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且肺动脉收缩压在80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mmHg或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31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1例病人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0~183(112±28)mmHg,肺动脉平均压63~130(82±22)mmHg。其中30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7%),1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因无合适封堵器而行手术治疗。封堵后10min,26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2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0%以上,另2例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改变。1例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在术后3d复查心脏超声时发现封堵器脱人肺动脉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在5例双向分流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于封堵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但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术后2年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若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向右分流,可用经导管封堵术进行根治;但若为双向分流时,经导管封堵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治疗可行性及近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34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介入治疗,依据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评估封堵治疗效果,采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34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压患者进行动脉导管封堵,33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为97.1%。介入治疗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低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后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平均压高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封堵后重复造影无残余分流29例,微量残余分流4例,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介入治疗后LAD、LVEDD、PA均低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后LVEF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安全、有效改善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且近中远期疗效较好,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1999年10月~2004年2月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PDA并发SPH(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50mmHg)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6~44岁,平均24岁,体重17~68.5kg,平均32kg。出现轻度发绀2例。听诊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双期连续性杂音8例,闻及双期不连续性杂音3例,仅闻及收缩期杂音4例。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6例,双心室肥厚5例。X线胸片均示肺纹理增多、增粗,肺动脉段明显凸出,心胸比例0.55~0.64,平均0.59。彩色多普勒检查9例左向右分流,6例双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12例(女9例,男3例)PDA合并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例采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结果全组12例PDA封堵器均放置成功.11例PDA封堵后30分至1小时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明显降低.1例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无变化.术后36小时彩色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封堵术后30分降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9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全组术后24~48小时彩色多普勒检查,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均完全消失.无重要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症状改善,11例心脏缩小,无1例发生再通.结论采用Amplatzer法封堵治疗PDA合并SPH,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治疗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蘑菇伞PDA封堵器对18例巨大型PDA合并重度PH的患者进行试封堵,封堵成功后进行定期临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肺动脉压力变化。患者于术后1d,1、3、6、12个月以及每年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18例患者中,12例巨大型PDA均封堵成功,6例未能成功封堵。成功封堵的12例患者的PDA最小直径为(14.4±2.7)mm,所选择的蘑菇伞PDA封堵器肺动脉端直径为(15.7±3.9)mm;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由(90.2±17.7)mmHg(1mm Hg=0.133kPa)降至(45.4±13.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封堵前后主动脉压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3±14.3)/(72.6±8.7)mmHg vs.(124.0±14.5)/(74±8.0)mmHg,P〉0.05];封堵后的外周血氧饱和度较封堵前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0%±1.00%vs.96.80%±1.38%,P〉0.05)。术后第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6例左心室、左心房和主肺动脉直径明显缩小,3例左心室、左心房直径明显缩小,其余3例左心室、左心房和主肺动脉直径无明显改变,其中有3例可见残余少量分流:X线胸片提示肺充血情况均有所减轻。术后随访1—3年,全部患者无胸闷、气促发作,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或仅有少量残余分流。6例未能成功封堵的患者,其中3例为双向分流,临床可见分界性发绀,试封堵时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或升高;3例试封堵后有大量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巨大型PDA合并重度PH患者是可行的,短、中期疗效理想,远期疗效尚需观察;术中试封堵时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症状、血氧饱和度以及肺动脉、主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加择期外科手术的分期复合治疗应用于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自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对22例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先经导管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随后择期行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分期复合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心律改变、残余分流、封堵器形态、有无瓣膜反流及主动脉狭窄等情况,测量肺动脉压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由(76.2±25.8)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55.4±20.6)mm Hg(P=0.005),肺动脉平均压由(53.5±23.5)mm Hg降至(36.2±17.8)mm Hg(P=0.049),全肺动脉阻力由(8.2±4.9)wood单位降至(6.9±4.3)wood单位(P=0.037),肺循环血流量与体循环血流量的比值(Qp/Qs)由2.8±2.3升至3.4±1.7(P=0.045).外科手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由(64.5±22.3)mm Hg降至(43.1±18.9)mm Hg(P=0.001),肺动脉平均压由(40.2±18.7)mm Hg降至(29.5±15.8)mm Hg(P=0.040).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右心衰竭和死亡.结论 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经导管介入封堵加择期外科手术的分期复合治疗安全、有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taged hybrid approach in treating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patients combined with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and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 (PAH). Methods From July 2004 to July 2009, 22 VSD patients with PDA and PAH were enrolled and received staged hybrid approach treatment( transcatheter PDA occlusion and elective open surgery for VSD several lays after PDA occlusion).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o examine rhythm change,residual shunt, shape of occlude, possible valve regurgitation, and aortic stenosis by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After transcatheter PDA occlusion, 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 decreased from (76. 2 ± 25. 8 ) mm Hg ( 1 mm Hg = 0. 133 kPa) to ( 55.4 ± 20. 6 ) mm Hg ( P = 0. 005 ),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decreased from ( 53.5 ± 23.5 ) mm Hg to ( 36. 2 ± 17. 8 ) mm Hg ( P=0. 049), total pulmonary resistance decreased from (8. 2 ±4.9)wood units to (6.9 ±4. 3)wood units (P =0. 037), and pulmonary-to-systemic flow ratio (Qp/Qs) increased from 2. 8 ± 2. 3 to 3.4 ± 1.7 ( P = 0. 045 )post 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al PDA occlusion. After VSD repair, 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 decreased from (64. 5 ± 22. 3 ) mm Hg to (43. 1 ± 18. 9) mm Hg ( P = 0. 001 ) and 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decreased from (40. 2 ± 18. 7 ) mm Hg to (29. 5 ± 15. 8) mm Hg ( P = 0. 040). There was no death or right heart failure during the follow-up. Conclusion Staged hybrid approach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strategy for treating VSD patients with PDA and PAH.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 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 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残余分流的PDA最窄处直径为1~10 mm,平均4.1±2.0 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 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 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青海地区介入封堵治疗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体会。方法:用国产封堵伞封堵巨大型PDA 105例,动脉导管平均直径(16.4±3.2)mm,肺动脉平均压为(63.5±3.9)mmHg(1mmHg=0.133kPa),术后随访2个月~8年。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国产封堵伞,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造影示PDA均完全封堵,7例少量残余漏;术后1周、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98例PDA分流消失,7例有微少量残余漏,肺动脉平均压为(32.0±2.5)mmHg;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介入治疗巨大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6岁,2006年4月12日因发现心脏杂音36年,劳累性心悸、气促4个月入院。患者出生后即发现心脏有杂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因经济困难,未予治疗。患者近4个月来走路稍快即出现心悸、气促,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曾有下肢水肿,但无发绀,用利尿剂治疗有效。入院时体检:心界向左扩大,HR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分裂。胸片:心胸比例0.64,肺动脉段呈半球状显著凸出,主动脉弓增宽,肺呈充血征,侧位片可见心后三角变窄。心脏B超示PDA(窗型),直径9.5mm;肺动脉压110mmHg(1mmHg=0.…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伴发肺动脉高压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动脉压力的测定 ,以往均是用有创的心导管来进行。自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应用于临床以后 ,肺动脉压可由连续多普勒技术 (CW)无创测定。本文进行了回顾性对 12 4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者 ,用 CW检测肺动脉压力 ,比较分流压差、三尖瓣反流压差及肺动脉瓣反流压差估测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自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 ,经超声心动图诊断PDA患者 12 4例 (己剔除合并肺动脉口狭窄、三尖瓣病变及一周岁以下的患者 )。其中男 41例 ,女 83例 ,年龄 1岁 2个月至 5 4岁 ,平均 8.5岁。…  相似文献   

11.
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 对比研究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和费用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7月 ,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PDA患者 6 9例 ,同期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PDA患者 111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费用等情况。结果 Amplatzer组技术成功率 98 2 % ,无并发症。未成功的 2例PDA患者均择期行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全部成功 ,无死亡。并发症为肺不张 7例 ,气胸 4例 ,冠状动脉空气栓塞 1例 ,心脏骤停 1例 ,喉返神经损伤 2例 ,术后再通 1例。 12例患者术中输血 2 0 0~ 80 0ml,平均输血 (483 3± 2 16 7)ml。Amplatzer组平均总费用显著高于外科组 ,其中手术费用相似 ,器材费用前者 (封堵器 )显著高于后者(P <0 0 1)。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降低Amplatzer封堵器的费用 ,有助于其更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8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测量PDA大小 ,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Amplatzer堵闭器置入PDA内 ,使之在PDA最窄处固定 ,即刻或 10min后再次造影。术后 2 4h行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术后 6 1例 (89 7% )即刻无分流 ;7例 (10 3% )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 4例术后2 4hUCG示分流消失 ;肺动脉高压者术后均有所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 ,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开胸手术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静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并对其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进行评价。方法  31例患者 ,年龄 0 8~ 38 0 (8 1± 6 0 )岁 ,体重 7 0~ 6 9 5 (2 7 7± 2 0 2 )kg。经静脉使用 6F传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听诊无杂音后 10min行胸主动脉造影。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 ,术后 2 4h、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 0 %。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 ,10min后胸主动脉造影示 2 9例完全堵闭(93 5 % ) ,仅 2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 ,且 48h后超声心动图示该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最窄径 1 5~8 2 (4 4± 1 7)mm ,透视时间 3 0~ 14 5 (6 7± 2 3)min。除 1例患者术后短暂胸部不适外均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3~ 17(9 3± 3 7)个月未发生装置移位、再通或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mplatzer方法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 ,创伤小 ,适应证广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可用于新生儿 ,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老年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探讨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在我科介入治疗的139例40岁以上PDA患者,男22例,女117例,年龄40~74(49.8±6.8)岁,术前心功能分级为Ⅰ级64例,Ⅱ级53例,Ⅲ级16例,Ⅳ级6例,分析中老年PDA患者临床特征及观察封堵PDA前后肺动脉压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139例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107例,发生率为77.0%,3例严重肺动脉高压者不适宜手术治疗,其余136例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封堵PDA后主动脉造影显示残余分流微量14例,少量2例,中等量分流1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心功能显著改善,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47.3±23.9)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28.1±12.3)mm Hg,肺动脉平均压由(31.7±17.4)mm Hg降至(17.9±8.8)mm Hg(均P<0.01).结论 中老年PDA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心功能差,经导管封堵中老年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1年8月16例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2.4岁(2~9岁),平均体重17.7±5.4kg(9~28kg),应用不同介入方法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封堵残余分流,首次介入治疗与再次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5±1.1年(1天~3.5年)。结果残余分流直径平均为2.7±0.9mm(1.2~5.0mm)。15例成功完成残余分流封堵术,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4%(15/16)。单纯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9例(其中双弹簧圈2例),Rashkind双面伞2例,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Amplatzer蘑菇伞2例,同时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和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3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完全闭合率为80%(12/15)。平均手术时间为75.0±22.8min(45~120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10.4±3.9min(5~20min)。股动脉并发症1例,其余无并发症出现。封堵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残余分流均完全闭合(100%),在平均2年随访中未出现残余分流再通、封堵器移位和左右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封堵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封堵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方法全组15例,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21±8(16~46)岁。PDA最窄处直径为16±3mm(13~22mm),均采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对PDA进行封堵。封堵前后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并测定肺动脉压力。封堵成功者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15例巨大PDA选用的封堵器直径为23±4mm(18~32mm),封堵后3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均显示主-肺动脉水平仅有经封堵器孔眼的微量到少量残余分流。封堵后13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峰值较封堵前有不同程度下降(70±29mmHgvs113±21mmHg,P<0.05,1mmHg=0.133kPa),2例因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升高而放弃封堵。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封堵成功者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其中11例于术后1周、1例于术后1个月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于术后6个月时残存少量分流。结论采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巨大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规律及可能的发生原因,为临床PDA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延安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PDA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10例病例,分析血小板减少发生时间、下降规律、残余分流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等.结果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为1.55% (10/647),10例均为巨大PDA患者,10例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血小板减少发生于封堵术后3d内,血小板最低发生于术后4~6d,有6例输注血小板,所有病例无严重内脏出血发生.结论 PDA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属于少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残余分流所致机械性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9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1998年3月至2007年8月在我科介入治疗PDA 941例,其中男259例,女682例;年龄3个月~74岁(平均13.7岁);体重3.5~101 kg(平均31.2 kg)。结果主动脉造影按Krichenko分类,A型641例(68.1%),B型11例(1.1%),C型202例(21.5%),D型8例(0.9%),E型79例(8.4%)。PDA最窄内径1.2~15(4.6±2.9)mm,主动脉端内径2.0~32.7(11.1±5.7)mm,长度2~42.6(6.7±3.3)mm;平均肺动脉压9.7~106(34.7±19.4)mm Hg。采用进口AGA蘑菇伞146例,AGA房间隔缺损封堵伞2例,国产PDA蘑菇伞720例,国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伞18例,国产肌部室间隔封堵伞6例,国产偏心PDA封堵伞18例和德国pfm弹簧圈31例。7例未能完全封堵,治愈率达99.3%。结论绝大多数患者可用介入方法达到治愈,正确掌握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范围,准确娴熟的操作技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慎重处理婴幼儿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正确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性质是介入治疗指征的关键。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远期疗效尚需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