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经血管内溶栓和支架成形治疗脑静脉窦闭塞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Li B  Guo M  Li S  Wang M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90-892,I001
目的:介绍应用静脉窦内直接溶栓和支架成形治疗脑静脉窦闭塞的初步经验。方法:17例患者均经DSA证实为静脉窦内血栓形成。单一部位血栓3例,多发性血栓14例;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均延长至13s以上。所有患者先采用血管内直接溶栓治疗,先在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5d,同时局部输入尿激酶150万U/d,并口服华法令3-5mg。其中4例经复查造影见静脉窦仍狭窄明显,再置放Smart支架进行窦内成形。结果:17例患者经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支架成形术后静脉窦完全再通9例,部分再通8例。治疗后7例颅内压恢复正常,8例于术后7d内再次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经扶持抗凝后使颅内压恢复正常,仅2例颅内压高于280mmH2O。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5年,15例症状持续缓解。结论:对静脉窦血栓采用持续溶栓和支架成形可直接促进脑静脉血液因流,从而降低颅内压。  相似文献   

2.
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结果基本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提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h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建立溶栓患者绿色通道,积极为溶栓争取时间,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发现及预防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是其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3.
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结果基本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提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h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建立溶栓患者绿色通道,积极为溶栓争取时间,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发现及预防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是其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血栓的介入性局部溶栓治疗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血管内血栓的介入性局部溶栓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中有关问题。方法 对18例血管阻塞性病变进行新进性脉冲-喷射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尿激酶10000U/ML,剂量10000U/分钟,总量30~80万U,平均38万U。结果 阻塞血管完全开通14例(77.8%)部分开通2例(11.1%)无效2例(11.1%)平均溶栓时间2.8小时,结论 血管内血栓的介入性局部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3例为对照组,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11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81.8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23.1%,总有效率69.2%,两者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用药量少,直接栓内溶栓,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溶栓  相似文献   

6.
1992年至1997年,我院采用Fogarty气囊导管取栓加尿激酶溶栓治疗周围动脉栓塞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就诊时间1天至3个月。除1例人型人工血管栓塞需用硬膜外麻醉外其余均用局部麻醉;栓塞部位:股动脉6例,腹主动脉分叉4例,人型人造血管1例,腘动脉4例。手术方法:取大腿股部纵形切口,暴露并切开股动脉,分别用7F、4F的Fogarty导管取近侧、远侧血栓。取栓成功后,用尿激酶25万单位注入远侧段动脉并夹闭15分钟,然后用6个零无创缝合线连续缝合动脉切口。术后予驱聚、抗凝治疗,续用尿激酶10万单位至25万单位静脉滴注共7天。结果:10例于发病后3天内手术取栓,足背动脉立即恢复搏动;4例于发病后7天取栓,术后继续溶栓治疗,肢体血运完全恢复,局部坏死灶愈合良好。另1例右髂人造血管血栓3个月获取栓治愈。我们体会:Fogarty导管取栓并尿激酶溶栓法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特别是超过68小时的“后期取栓术” 只要肢体没有大片坏死且有存活可能,积极取栓并溶栓可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7.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13例为对照组 ,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 11例为治疗组 ,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81 85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率 2 3 1% ,总有效率 6 9 2 % ,两者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 ,用药量少 ,直接栓内溶栓 ,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 ,溶栓效果迅速 ,减少出血等副作用 ,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术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4例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性阻塞患者接受DSA检查和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联合局部溶栓术治疗。结果全组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7.58%(121/124)。血管完全开通率82.26%(102/124),部分开通率15.32%(19/124),无效率2.42%(3/124)。部分开通的19例辅以PTA联合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完全开通。并发症发生率6.45%(8/124)。结论介入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闭塞疾病,疗程短、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恰当辅以PTA和内支架植入可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国产颅内动脉机械装置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临时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并注入凝血酶制作60只适合机械取栓的兔急性血管栓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治疗组、3h溶栓组、3、6、8、12h取栓组,取栓组应用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取栓,3h溶栓组应用尿激酶溶栓,取、溶栓前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再通,行经颅多普勒(TCD)记录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CA)变化,行磁共振弥散成像(MR-DWI)描述不同时段取栓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结果 3h取栓、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是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M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12 h取栓组ADC值逐渐降低,而3、6、8h取栓组ADC值逐渐上升;栓塞后24 h与非治疗组和12h取栓组比较,3、6、8h取栓组ADC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取栓有效地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再通率,迅速恢复血流,适当延长了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大剂量的尿激酶、东菱克栓酶和低分子肝素进行溶栓治疗.结果:34例全髋关节手术后并发2例DVT,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结论:认为本方法可作为治疗DVT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脉血栓的介入性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9例动脉血栓病人采用选择性血管内溶栓及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本组平均溶栓时间3.7 h,尿激酶平均用量45×10~5IU,溶栓治疗成功率94.74%(18/19),14例血管完全开通,4例部分开通,1例无效。4例PTA,2例明显改善。结论 动脉血栓的介入性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血栓闭塞性疾患优先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脉吻合口急性血栓形成及动脉吻合口脱落微血栓造成移植组织及再植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技术.方法:在2例皮瓣、1例游离第2足趾移植术中及1例断腕、2例小腿离断再植术中,移植物或再植肢体通血后15min内再次丧失血供,显微镜下观察动脉吻合口栓塞或吻合口通畅而丧失血供,判断为吻合口远端栓塞.术中应用尿激酶10~15万u局部动脉内注射溶栓.对于术中反复发生栓塞病例,术后加用尿激酶局部或全身用或合用肝素治疗.结果:成功解除动脉栓塞,移植组织、再植肢体成活.结论:术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是解除动脉危象的安全、有效、快捷、方便的方法,可作为显微外科处理此类栓塞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大剂量的尿激酶,东菱克栓酶和低分子肝素进行溶栓治疗。结果:34例全髋关节手术后并发2例DVT,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结论:认为本方法可作为治疗DVT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术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及术后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动脉吻合口急性血栓形成及动脉吻合口脱落微血栓造成移植组织及再植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技术。方法:在2例皮瓣、1例游离第2足趾移植术中及1例断腕、2例小腿离断再植术中,移植物或再植肢体通血后15min内再次丧失血供,显微镜下观察动脉吻合口栓塞或吻合口通畅而丧失血供,判断为吻合口远端栓塞。术中应用尿激酶10~15万~u局部动脉内注射溶栓。对于术中反复发生栓塞病例,术后加用尿激酶局部或全身用或合用肝素治疗。结果:成功解除动脉栓塞,移植组织、再植肢体成活。结论:术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是解除动脉危象的安全、有效、快捷、方便的方法,可作为显微外科处理此类栓塞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术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及术后处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动脉吻合口急性血栓形成及动脉吻合口脱落微血栓造成移植组织及再植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技术。方法:在2例皮瓣,1例游离第2足趾移植术中及1例断腕,2例小腿离断再植术中,移植物或再植肢体通血后15min内再次丧失血供,显微镜下观察动脉吻合口栓塞或吻合口通畅而丧失血供,判断为吻合口远端栓塞。术中应用尿激酶10~15万^u局部动脉内注射溶栓。对于术中反复发生栓塞病例,术后加用尿激酶局部或全身用或合用肝素治疗。结果:成功解除动脉栓塞,移植组织、再植肢体成活。结论:术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是解除动脉危象的安全、有效、快捷、方便的方法,可作为显微外科处理此类栓塞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股动脉注射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尿激酶股动脉注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尿激酶股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非手术常规疗法治疗53例,手术取栓(发病2d以内)12例,应用平均住院天数和临床治愈率指标回溯性比较疗效。结果:股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疗法组和手术取栓组,P<0.05,前者临床治率率明显高于规疗法组(P<0.05),但与手术取栓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尿激酶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较单用非手术常规疗法及手术取栓疗程短,较非手术常规疗法临床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与单纯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取栓组与溶栓组;手术取栓组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46例,选择于术或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90例,仪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肿胀程度及伴随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治疗后1个月,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1.8%(61/85),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由(4.6±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治愈率38.9%(35/90);双下肢周径差由(4.0±1.9)cm下降为(1.8±1.3)cm.平均随访(28±11)个月,随访率64.6%,治疗后12个月,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下降为(0.4±0.3)cm,溶栓组下降为(0.9±0.7)cm,手术组治愈率86.0%(49/57),溶栓组治愈率53.6%(30/56);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 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加溶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致靶血管早期再闭塞的可能性、时间及其相应处理措施。方法21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或爱通立(rt-PA)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发生靶血管早期再闭塞3例(1.38%)。结果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各1例;重度伤残1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过程中可并发靶血管的早期再闭塞,可能与溶栓后破碎栓子、斑块随血流移位栓塞远端的血管及局部的血栓再形成有关,靶血管早期再闭塞有较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正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内瘘的畅通是血液透析患者能够顺利透析的必备条件。内瘘血栓形成是内瘘堵塞、失功的主要原因,使血液透析无法顺利进行~[1]。及时有效地恢复动静脉内瘘通畅,对血液透析患者意义重大。2010年国家卫生部制定血流净化操作流程(SOP):内瘘血栓24 h内,首先可采用局部血管内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我院既往采用传统局部注入尿激酶溶栓的方法治疗内瘘血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行单纯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共32例,其中男1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15)岁;B组行CDT联合机械碎栓(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共50例,其中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17)岁。比较2组治疗前后静脉通畅率、静脉通畅度评分、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比较2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以出血并发症、肺栓塞的发生率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2组共82例患者完成溶栓及碎栓疗程,B组较A组溶栓时间更短,A组平均9(7,12)d;B组平均5(4,7)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较A组尿激酶用量更少,A组平均7.250(6.355,8.255)×106 U,B组平均4.925(3.715,5.810)×106 U,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的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优于A组,A组65.0%(40.5%,86.5%),B组为100%(9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 6)。2组患者随访时间3~18个月,A组随访率50.0%,B组随访率58.0%,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急性下肢DVT较单纯CDT治疗,溶栓效果好、尿激酶用量少、不增加肺栓塞及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