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12例,术后按个性化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18个月,12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短期效果好,但是有学者认为其术中暴露比传统切口差,置换后易出现假体安置位置差等并发症。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小切口与传统切口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1975/2011有关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文献资料,收集小切口微创技术与传统方法比较进行髋关节置换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协作网标准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 个研究,Meta 分析结果显示,微创小切口组在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手术用时方面优于传统长切口组,在术中及置换后并发症方面,两种技术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小切口组置换后近期(1年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传统切口组。提示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技术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均较短。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对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争议多集中在小切口术野有限,是否会增加股骨颈骨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比较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国内外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完全随机对照试验,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1软件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1 001例患者。资料分析显示,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在医源性神经损伤、髋臼杯外展角、股骨柄内翻和外翻发生率、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再次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亚组分析表明:所有后侧入路的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组在髋臼杯外展角、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和再次手术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后外侧入路的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组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假体松动的现象较常见,了解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稳定性的因素对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是十分必要的。 目的:总结近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认识人工全髋关节的稳定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1/2010-12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人工关节,置换,稳定性”。检索文献量总计9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0篇。 结果与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主要原因是力学因素,其次是生物学因素,它们共同结果是造成骨吸收、骨溶解,最终导致假体松动、骨质破坏。其过程还与许多细胞因子的参与密切相关。针对引起人工全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关节材料、安放角度、抑制磨损颗粒移动、促进成骨及抑制骨吸收等方面来防治。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老年股骨颈骨折主要通过髋关节置换来进行关节功能重建,重建形式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单极或双极)和全髋关节置换。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双极与单极)与全髋关节置换对6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05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femoral neck fracture,unipolar hemiarthroplasty,bipolar hemiarthroplasty,total hip arthroplast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05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股骨颈骨折,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516篇。 结果与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不能达到髋关节的解剖复位及功能复位,因此只作为对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要求不高患者的处理方案。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的恢复、疼痛率及置换翻修率均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此是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老年;骨质疏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39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全髋关节置换:已被证实是治疗退行性髋关节病的有效方式,并且是治疗老年髋关节病终末阶段的金标准。由于受到假体寿命的影响,对于运动量大的年轻人来说,全髋关节置换并不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过早置换髋关节可能会导致远期的二次手术。 髋关节表面置换:随着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的不断更新,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特别是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已成为全髋关节置换的有效替代方案。由于担心全髋关节置换假体寿命的因素,对于年轻患者而言,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是一种相对更为保守的手术方式。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髋关节病终末阶段的金标准,但对于运动量大的年轻人来说,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已成为全髋关节置换的有效替代方案。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是否比全髋关节置换有优势尚无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对比全髋关节置换临床疗效和金属离子水平。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纳入数据库中所有关于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对比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年限自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11-30。提取文献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包括2 317例患者,其中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组1 27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1 038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要结局指标上,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在短期随访中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13,95%CI(0.02,1.01),P=0.05],但是在长期随访中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具有更低的翻修率[RR=0.27,95%CI(0.15,0.50),P < 0.000 1];③在次要结局指标的功能评分上,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在短期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方面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 < 0.05);但是在长期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以及任何时间段的髋关节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评分方面,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最后在金属离子水平中,无论是短期随访还是长期随访,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在钴离子水平方面与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铬离子水平则表明,短期随访中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5);但是长期随访中发现,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较全髋关节置换释放出更多的铬离子,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⑤综上所述,与全髋关节置换相比,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的翻修率和总体并发症更少,髋关节功能更好,铬离子水平更高。此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纳入大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论证。 ORCID: 0000-0002-5259-5160(范智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较快速地重建髋关节功能,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理想而可靠的方法。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1990/2011-03,Ovid检索平台),Embase (1984/2011-03),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Issue 2,2011),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6/2011-03)。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 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1.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但在需二次手术人数、术后发生脱位人数、1年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全髋关节置换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均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治疗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晚期患者的最佳选择,然而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患者特别是CroweⅣ型因其髋关节解剖结构的显著异常,增加了手术难度且手术方法颇有争议。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疗效及髋臼重建与股骨侧处理的方法。 方法:纳入12例(14髋)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0±6.8)分,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加深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置换后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7年,平均4.6年,2例2髋发生置换过程中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予钢丝固定。1例置换后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置换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4.0±7.0)分,置换后肢体延长4-6 cm,平均5 cm,短缩的肢体得到满意纠正。说明采用小臼杯、髋臼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能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植骨在全髋置换翻修术中修复髋臼缺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翻修术(Revision)国内曾称二次或重复手术、修整手术等,是指关节因各种原因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因磨损或其它原因导致其松动、下沉,需再次进行关节置换。由于临床上髋关节置换术开展最多,翻修术也是应用最多的。国外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随着前期置换关节使用寿命的结束,需要行翻修术的患者日益增多。有数据显示美国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约10%为翻修术。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不断普及,需要行全髋翻修的患者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大量增加,而75岁以上患者选择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式仍有较大争议,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对增加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置换后并发症、减少翻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对75岁以上患者行髋关节置换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二者间优劣,试图寻找更加准确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纳入171例全髋(观察组)和半髋(对照组)关节置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51例、对照组120例。通过对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后并发症、置换后住院日、置换后1周、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方面来比较二者差异。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经过3-39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二者在置换前基础疾病、平均年龄、置换后住院日、置换后并发症及置换后1周Harris评分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假体置入后3个月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方面,观察组效果优于与对照组(P < 0.05)。结果说明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达到较好的短期疗效,使高龄患者髋关节功能较早恢复,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3个月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提示即使高龄患者,只要做好充分置换前准备工作,仍建议优先选择全髋关节置换。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 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 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2例接受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30例接受改良Gibson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完整随访至置换后18个月49例,实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实验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 0.05)。两组置换后出血量、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近期随访结果表明,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训练对置换后患者肢体康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的:回顾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后康复训练程序的组成、方法、效果评价、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方法:以“全髋关节置换,康复,物理治疗,功能锻炼”为中文关键词,以“total hip arthroplasty;total hip replacement;physical rehabilitation;rehabilitation trainning”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Medline数据库1996-01/2012-02关于全髋关节置换后康复训练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训练内容主要以体位护理、运动疗法为主,并可配合以人工按摩及磁疗、电疗、超声波疗法等。采用运动疗法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原则,由最初的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根据手术类型、假体种类、患者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程序可明显提高患者患侧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速度和质量。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康复;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综述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37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氟性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氟性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的策略及疗效。 方法:采用生物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5例氟性髋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置换后1周摄X射线片示假体在位。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3.8个月,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3.6分,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7.8分,与置换前均分38.4分相比明显改善;发生异位骨化2例,按Brooker分级Ⅰ、Ⅱ级各1例。说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氟性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短期无假体松动及下沉现象,关节功能改善优良,但置换后注意预防异位骨化。 关键词:氟骨症;髋关节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策略;疗效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06  相似文献   

14.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夙  汤立新  宋应超  付鹏军 《医学信息》2006,19(12):2181-2183
目的 比较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从我院1998年1月~2002年3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选出年龄〉55岁,骨折类型为GardenⅢ、Ⅳ型,伤后时间在一周以内手术,分别采用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种方法治疗的病例共120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经10-39个月,平均24。5个月随访,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组术后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3%,84%,86%,其中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年龄在65岁以下的新鲜基底部或嵌插型骨折,宜选用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头下型或有严重移位的经颈型骨折,宜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介入功能训练对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后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全髋关节置换者分为2组,对照组全髋关节置换后给予常规的功能训练,训练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强调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6周应用Biodex系统对两组患者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进行测试,训练组患侧臀大肌、臀中肌肌力分别为健侧的78.13%,75.28%;对照组臀大肌、臀中肌肌力分别为健侧的63.32%,61.32%。训练组Trendelenburg征阳性1例,对照组8例。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置换后功能恢复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开展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能够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对26例(26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女25例,男1例,平均年龄48.7岁。按Crowe分型:Ⅰ型8例,Ⅱ型13例,Ⅲ型3例,Ⅳ型2例。采用Harris评分和X线检查评价疗效。结果随访6~72个月,平均36个月。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9.6分(28~65分),术后平均87.4分(72~92分)。术后无坐骨神经麻痹、下肢深静脉栓塞、切口感染和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X线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所有病例髋臼均为真臼重建,未见无菌性松动和假体下沉等征象。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能有效保证置换效果。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症中的作用。 方法:将9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其中试验组置换后给予综合康复干预,而对照组给予一般程序化康复干预。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置换后1,2,12和20周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置换后2,12周关节脱位、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置换后12周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提示综合康复干预可明显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症,有效促进髋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临床表明,全髋关节重建涉及假体、骨水泥和股骨整体的应力分布,针对减少各个组件的应力以减少置换关节失效风险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目的:对髋关节置换后各组件应力分布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EI Village和ELSEVER数据库中2001-01/2011-01关于髋关节置换和股骨柄应力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股骨柄,应力,全髋关节置换”或“stem,prosthesis,stress,Total Hip Replacemen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入选34篇文献和2本书籍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固定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髋关节置换后各组件应力非均匀传递而引起的界面剪滞效应,并将最终导致界面松动失效。研究股骨-柄松动原因和增强股骨-柄界面的自锁能力,应是提高人工髋关节的稳定性和延长置换后髋关节寿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是置换后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引起脱位的因素很多。在术者的可控制的因素中,股骨头直径可能是影响脱位发生率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较大的假体头更符合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能够增加关节稳定性。 目的:观察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股骨头直径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选择理想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骨科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28 mm及32 mm直径的股骨头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77例(87髋)患者的病历资料。全部髋关节假体由ZIMMER公司提供,髋关节活动界面为聚乙烯对金属。股骨头假体采用28 mm直径51髋,32 mm直径36髋。手术入路均为后侧入路。术中测髋关节屈髋90°时髋关节内、外旋至脱位的活动度,并在不同直径股骨头假体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术中未更改术式。将两种直径股骨头组间脱位时度数总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28 mm股骨头相比,32 mm股骨头未能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活动度,置换后随访2年两种直径的人工股骨头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无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及配合。方法对32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各项护理措施。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中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手术室护士周密的术前准备、熟练地术中配合、细心的术中观察、正确的术后搬运患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