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血栓的形成原因及其临床鉴别。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9月治疗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患者86例,根据典型造影将患者分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组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缺血程度、临床并发症以及既往病史的临床相关信息进行对比。结果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形成多发生于髂股动脉(χ~2=4.31,P=0.15),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无明显好发部位;动脉栓塞患者感觉异常(χ~2=7.489,P0.05)和运动障碍(χ~2=4.782,P0.05)、对侧动脉搏动正常(χ~2=9.487,P0.05)的临床表现较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明显,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则更常伴有间歇性跛行病史(χ~2=9.029,P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χ~2=3.129,P0.05),而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为严重,更趋向于Ⅱb级(χ~2=3.443,P0.05);具有糖尿病(χ~2=10.698,P0.05)、高血压(χ~2=9.658,P0.05)及吸烟病史(χ~2=3.766,P0.05)的患者,急性血栓形成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房颤患者(χ~2=3.148,P0.05)更好发急性动脉栓塞,既往有栓塞病史(χ~2=2.848,P0.05)仅见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结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原因具有很大的差异,梗塞部位、缺血程度、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既往史的情况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急骤,且多数伴发心脏和(或)大动脉疾病,是危害肢体甚至生命的血管外科急症。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收治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0例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取栓后再栓塞发生率较高。2003年3月-2005年9月,我们共治疗反复下肢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患者18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取栓术37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发病急骤、后果严重的血管外科急症,目前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抗凝治疗。自1995年以来,我院采用此方法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7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应用动脉切开取栓联合股动脉置管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血管外科经动脉切开取栓联合股动脉置管治疗的老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4例(34条肢体),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情况及患肢的保肢率、再栓塞率等。结果 34例患者均取栓成功,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死亡2例,截肢1例。术后保肢率97.1%,死亡率5.9%。3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6~30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期内死亡5例,无截肢病例。随访患者中21例术后长期(>1年)规律抗栓治疗,其中死亡1例,再次发生动脉栓塞1例;术后未长期规律抗栓治疗患者10例,其中死亡4例,再次发生动脉栓塞3例。结论对于老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动脉切开取栓联合股动脉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长期(>1年)规律的抗栓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再次动脉栓塞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祈福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球囊导管微创取栓术治疗的7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60例,治愈率为89.6%,患肢血供恢复。好转7例(10.4%),肢体缺血症状明显好转。全部患者无截肢。死亡1例(2.6%)。结论球囊导管取栓术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取栓,有利于提高其保肢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急性动脉栓塞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方法、手术时机、手术及非手术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69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发病6h以内手术10例次,6-12h手术26例次,13-48h手术34例次,2d以上手术37例次。单纯非手术治疗2例;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行腹部探查术;9例上肢动脉栓塞和59例下肢动脉栓塞中57例先应用Fogarty导管行取栓术,其中9例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处栓子行内剥脱8例及动脉旁路术1例。术中同时应用尿激酶10-30万U加生理盐水40ml中栓基远端动脉内注入,以溶解小动脉内血栓。结果 单纯非手术治疗2例均死亡;发病6h以内手术者救肢率为100%,6-12h手术者为83.7%。结论 急性动脉栓塞的早期栓子摘除术的最佳手术时机为发病后12h以内;提高救肢率和治愈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尽早手术取栓及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价值,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该病诊断率的提升。方法选取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3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加以临床诊断。分析73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发病部位、诊断符合率,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73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正确诊断率为84.93%(62/73),超声显示特点:(1)下肢动脉管腔内实性低回声充填;(2)动脉内血流信号中断;(3)栓塞处无血流信号显示;73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中有28例发病在股总动脉(20例左下肢、8例右下肢)、30例发病在股浅动脉(26例左下肢、4例右下肢)、10例腘动脉(8例左下肢、2例右下肢)、5例腘以下动脉(4例左下肢、1例右下肢),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为91.78%、98.28%、66.67%、91.94%、90.9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实时、动态、简单、经济、无创、重复性高、诊断率高、方便术后随访等特点,对诊断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价值较高,可以作为临床首选检查及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行。  相似文献   

9.
急性动脉栓塞起病急骤,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必将危及肢体生存甚至生命,而导致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的栓子75%来源于心脏.本院自2007年-2010年共收治了风湿性心脏病继发下肢急性动脉栓塞28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可导致血管管腔突然闭塞,引起肢体的循环障碍,起病急,病变进展迅速,如处理不及时,可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术前动脉栓塞的正确诊断率为70%,而动脉血栓形成的正确诊断率为47%,另有10%~15%的病人术前无法明确诊断;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对选择处理策略是最重要的因素,也影响到治疗结果.本文拟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治疗的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81例,为科学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的效果.方法 将36例急性单侧髂股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18例.两组均行常规DSA监视下动脉取栓术;观察组术中于缝合股动脉切口后、恢复下肢血流前行缺血后适应(阻断股动脉1 min、开放再灌注1 min,共3次).比较两组住院天数及手术后血肌酐、肌酸激酶水平及小腿骨筋膜室压力.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住院天数分别为(5.4±1.0)、(6.6±1.2)d,(P<0.01);观察组术后24、48 h血肌酐、肌酸激酶、小腿骨筋膜室压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中行缺血后适应可减轻肢体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刘云霞  王莹  武珂 《山东医药》2006,46(8):67-67
患者男。72岁,因左下肢麻木2h于2005年7月2日9时收入院。有房颤病史3a,胃溃疡史30a,胃出血3次,初诊为脑梗死。入院后常规给予抗凝、脑保护剂。当日20时突感左下肢麻木。查体:左下肢远端皮肤发白.皮温降低.痛觉减退,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考虑为心房栓子脱落导致下肢动脉栓塞。给予生理盐水200ml加奥扎格雷钠80mg静滴。2次/d。7月4日行彩超示左髂总动脉血栓形成并重度狭窄。7月5日行右股动脉置管造影。见左髂总动脉内有一约5cm充盈缺损,狭窄约90%,  相似文献   

13.
黄旭梅  章耀  林苗  林斌 《山东医药》2007,47(11):3-3
2003-2006年,我们采用动脉导管分段溶栓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1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一旦发生,迅速引起肢体的严重缺血,导致肢体坏疽甚至危及生命.1963年,Fogarty首先采用球囊导管,经股动脉作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的栓子取出术,显著提高了本病的治疗效果,成为抢救急性动脉阻塞最有效的方法,但该手术方式在挽救大批患者肢体的同时,术后再栓塞率、截肢率依然很高.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逐渐在血管外科领域被广泛应用,DSA下双腔动脉导管取栓正逐步得到开展.我院血管外科自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对116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病人采用DSA下取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总结风湿性心脏病并发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5年收治的1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并发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在DSA下进行下肢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根据栓塞特点选择血栓抽吸、导管取栓、置管溶栓、球囊扩张等不同的治疗方法,下肢缺血改善后及时行心脏手术,术后服用华法林及控制心室率的药物。结果 本组13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下肢缺血均改善, 1例避免了膝上截肢,2例避免了截足趾。11例患者行心脏手术,二尖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 主动脉瓣置换3例,同期三尖瓣成形4例,左心房折叠3例,冠状动脉搭桥2例,均行左心耳闭合。本组中有38.5%(5/13)的患者合并脑梗塞,治疗中发生出血性脑梗塞2例,其中1例死亡。随访半年以上无栓塞事件发生。结论 接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过少可能是本组患者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对并发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应常规行头颅CT检查,警惕无症状脑梗塞的存在,预防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推荐在DSA下进行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左心耳血栓的术前诊断与术中情况多不相符。术中合理处理左心房、术后规范抗凝治疗及有效控制心室率可预防再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16.
李秀江  刘力  高润发 《山东医药》2006,46(13):72-72
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血栓又分为心源性栓塞及动脉-动脉栓塞。近4年来,我院收治动脉-动脉栓塞性脑梗死患者5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栓塞三例报告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王凤铭,史雅清,杨华1990年至1992年期间,我们用尿激酶局部注射,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例1女性,50岁。因右叶肺炎,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塞于199...  相似文献   

18.
氯胺酮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肢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胺酮(KET)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手术取栓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期间炎性细胞因子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探讨KET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肢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小剂量KET(观察组)及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3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手术取栓治疗患者。分别于麻醉后静注KET前(T1),手术取栓后5(T2)、20(T3)、30 h(T4)采血。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TNF-α、IL-8浓度;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浓度。结果两组TNF-α在T2、T3、T4各时点较基础值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于T3、T4时点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IL-8在T3、T4时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于T3、T4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DA在T2、T3、T4各时点较基础值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MDA在T3、T4时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于T2-T4各时点MDA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T2、T3,对照组T2、T3、T4时SOD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KET能有效治疗下肢动脉栓塞引起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冯军  沈晓文  吴曙军  赵伟 《山东医药》2008,48(48):79-80
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二维、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结果栓塞部位二维超声主要表现为栓塞处管腔实质团块;彩色多普勒显示,完全性栓塞时阻塞段彩色血流信号中断或消失,不完全栓塞时可见沿血管内壁一侧走行、五彩镶嵌、不规则细条状彩色血流;脉冲多普勒显示,栓塞处动脉管腔内未探及血流频谱。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上肢动脉栓塞方便、快捷、准确、敏感,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疾病起病突然、病情危重且变化迅速,其中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往往继发于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及干预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但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肠管坏死多见,治疗缺乏统一标准,预后极差。本文分析报道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及下动脉栓塞合并急性脾梗死,后经急诊静脉溶栓、介入取栓及导管内溶栓、抗凝等综合治愈出院1例,为EAMI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