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官科疾病从脾论治应用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首都医药》2004,11(16):43-44
内经云:“脾为孤脏,位居中央,以灌四旁。”说明凡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筋骨,无不赖脾之运化之精微物质以营养。若脾旺则五脏精气充盈,脾虚五脏精气随之亦虚。头为诸阳之汇,耳鼻咽喉皆为清阳之窍,下与五脏六腑相连,并由脉络维系贯通。诸阳之窍得脾气之养,依气血之濡,靠升清降浊而发挥其  相似文献   

2.
对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内因为肺、脾、肾不足,痰饮留伏肺窍,外因是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肥甘等。发作期病机为内有留伏之痰,外有非时之感,络有瘀滞之血,三者相合,闭阻气道,肺气上逆。缓解期为肺脾肾三脏阴阳皆虚,痰饮不化,为其夙根。其病理因素可概括为风、寒、热、痰、瘀、虚。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引起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风、寒、暑、湿、燥、火、外邪所致。其中以风寒、风热、燥邪为多见;内伤咳嗽多因肺腑自病或他脏病及于肺所致。在他脏所及之中。咳嗽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故临床以肝火犯肺、脾虚生痰上渍于肺、肾阴亏虚肺失濡养、肾阳不振、饮邪犯肺所致咳嗽较为多见。正如《内经》所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4.
1对水肿的证治认识 凡水肿病皆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成。人体水液的运行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从而使三焦能够发挥其决渎作用,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反之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可致水肿。张景岳说:“凡水肿症及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士,故其制在脾。令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无所主而妄行。  相似文献   

5.
山药,既是益气补虚的中药,也是滋补保健的食物,属于药食两用之品。其药·陛平和,不寒不热,既能补气,又可滋阴,而且能补益脾、肺、肾三脏,特别适合于体质虚弱或脾、肺、肾三脏虚损不足的中老年人食用。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炎综合征(即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侵肾)病程长,演变缓慢,最终大部分患者走向肾功能衰竭,天折者甚多。笔者自1981~1992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配合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治疗慢肾46例,收效较为满意,总结如下。1.辨证分型与论治:慢肾属祖国医学“水肿、“虚报”范畴。水肿与肺、脾、肾三脏最为关联。就临床观察,慢肾患者以脾肾两虚,肺卫御外功能低弱为众,其本质是本虚标实,辨证应当立足于肺牌肾三脏,审证求因,究其病机,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笔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型论治1.1肺卫虚弱,风水外袭…  相似文献   

7.
高萍  孙淑芳 《贵州医药》1999,23(3):230-231
眩晕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由于老年人体质特点的不同,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亦当有别,现就笔者体会,探讨如下:1老年眩晕的病因病机老年眩晕,是脏腑功能衰退,脾肾两虚,气血亏损,痰瘀交阻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因为人至老年,阳气渐弱,阴津渐亏。五脏精气而不足,六腑传化物而无力,加之外邪、七情、饮食等因素则脏腑功能失调,以致诸脏皆虚,尤以脾肾两虚作为根本。何以说老年眩晕主要责之为脾肾两胜呢?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内藏元阴元阳。人体的衰老无不与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小儿感冒病变部位主要在肺,与脾胃关系非常密切.肺主一身之气,而肺之气又依赖于脾运化精微以充养.脾为肺之母脏,子能令母虚,母病亦及子,即肺虚能导致脾虚,脾虚亦可致肺虚.所以在治疗小儿体虚感冒时要重视调理脾胃,处处顾护脾胃之气,使肺气充实而感冒愈.  相似文献   

9.
肝肾亏虚为高脂血症之本 高脂血症属中医之“痰浊”、“血瘀”的范畴已为众多学者所认同,而对于“痰浊”、“血瘀”之本却有不同的认识,因津液代谢主要涉及肺之通调、脾之运化、肝之疏泄及肾之蒸化,故目前“痰浊”之本的分歧主要责之于脾肾不足或是肝肾亏虚。周老师认为高脂血症之本为肝肾亏虚。因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阴不足,虚火内生,灼津炼液,而成痰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肾炎表现为浮肿、少尿,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水肿病中“阳水”范畴。水肿病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肺为水之上源,肺气通调,则水得下行;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致水液不得下行而泛滥肌肤。脾主运化、脾运失司,则水液不得输布而成水湿停潴体内。肾主水,主五液而行水湿,肾不主水则水妄行。肾炎患者大多由于风、湿,热毒等外邪侵袭机体,影响了肺、脾、肾三脏功能,使体  相似文献   

11.
戚颖  杨红舟  张永煜 《中国药师》2009,12(7):876-878
1.2中医药治疗及机制 吴晨认为,儿童性早熟以肾为根本,与肝脾活动也有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小儿易肾阴不足,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则肝阴不足。刘传珍列认为,性早熟的病机既有阴虚火旺,又有脾肾两虚,更有痰湿凝滞,或见瘀滞脉络,尚有先天不足,又呈后天失调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杨季国教授认为小儿肾病综合征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风、湿、热、毒、瘀为标,本虚与标实之间常相互影响。治疗善于调理肺、脾、肾以治其本,清热解毒、活血利水以治其标,并随症加减,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肾疾患 ,属祖国医学“水肿”、“虚劳”等范畴。其治疗仍属临床棘手的难题。据吾之陋见 ,慢性肾炎可概括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衰败三种类型 ,辨证论治 ,精选方药 ,取得了执简驭繁的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以飨读者。1 病机特点《诸病源候论》云 :“水病者 ,由脾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 ,脾虚又不能制水 ,故水气盈满 ,渗溢皮肤 ,流遍四肢 ,所以通身肿也。”肾虚不能温熙脾土 ,致脾虚 ,脾气亏虚 ,土不生金 ,致肺虚 ,脾气亏虚致宣肃失调 ,水道不能 ,故水肿作矣。这说明肺脾肾三脏在水液气化方面起着主导…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且与脾、肾有密切关系。中学认为,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肺病及脾,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酿湿生痰,壅塞肺气,肺脾两虚。肺病日久亏损。肾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气促。阳虚不运则气不化水,水饮内停,致肺脾肾阳气衰微,此外痰浊内蕴化热,痰热壅肺,肺热内郁,清肃失司,肺气上逆。肺主气,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若脾失健运,酿湿成痰,上渍于肺,壅塞肺气,影响气机出入,逐为咳嗽。此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相似文献   

15.
董幼祺教授认为小儿腺样体肥大的病机与患儿反复感邪以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或因脏腑娇嫩、肺卫不固,或因肺脾不足、痰浊为患,或因阴常不足、素体蕴热,或因肺肾两虚、反复外感等,病理因素主要为痰、热、虚。董教授常以祛痰、清热、补虚为治法,将该病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以辨证治疗,急性期侧重清热化痰,慢性期则以消补兼施为主,疗效显著。附病案2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6.
杨队 《中国药店》2014,(4):78-79
"肝在窍为目……心在窍为舌……脾在窍为口……肺在窍为鼻……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影响大论》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就是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一个方面就是五脏一体观,即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中医独特的"五官百骸分属五脏"的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王伟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功能性便秘从肺、脾、肝、肾论治,根据肺失宣降,传导不利;肝郁气滞,肝失疏泄;脾虚气弱,传输无力;肾阴亏虚、失于濡润;肾阳不足、阴寒凝滞等病机,辨证应用"提壶揭盖以通便"、"鼓风扬帆以通便"、"益水之源以润肠"、"壮火之主以通便"等治法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王伟明教授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俞景茂教授提出鞘膜积液的病因、病机为脾肾不足,肝郁寒凝,治疗上从脾、肾、肝三脏入手,同时将本病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采用健脾益肾、疏肝利湿的方法,突出温阳法在本病中的关键作用,临床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19.
胡天成教授认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位在肺、脾。外因为风邪外袭肺卫鼻窍,内因为饮食失宜、脾胃受损、痰浊内生。小儿为纯阳之体,痰湿之邪易从阳化热,痰热之邪阻于气道,碍于气机宣降,加之风邪外袭,鼻窍不通,壅塞肺气,从而导致肺气塞滞,气与痰胶结于鼻、喉、咽等窍,致气道不利,气机失畅,产生鼻塞、流涕、咳嗽、咽痒、喉间有痰诸症。肺脾受邪,鼻窍不通,肺失宣肃为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发病的病机关键。临证中多属痰热之证,故治以散风通窍、清热化痰、肺脾同治。方用苍耳六安煎,并随症加减,疗效显著。用药同时重视日常调护,强调避免反复外感、接触过敏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20.
西医称结核,中医称五痨之中的肺痨。早在明《医学正传痨极》中即提出“一则杀其虫以绝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故其治疗原则为:①补虚培元:肺痨病灶在肺,应以补肺气、益肺阴为主,久病累及脾、肾两脏,适宜培真元;②抗杀痨虫:痨虫为病因的根本,治病先治本,故需抗杀痨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