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OR=3.208,95% CI=1.276~8.067,P=0.013);CA19-9水平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69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63.0%。 结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CA19-9>200 U/mL和多发肿瘤是IHCC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不良预后因素,且术前高CA19-9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癌(ICC)是位于2级胆管以上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术后易复发、化疗效果不明确,远期生存率不高。ICC目前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标志物,确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或者晚期。随着对ICC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关键调节子如抑癌基因p53、p16,原癌基因Ras以及miRNA和组蛋白的修饰等,这些调节因子可能成为治疗靶点。笔者就DNA-RNA-蛋白质中心法则为线索对ICC分子水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