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目的是使梗死心肌相关联的阻塞的冠状动脉再灌注 ,以挽救缺血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 ,提高心脏功能。 1999年~ 2 0 0 2年运用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 AMI9例 ,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例 AMI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 37岁~ 76岁。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下壁 4例 ,下壁合并右室 2例 ,前壁 2例 ,前壁、高侧壁 1例。其中高脂血症 3例 ,既往脑梗死 3例 ,原发性高血压 2例 ,并发心律失常 , °AVB1例 ,吸烟史 10 0% ,家族史有死于心肌梗死的 2例。均有溶栓适应证。1.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静脉溶栓治疗 6h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使心肌血管再灌注率高至 80 %左右[1 ] 。我院共收治了 3 8例早期AMI用尿激酶治疗的患者。溶栓期间护士积极配合、密切观察 ,3 6例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 ,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3 8例AMI患者均于发病 6h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 ,男 2 8例 ,女 10例 ,年龄 40~ 70岁。心电图显示梗死部位 :前壁 2 0例 ,广泛前壁 4例 ,下壁 5例 ,后壁 9例。溶栓治疗前检查血常规 ,血小板 ,凝血系列均在正常范围。1 2 治疗方法 尿激酶 150万U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加入0 9%氯化钠注射液 10 0ml在…  相似文献   

3.
韩凤波 《河北医药》2007,29(12):1342-1342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减少坏死心肌数量,缩小梗死范围,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通过对溶栓后ST段进一步抬高或下降后再抬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可能的原因及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确诊的AMI资料齐全的患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38~70岁,平均54.6岁。均符合下列条件:年龄小于70岁,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内入院,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为尿激酶每人次150万U0.5h内输入。溶栓入选标准、药物使用方法及临床再通评价根据1996年制定的国内AMI溶栓治疗参考方案[1]。入院2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评价冠脉病变情况。临床再通以溶栓2h内胸痛是否缓解,抬高的ST段回落是否≥50%,血CK-MB高峰是否提前至14h,及是否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为判定标准,冠脉造影再通标准为TIMI血流2~3级。梗死部位以前壁(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为主62例,下壁(下壁、正后壁、下壁正后壁、下壁并右室、下壁正后壁并右室)为主31例,高侧壁1例,广泛前壁并下壁2例。1.2方法溶栓前常规记录十八导联心电图,位...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根本治疗是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方法包括药物静脉溶栓和急诊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由于静脉溶栓的血管开通率较低 ,影响了部分患者的预后 ,我院自 2 0 0 1年起 ,对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及时进行了补救性冠状动脉内治疗术 (rescuePCI) ,共 2 1例 ,取得明显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全部 2 1例病人均来自我院心内科 ,其中男 15例 ,女 6例 ,年龄 4 1~ 72岁 ,平均 5 6岁。AMI诊断符合WHO标准 ,其中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及高外侧壁梗塞 12例 ,下壁、正后壁及右室梗塞 9例。心功能KillipⅠ级 13例 ,Ⅱ级 8…  相似文献   

5.
目前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法效果已得到肯定,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最可靠的方法是冠脉造影,但在基层医院难以推广。本文通过对溶栓前后心肌酶的动态监测,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提供一个易行又可靠的客观标准。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人选择:AMI患者共7例,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50.8岁。梗塞部位:下壁4例前壁2例,前间壁1例。均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 1.2 给药方法:尿激酶(UK)静脉给药。 1.3 再灌注判断标准:采用《AMI溶栓疗法参考方案》推荐的无创伤标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6月 ,作者收治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0例 ,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 -PA)静脉溶栓治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例患者均符合AMI溶栓治疗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1]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39~ 6 5岁 (平均 5 0 7岁 )。梗死部位 :下壁 6例 ,下壁并后壁 2例 ,前间壁 3例 ,前壁并高侧壁 4例 ,广泛前壁 5例 ,其中广泛前壁心梗并严重心衰 (KillipⅢ级 2例 ,Ⅳ级 1例 )。1 2 研究方法1 2 1 入选和排除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迅速恢复前向血流 ,减少泵衰竭的发生 ,改善临床情况 ,降低病死率[1] 。但伴随溶栓后血管再通而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析总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对判断临床溶栓疗效及指导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 1996年 3月~ 2 0 0 1年 5月住院的AMI患者 12 5例 ,其中男 94例 ,女 31例 ,年龄 37~ 79岁 ,平均 6 7岁。AMI诊断符合[2 ] :①缺血性胸痛持续≥ 30min ,含服或静滴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②心电图 (ECG)相邻 2个以上胸前导联或Ⅱ、Ⅲ、av…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静脉溶栓指征且无禁忌证的AMI患者62例,均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用磷酸肌酸钠5.0 g,观察溶栓再通指标,监测2 h内RA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RA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磷酸肌酸钠可降低AMI患者的RA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谢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47-14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年7月~2010年1月5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发生心律失常(RA)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7例患者中有41例临床判定为血管再灌注,再灌注率为71.93%,其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28例(49.12%)。梗死范围多发生在心脏前壁,下壁发生相对较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要及时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心电图改变,发现心律失常进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宋世英  赵树武 《天津医药》1998,26(9):566-567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以溶栓后患者胸痛的变化、心电图ST段下降、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酶峰值前移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判定指标。本文对溶栓后T波早期倒置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3例,均符合世界心脏病协会和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3例,平均年龄52.5(33~69)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前壁心肌梗死7例、下后壁心肌梗死8例、广泛前壁伴下壁心肌梗死3例。具备以下条件者给予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AMI)除常规治疗外,溶栓治疗已成为AMI治疗的主要方法,早期(6小时内)溶栓治疗能有效的缩小梗塞范围,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降低死亡率.我们在1995年3月~12月间用尿激酶、肝素钠加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治疗8例早期AMI,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46岁~60岁,平均53岁.发病时间均在6小时内,其中广泛前壁2例,前壁1例,前间壁1例,下壁2例,下壁加右室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AMI诊断标准.l.2 治疗方法:溶栓前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  相似文献   

12.
溶栓疗法是急性心肌梗塞 (AMI)治疗的主要措施 ,挽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危重病人的生命。目前对老年溶栓治疗的年龄有所放宽 ,我科近年对 80岁以上高龄 AMI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1 0例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81~ 85岁 ,平均83岁 ,均为住院病人。其中前壁心梗 4例 ,广泛前壁心梗 1例 ,下壁心梗 3例 ,心内膜下心梗 2例 ,均符合 WHO关于 AMI诊断标准。 6h以内就诊 7例 ,6~ 1 2 h就诊 3例。2 方法病人入院后常规查全导联心电图 ,抽血查血常规、心肌酶谱、血糖、电解质、凝血…  相似文献   

13.
AMI的静脉溶栓治疗目的是使冠状动脉再通,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濒死的心肌,维护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应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116例AMI患者,比较两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本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并确诊11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和UK组,均符合AMI溶栓治疗参考方案[1]溶栓条件,且无禁忌证.rtPA组62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59.3±11.1岁.梗死部位:前壁和前间壁28例,广泛前壁16例,下壁9例,下壁并正后壁6例,右室3例.UK组54例,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42~75岁平均(58.2±11.2岁).梗死部位:前壁和前间壁17例,广泛前壁16例,下壁9例,下壁并正后壁并右室8例,高侧壁2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23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9例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6%.溶栓后冠脉再通时间为47~72 min,平均时间(53.6±15.7)min.冠脉再通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及其类型:19例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19例患者中17例(占89.5%)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多在0.5~2 h内,平均时间(1.2±0.74) h.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12例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持续3~18rain后绝大多数自行缓解,2例转为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缓解,其中9例为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为下壁心肌梗死;2例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下壁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对症处理后缓解;室颤1例,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 mg后转复窦性心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陈彩萍  江渔 《江苏医药》1997,23(4):297-298
急性心肌梗塞(AMI)随着冠脉再灌注治疗,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冠脉搭桥术及药物溶栓等,病死率逐步下降。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来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对象:AMI患者共20例,回顾性分(l)治疗组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59~73(平均68.3)岁;梗塞部位:前壁(包括广泛前壁、侧壁、前间壁,下同)4例,下壁6例。其中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2)对照组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40~78(平均62.9)岁;梗塞部位:前壁4例,下壁6例。l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方法:治疗组采用南京大学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尿激酶(UK),分子…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琦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0):884-885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手段之一,已成为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现选取近几年来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5例患者的资料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4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包括广泛前壁、前间壁)10例,下壁梗死4例,下壁加前间壁梗1例。其中并发心功能衰竭2例,休克2例,Ⅱ度AVB3例。诊断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溶栓具备的条件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1996年7月修订,以下简称修订方…  相似文献   

17.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使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的有效方法之一。探索高效、安全的溶栓剂,仍是当今所关注的问题。我们采用国产重组链激酶(r -SK) ,与尿激酶(UK)治疗AMI并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为我院1999年1月至2 0 0 2年8月收治的AMI病人5 6例,分为r—SK组和UK组两个治疗组。r—SK组2 9例,男2 2例,女7例,年龄4 6~80岁,平均5 9 4岁。梗塞部位:前壁(包括前间壁、局限前壁、广泛前壁) 16例,下壁(包括下壁、下后壁、右室) 9例,复合型(前壁+下壁) 4例;UK组2 7例,男2 1例,女6例,年龄4 7~78…  相似文献   

18.
我院收治发病12~24小时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采取溶栓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12例均符合1997年WHO关于AMI诊断标准,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1~70岁,平均56岁.心肌梗塞部位计:广泛前壁3例(并发心源性休克1例),下壁加正后壁2例,前间壁4例,前间壁加下壁1例及前壁加高侧壁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骨后或心前区持续疼痛,ST段抬高导联逐渐增加者2例,均无溶栓禁忌症.1.2 方法:采用国产尿激酶100~1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50  相似文献   

19.
溶栓疗法是 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 (AMI)治疗的重要进展。我们发现尿激酶溶栓结合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将 2 0 3例患者分为尿激酶溶栓结合中药治疗组 (治疗组 )和溶栓西药对照组 (对照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组 10 2例 ,其中男性 70例 ,女性 32例 ;年龄 37~ 70岁 ,平均 (5 3 0± 16 2 )岁 ;梗塞部位 :广泛前壁 4 2例 ,下壁 2 8例 ,前间壁 2 0例 ,下壁伴右心室 2例 ,正后壁 10例。对照组 10 1例 ,其中男性 72例 ,下壁伴右心室 2例 ,正后壁 10例。对照组 10 1例 ,其中…  相似文献   

20.
张家书  魏大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792-279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PR发生于症状开始后1.5~6 h,平均为4.5 h.CPR所需时间2~20 min,平均为5.4 min.8例患者再通6例,再通率为75%,脑复苏不全2例.应激性溃疡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AMI CRP后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