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资源如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来确定处方干预监测重点,以避免一些严重ADR的重复发生.方法:对2001-2013年间的58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所涉及的药品、发布频度、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临床表现及引发原因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以确定在处方干预中重点监测项目及采取避免一些严重ADR发生的措施.结果:2001-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58期,涉及药品115种,其中化学药97种,占84.35%,涉及15个类别药品.中成药18种,占15.65%.在通报的化学药品中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大,为30.93%.被通报药品中化学药和中成药的注射剂和口服制剂引发的ADR大致相当.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受损或过敏、全身性损害、泌尿系统及肾功能受损、肝功能异常或损害等最多.引发ADR除药品原因、患者个体差异外,还与临床不合理用药如超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规范、禁忌证用药、药物配伍、儿童用药不规范问题等有密切关系.结论:药品不良反应除药品本身性质引起和患者个体差异外,许多是由于临床不规范用药造成的,应予以重视,通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等官方信息资源可以确定处方干预监测重点,将可避免的ADR发生率降低到最低,在这一过程中药师将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官方发布信息,分析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探索未来重点监测药品类型。方法:对2001年11月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7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进行整理,提取涉及的药品名称、分类、发布次数、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以及引发原因,利用Excel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8年6月16日,官方共发布的7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共涵盖13大类102种药品,其中化学药品76种,占74.51%;中药及中成药26种,占25.49%。二次通报的药品有15种,其中2/3为抗感染药物。所有通报的ADR/ADE累及器官中,皮肤相关的最多,生殖系统和营养代谢相关的最少。结论: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通报信息已经成为我国药物警戒的重要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仍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药品不良反应(ADR)信息通报》,进一步发挥药物警戒与干预的作用,有效避免或减少ADR。方法:收集国家ADR监测中心自2001年11月~2009年5月发布的共22期《ADR信息通报》,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类统计,探讨《ADR信息通报》制度的目的与作用。结果:《ADR信息通报》的定期公布,使ADR病例报告数量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存在政府监管部门与临床用药单位信息反馈滞缓,部分药品反复通报但ADR仍重复发生与蔓延等现象。被通报药品中,中药ADR居多,占25%以上;重复通报的14个药品中,中药高达50%。结论:需进一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ADR的宣传与培训,使医务人员有效利用《ADR信息通报》,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涉及抗菌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1年11月–2020年6月共77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涉及抗菌药的ADR病例,对ADR病例数、ADR主要表现及发生原因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通报中ADR病例涉及的抗菌药物有12个品种及三类药品,ADR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损伤(过敏性休克)、皮肤及其附件受损或过敏、呼吸系统损伤等。结论:二次通报品种比如克林霉素在减少给药次数并增加每次使用剂量时更易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且多发人群为6岁以下儿童;头孢拉定静脉给药时更容易导致血尿,且以速发型为主;加替沙星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血糖异常,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我院2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舜莉  盛垚 《中国药房》2010,(38):3624-362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外在因素引发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25日经ADR监测中心审核的23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38例ADR中,>60岁老年患者达59例(占24.79%);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230例(占89.49%);涉及用药品种以抗微生物药为主,有161例(占62.65%);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67例(占63.74%);由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为15例(占6.30%)。结论:临床应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李宏 《中国药房》2012,(26):2474-2476
目的:加强监测被通报药品的临床用药,避免不合理用药。方法:对2001年11月-201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发布的42期《ADR信息通报》共通报的74种(类)药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2期被通报的74种(类)药品中,抗微生物药致ADR/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总病例数、严重病例数及死亡病例数均居各类药的首位。结论: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抗微生物药的使用管理,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等使用,减少或避免严重的ADR/ADE重复发生,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我院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荣  马立如  任小贺 《中国药房》2009,(26):2065-206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8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北京市ADR监测中心上报的ADR报告252份,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ADR、ADR发生率排序居前10位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2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4类101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9.60%);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6.1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7.67%);严重ADR20例(占7.94%);引发ADR最多的药品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有2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上报的28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者居首位,为126例,占43.9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150例,占52.26%;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3例,占25.4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为98例次,占总共302例次数的32.45%。结论:临床应该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祝子明  王敏  朱敏  李明真  张年宝 《中国药房》2012,(46):4387-439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1年上报的353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居首位,占30.59%;女性患者较男性多,分别占56.94%和43.06%;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占79.05%;由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9.2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6.74%。结论:医院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尤其要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关注ADR的易发人群,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某地区635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年收集到的635例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性别、年龄、药品种类、ADR发生部位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上报的635例ADR中,15~44年龄段的发生率最高,有245例(38.58%);抗感染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302例(44.67%);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占81.8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329例(占43.81%)。结论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已以百万计且增长迅速,巨大的数据量及相对匮乏的监测人员决定了该项监测工作必须辅以信息化手段。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已于2003年上线运行,但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快速发展,现有信息系统显现功能不足、性能不稳等问题,信息系统升级换代势在必行。本文提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系统应具备灵活定制、易于维护、友好交互等基本要求,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特殊人群和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分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2011年临床各科室呈报的ADR病例,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描述、因果关系分析评价、分级汇总及统计分析。结果:2159例ADR报告中男性1146例(53.07%),女性1013例(46.93%);在需进行TDM的药物中,引起ADR比率最高的为抗癫痫类药物(60.77%);ADR病例数随着肝功能和肾功能损害的加重而增加。结论:我院住院特殊人群和需进行TDM的药物的ADR较多,应合理使用药物,并对ADR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227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7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高(40.53%);以喹诺酮类最多(42.29%),其次为-内酰胺类(24.67%);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38.7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25.55%)。结论:医院应重视抗茵药物使用管理,加强ADR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克芦丁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84年1月-2011年12月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报道的76例曲克芦丁注射剂ADR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曲克芦丁注射剂所致76例ADR病例中男性40例(52.63%),女性36例(47.37%),≥50a年龄组患者ADR最多,占73.69%,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前30min内。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曲克芦丁注射剂所致ADR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孟鲁司特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997-2012年国内关于孟鲁司特钠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综述。结果:共有16例不良反应报道,免疫系统反应4例,神经系统反应5例,消化系统反应2例,造血系统反应1例,精神障碍4例。结论:应合理使用孟鲁司特钠,注意防范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季敏  谢培晨 《中国药房》2009,(23):1812-1814
目的:分析2008年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及安全。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临床各科呈报的ADR病例,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描述、因果关系分析评价、分级、汇总及统计。结果:90例ADR监测报告中,涉及药品50种,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ADR最为常见,共48例(占53.33%);由降压药、抗心绞痛药引起的疑似ADR其次,有11例(占12.22%);再者是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ADR,有6例(占6.67%);由静脉滴注引起的疑似ADR也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多见的,有72例(占8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8例(占42.22%)。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相对较多,应正确合理使用,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我院肿瘤患者2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燕芬  庞廷媛  程国华 《中国药房》2012,(26):2470-2471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药物使用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09-2011年间收集的我院287例住院肿瘤患者用药的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率在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中较高(占47.39%);抗肿瘤药发生率最高(占32.06%),其次为维生素及营养药(15.68%)及抗感染类药(11.85%);92例抗肿瘤药致ADR中,以铂类和植物来源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3.26%;ADR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症状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15例,占40.07%。结论:肿瘤专科医院应重视并做好ADR的监测、分析、评价工作,特别是抗肿瘤药、营养药及抗感染3类药物的ADR监测,以保证肿瘤患者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时不同年龄段患者在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某些基本特点,为进行药品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对不同年龄患者实施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某三甲医院2005~2012年所上报的12249例ADR报告。将发生ADR的患者分为9个年龄段,对各年龄段中患者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系统及ADR严重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2249例ADR报告中,男性6496例(53.03%)、女性5753例(46.97%),男女之比为1.13:1:41~50岁、51—60岁、61—70岁3个年龄段ADR构成比居于前三位;21—50岁年龄段女性ADR例数多于男性,其余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抗感染药物(31.59%)、抗肿瘤药物(28.86%)、中成药(7.15%)引起ADR位于前三位,其中〈10岁患者抗感染药物ADR达972例次(7.79%);41~70岁患者抗肿瘤药物ADR达2362例次(18.94%),中成药ADR为475例次(3.81%)。注射液(79.41%)、片剂(8.40%)、粉针刑(5.61%)引起ADR列入前三位;而注射液、片剂、粉针剂引起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胶囊剂以31—70岁患者为主;颗粒剂、混悬剂、溶液剂均以〈10岁患者为主。静脉滴注(73.04%)、口服(13.51%)、静脉注射(6.06%)引起ADR居于前三位;而静脉滴注、口服、静脉注射引起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肌内注射则以31—60岁患者为主。ADR导致消化系统(33.15%)、皮肤及其附件(19.25%)、神经系统(11.58%)损害列为前三位;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则以〈10岁患者为主。一般的ADR达7757例(63.33%);新的、严重的ADR为4492例(36.67%);而一般的、新的一般的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严重的、新的严重的ADR则以31—70岁患者为主。结论:不同年龄患者ADR的发生在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别,应加强对不同年龄人群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关注影响因素,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临床上报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糖尿病药物导致ADR病例61例,其中男30例(49.18%),女31例(50.82%);涉及药物共6类10种。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系统(35.11%)、消化系统(21.28%)及心血管系统(14.89%)反应。结论:抗糖尿病药物可引发多系统的不良反应,应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关注,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不良反应(ADR)特点和临床使用注意事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11年~2014年收集的40例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多为说明书中未刊载的过敏样反应。临床对原患疾病的判断及用法用量上存在不严谨之处。结论:临床应加强本品合理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监测,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完善本品安全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