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DCG)分析老年人昼夜窦房结功能和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ST-T改变情况.[方法]390例老年组和456例中年组的临床资料和DCG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390例除白天最慢心率外,其余各项心率均低于中年组(P<0.05);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ST-T改变,心率变异性降低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窦房结功能减退与各种心律失常增加有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特点,老年组无症状心肌缺血明显高于中年组.DCG对老年人窦房结功能评价,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及危险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结果分析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构成特点.方法 将243例患者DCG结果按性别及年龄分层进行分析.结果  243例中检出心律失常225例(92.59%),其中男性(95.07%,135/142)与女性(89.11%,90/101)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8);心律失常总的发生率老年组 (95.86%,139/145)高于中青年组(87.76%,8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各类型传导阻滞发生率老年组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CG对心律失常检出率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的特点,对有症状的老年人应尽早进行 DCG检查,明确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尤其是严重心律失常,以对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特点,以及与老年人AMI的不同之处.方法 对126例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青年人AMI 46例;老年人AMI 80例.收集病史资料,包括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心血管家族史,入院后记录血生化(血糖、血脂)、血压以及并发症(心功能、心律失常),急诊或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青年组男性发病率为93.48%,明显高于女性的6.52%,吸烟率为95.65%,冠心病家族史为19.57%,均显著高于老年组的80.0%及6.25%;老年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病率为65.0%及46.25%,明显高于青年组的45.65%及23.91%;青年组心功能Ⅰ级者占58.7%,明显高于老年组的22.5%,而Ⅲ级者青年组占6.52%,明显低于老年组的30.0%;青年组单支病变发生率为54.35%,明显比老年组的12.50%增多,三支病变少于老年组的57.50%;冠脉痉挛青年组为10.87%,高于老年组的1.25%.结论 青年AMI男性高发,有吸烟史、高脂血症史易发生,尤其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单支病变较多,并发症少,预后较老年组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 (DCG)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的识别价值及规律。 方法 按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 2 1例 ,非老年组 30例。应用DCG对冠心病 5 1例的心肌缺血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  5 1例经DCG检测共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 36 8次 ,其中无症状缺血发作占 85 87% ,ST段压低值平均为 ( 1 6 6± 0 13)mm ,78%缺血性ST段下降时心率增快 ,夜间心肌缺血阈值低 ,缺血时间和ST段压低程度劣于日间。老年组混合型心肌缺血及心肌缺血阈变异度 (IV)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结论 DCG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检测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青年男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江南  袁仁鲜 《广西医学》2009,31(2):203-205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男性冠心病患者315例,按年龄分为青年冠心病组(n=145,年龄〈45岁)和老年冠心病组(n=170,年龄〉60岁)。对两组间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以及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及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冠心病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青年组中的吸烟史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而高血压病病史和糖尿病史方面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2)青年组的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而两组间TC、HDL、LDL的水平没有明显差别。(3)青年组单支病变比例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三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双支病变在两组间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4)青年组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高度紧张性职业也是青年男性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发病较急,多以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冠脉特点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6.
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差异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忠民  刘海波 《吉林医学》2000,21(4):230-231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 5例青年组 (年龄≤ 40岁 )与 1 4 3例老年组 (年龄≥ 6 5岁 ) AMI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组 AMI吸烟者占 73.3% ,明显高于老年组 (P<0 .0 1 )。老年组 AMI发病率 38.9% ,无心绞痛者占 37.8% ,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分别为 2 9.4%、2 2 .4%及 2 7.3% ,均明显高于青年组 (P<0 .0 5 )。结论 :青年组 AMI吸烟者明显高于老年组 ,老年组 AMI发病率、无心绞痛者、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青年组  相似文献   

7.
廉洁  朱红  李丹萍  谢祝映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7):2314-23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组)的DCG和临床资料。结果:静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85例(30.5%),DCG检出心肌缺血180例(64.4%);SMI检出率为67.8%,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29.9%;两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均以6:00~12:00时为多见,以0:00~6:00时最为少见;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近几年冠心病患者(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DCG和临床资料。结果:一组确诊冠心病129例,动态心电图检出SMI占71%,而一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130例,动态心电图记录252次缺血发作,其中SMI占29%,此外还有一组117例,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的统计中,SMI发作达90.6%。3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临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均以6:00~9:00之间高峰;而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冠心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状况。方法从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选取600例作为本研究病例,患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按照患者年龄为中年组(284例)和老年组(316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包含各时段心肌缺血变化、缺血时间、心率变异、平均心率等状况,做好记录。结果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等方面来看,老年组发生率均高于中年组发生率,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测后发现,患者缺血状况多出现在凌晨,且缺血时间较长。结论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动态心电图24h检测属于平日心肌检测唯一一个是否存在缺血性变化的检测方式,经24h心电图监测,早期根据疾病状况给予干预,降低心血管发生可能性,对患者预后状况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0例老年人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SMI)223例,经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按年龄分为两组(≥65岁为老年组,<65岁为对照组)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老年组SMI有150例(占67.3%),老年组SMI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SMI在发生时间、诱发因素、心率快、慢上,老年组与对照组不同(P<0.05)。结论:老年人SMI的发生率较高,多发生于傍晚和夜间,发病前多无诱因,动态心电图在早期发现SMI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园园 《河北医学》2016,(12):1959-1961
目的::研究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阴性率显著低于常规心电图( 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期前收缩频发、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成对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P<0.05),且动态心电图在监测频发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阳性率较高。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特征。方法 713例老年患者均先作12导联心电图检查,然后采用美国PI 12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作24 h DCG监测并详细记录活动情况及临床症状。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分析、经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编辑和总结。结果7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年龄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老年人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检出率为93.41%。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3.39%。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23.98%。传导阻滞检出率为15.29%。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检出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动过速。232例有缺血性ST-T改变,发生率为32.54%,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远多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结论 动态心电图能捕捉一过性、间歇性的恶性的心电变化,老年人行DCG检查,可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窦房结病变。  相似文献   

13.
应用动态心电图(DCG)对193例心脏病患者进行24小时观察,比较了白天清醒与夜间睡眠期的窦性心律及各种心律失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夜间睡眠期多数心脏病患者(冠心病、高心病、心肌炎等)的室性心律失常减轻;室上性心律失常加重,同时传导阻滞、窦性静止和逸搏数增多.  相似文献   

14.
杨庆良  钟远  李蔚  郭慧峰  李洁  张莉 《河北医学》2007,13(8):887-890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DCG) 检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科2004年5月至2006年10月住院的行24h动态心电图(DCG) 检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共301例,其中男245例,女56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80.11±5.30)岁.根据DCG检测分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指房性早搏>100次/d,室性早搏>100次/d.心律失常组分房性心律失常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及混合性心律失常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心脏房室内径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把心律失常、非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类型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1例老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198例,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比较房、室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LVMI增加有差异(P<0.05),LVEF降低无差异.房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比较,前者以左心房增大为主,后者以左心室增大或同时并左心房增大为主(P<0.05).结论:老年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在此心脏结构改变基础上,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处理心律失常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脏扩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ST-T异常改变以及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56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检测24 h动态血压(ABP)和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压昼夜节律下降、消失占83.9%,呈非杓型ABP曲线占76.8%;DCG有ST-T改变分别占28.5%和55.3%;房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多见分别占78.5%和39.2%;ST-T改变和房性、室性心律失常与AB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白天最低值)及最高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24 h ABP和DCG同步监测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DCG)联合CT血管成像(CTA)对冠心病(CHD)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临床疑诊为CHD心肌缺血患者,患者入院后2周内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12导联同步DCG监测及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以MPI检查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DCG联合CTA检查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结果124例疑诊患者经MPI诊断CHD心肌缺血77例,经DCG诊断心肌缺血66例,经CCTA诊断心肌缺血79例,DCG与CCTA联合诊断CHD心肌缺血82例;DCG联合CCTA诊断CHD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94.80%,特异度为80.85%,准确率为89.52%,阳性预测值89.02%,阴性预测值90.48%,Kppa值=0.773。结论DCG联合CCTA诊断CHD心肌缺血检出率较高,具有较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孙辉平 《河北医学》2011,17(3):358-360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危重症患者206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65例,急性心肌缺血(SIM)38例,高血压病25例,晚期肺癌31例,呼吸衰竭25例,脑血管意外22例.入院后先行常规心电图(ECG)检查,然后进行24h DC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方法:选取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各60例,对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心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病死率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优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同样也能有利于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