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 著名学者林中鹏先生告诉记者:"‘中医现代化'这个口号是我最早在1979年中西医结合座谈会上提出来的.在此之前,曾经流行一个"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很多老中医一针见血地指出:"那就是认为中医不科学,所以才要科学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提出:中国的医学落后了,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要现代化.当时的设想是: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要在目前的形势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西医不要来干扰中医.这个口号是对当时含含糊糊的中西医结合的一种委婉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为什么要现代化、中医为什么能现代化?中医学目前的当务之急并非大跃进式的科学化,而是继承与发扬。在中医现代化这个问题上,有一点一定要明确,现代化的前提不是抛弃,而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现代化必须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进行。如果先哲们留下来的经典理论仍能够指导现在的临床实践,如果中医的理论尚未真正落后,我们为什么非要不惜破坏其精髓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而不去继承呢?!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交流的不断扩大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欢,尤其是中医保健。国内的中医市场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医学方式能否实现现代化,能否适应社会而不被淘汰,是中医行业考虑的首要问题。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内涵,将中医发扬光大,世代流传。  相似文献   

4.
骨伤科是中医的特色科室,虽然有些地方与现代化骨科有着相同之处,但骨伤科的治疗手段更体现了局部与整体兼顾的中医特色,使得患者的功能康复更能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如今骨伤科学的发展除了继承历代学家的宝贵经验、保持中医特色外,也在逐渐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文章就如何保持骨伤科中医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医现代化仍然缺乏一个明确概念和标准.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和观念的科学化,至于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则需要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而且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目前,关于中医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①怎么看中医的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不足不能说明中医没有发展,而是因为在现阶段相对西医发展迟缓。中医发展的相对迟缓不能看作是一种异常,螺旋式发展本来就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迟缓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就像西医在中国发展的状况一样,有强势但也经历过弱势。另外,单纯用中西医院收入的多少来判断中医的发展是不科学的。②怎么看中医理论的发展: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背景之下,中医理论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从“现象的描述和猜测性思辩”中走出,必须对中医理论的笼统性与模糊性进行必要的整理与优化,使理论从不太严格走向严格,为现代科学方法的运用建立基础,为理论的飞跃铺平道路。这是现代中医理论发展首先要具备的条件,而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准备过程,理论滞缓只是一种现象,是“质变”前准备的需要。③怎么看中医的现代化水平:现代社会的大众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对疗效的要求也在提高,我们要逐步改变原有的“疗效观”,认为只要解除病人的外在症状就是有疗效,至于内在病理如何并不重要的认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了。对西医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借鉴,对一些先进的科学仪器的引进与应用,不应当简单地将其一概视为“西化”。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硬件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医的实践条件,进而影响着中医的实践水平,没有较高的实践水平不可能带来理论的飞速发展。中医的现代化水平一定要有现代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张洪斌  于淑芳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68-1369
近年来。中医现代化仍然缺乏一个明确概念和标准。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和观念的科学化。至于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则需要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而且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目前,关于中医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兴 《中医药文化》2024,(2):170-177
科学化作为改造中医的方法,提出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两个问题。前者是回答中医为何接受科学的改造,后者则是讨论科学对中医改造的可行性。民国时期,在“科学化”的推动下,中医走向改造之路。通过探究发现,长期流行的“废医论”、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以及民国官方对中医的规制,使科学对中医的改造成为可能。有关科学改造中医的可行性问题,民国学界呈现出三种观点:不须科学化、可以科学化以及不可科学化。虽然这三个观点各有道理,但都存在缺陷,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其根源是科学观的差异与片面性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古今一脉相承。中医学"一个老头三根指头"的诊断模式易受医生主观感受影响,存在猜测与推断的可能,可重复性较差,传统中医诊断模式已经较为滞后,远远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现代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诊疗的需求,同样也制约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加速推进四诊合参客观化研究尤为迫切,文章对四诊合参现代化发展历程和四诊合参现代化发展的共性问题加以探讨分析,以期为四诊合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点思路,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四诊合参智能化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0.
"五脏相关"说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一大突破创新,在临床诊疗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大有取代五行学说之势.中医五行学说有其局限性,但仍是一门有一定科学性与先进性的唯物辩证法,是沟通中医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是中医现代化科研思路的宝库.五脏相关学说在临床诊疗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研究,但仍有其局限性,未能很好地填补五行学说原有缺陷.笔者认为,五脏相关学说值得研究推广,但若以"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则有失妥当.中医五行学说应予以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他说取代之.因此,对中医五行学说应进行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4.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7.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