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松生 《新中医》1991,23(3):2-3
李庭芬老中医(1907~1976年),广东省顺德县人。早年在澳门高中毕业后,于1930~1939年间,跟随其父李仕南(澳门著名中医)在澳门镜湖医院学习中医,业成后,受任于镜湖医院从事医疗工作。1940年返顺德执中医。解放后,李老历任顺县容桂地区医药联合会、卫会副主任、顺德县中医院副  相似文献   

2.
谈达明,字运通,现年72岁,武宁县人民医院退休中医,1983年新修县志,作为五位名老之一写入史册。谈老十五岁随家乡(武宁宋溪)祖传老中医陈彩文学医,十八岁开始临床,行医五十余年,传教子、徒十余人,子、徒复传百余人。谈老业医教徒都十分重视《内经》、《伤寒》等经典著作,并且尽心玩索,阐发精微。处方用药,既遵循常规辨证论治,又不落俗套。兹将其学术经验作如下简介,以见一斑。一、尊古而不泥古,古方新用  相似文献   

3.
宋庆云(1892-1966(?)),字汉卿,鞍山市七岭子人。出身于世医家庭。青年时期(1808)年,拜鞍山市沙河“卫生堂”名老中医赵玉山为师,历时8年。学习期间,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特别是对《陈修园医书四十种》以及《陈修园四十八种》更是苦心钻研,尽撷菁华,洞察其奥。由于他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师古不泥,用古方治今病,会通诸家经验,从医不久,即颇有名气。宋庆云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坚实的。重视博采众家之长,并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灵活变通地应用在临床中。如:对消化道疾病,他辨证细腻,运用《伤寒论》的基础理论,把五个泻心汤及小陷胸汤纵横交错,  相似文献   

4.
<正> 家父李生荣老中医,任府谷县医院中医主治医师。医承家学,广撷搏采。一生精研《内经》、《伤寒论》,对中医理论造诣很深。临床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一些疑难、急证,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就笔者在随父学习中的体会,对家父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简述二三。一、论治则以驱邪为要家父认为病之发生,不论外感、或是内生,都是邪气为患,故应以驱邪为要,不使滞留体内,而变生它疾。他常说:“治病当以驱邪为要,邪去正自安”。反对滥用补药,认为补益之剂,是适于衰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王成忻老中医的学术特点和临床经验:学本歧黄,独尊东恒,重视辨证,谨守病机,调理脾胃;权衡升降,旁参丹溪,博采众长。  相似文献   

6.
<正> 李泽覃(1901~1983),广西容县容厢乡千秋村人。儿时即从父学医,1933年毕业于广东光汉中医专科学校(5年制),留校工作。翌年回容县从医,并任县园医讲习所教师,医誉颇著。1939年受聘前往桂林医药研究所任教师,1941年转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任教。1945年起曾先后任都安县、隆安县监医及医席临床等。1955年主管都安县第一届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后受聘于广西医学院,任中医科主任等职。1983年7月8日病故。李泽覃老中医,在5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注重医德,强调辨证施治,重视治病求本,具有比较浓郁的岭南特色。一生医教结合,留下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本文作者收集了部份李老遗留下来的著述,学习之余,收获匪  相似文献   

7.
<正> 先师李占鳌(1906年——1980年)辽宁锦州人。行医50余年,其毕生致力于临床实践,精于辨证,治法灵活,选药精炼。治疑难重症每能化险为夷,深得病家信仰。李老善治杂病,对温病也颇有研究,临床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惜忙于诊务,无著述留世。笔者深受李老教诲,获益良多。兹不揣浅陋将昔日从师随诊笔记,作初步整理,仅属一般介绍,不能反映李老的全部经验。师承古法注重实践李师治学勤奋,除精研古医籍外,善于通过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他常说:“读古人书,师古人法,不可拘泥古人之方。病之有常  相似文献   

8.
<正> 李鸿全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辽宁省庄河县人。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五十余年,学验俱丰。擅用“泻下法”,特别是“补泻兼施法”,治虚中挟实证,更是别具匠心。兹将李老的临床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芝生先生系我院已故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擅长内、妇、儿科。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著刻苦钻研,而于王清任之《医林改错》、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有研究。平日诊病辨证仔细,处方切当,疗效显著,求医者络绎不绝。笔者恭列门墙,仅从昔日侍诊所见所闻,进行归纳整理,错漏之处,恳求同道指正。一、善用“鲤鱼鳞”入活血化瘀方药中以治胃病刘老常说:“《医林改错》是王清任的杰作,他对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有独特的见解。他对中医各科中的一些疑难杂症善用此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创立了许多验方,被后人  相似文献   

10.
彭定寰先生是我县已故老中医,从事临床四十余年。自小从医,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揭取各家之长,对王清任的  相似文献   

11.
黄淼松 《新中医》1994,26(9):1-3
钟明远老中医学术经验简介黄淼松主题词@钟明远,中医学术发掘广东省名老中医钟明远(1915~),梅州市平远县人,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对中医经典著作研究造诣颇深,尤对脾胃学说有独到见解,崇尚叶天士通络法,长于治温热病,擅治奇难杂病,现将...  相似文献   

12.
<正> 曹仲和老师,现年75岁,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医世家。祖父沧洲公,清光绪御医;父甫侯、伯南笙和叔融甫、惕寅公等,皆姑苏名医。世代享有声誉,受业门生颇多。曹师少读经书,兼学诗文,深有古文根底。13岁始,承业家学,背诵内、难、伤寒、金匮和本草等中医经典,亲聆祖父讲解,领会要旨。至17岁,随同辈十余人从父、叔临证学习,并常得祖父  相似文献   

13.
郑幼年老中医行医已四十余载,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辨证论治方面颇有其独特见解和经验。特别是十分重视中医四诊,强调整体观念,以及对营卫循行规律与脾胃学说方面,兹简介如下: 一,精于四诊,审察内外,揆度奇恒郑老在《中医诊法(四诊)的发展和其特点》、《浅谈中医的望诊》文章中从《内经》《难经》《诊籍》、《伤寒杂病论》乃至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医家对四诊的记载,阐述了四诊的发展史,并对望、闻、问、切、发展源流进行论述。指出:1、四  相似文献   

14.
老师冯视祥副主任医师年近七旬,从事中医临床兼教学五十年。早年即师南充名老中医庞剑舟老先生,并毕业于庞老先生创办的南充“翼元中医专科学校”。冯老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勤于实践,经验丰富,尤对中医内儿科造诣较深。我曾随师学习,获益良多。兹将冯师学术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学院林建德教授,广东潮安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庭训,学有渊源。少年时期即在其父亲指点下习诵《内》、《难》、《伤寒》诸经典,课余亦常侍诊父侧。林教授幼而聪颖,长而勤奋,克绍箕裘,尽得家传之秘。中学毕业后,负笈沪上,就读于上海中国国医学院,师事谢利恒、陆渊雷等名家,乃焚膏继晷,努力钻研,术业精进,深为师辈所器重。学成,适抗战爆发,  相似文献   

16.
施维智老中医是江苏海门县人,家传伤科已历五代。施老年近古稀,有五十年的伤科临床经验,是上海市近代伤科名家之一。施老在损伤的诊疗上有一整套的理法方药和其独到之处。为此整理本文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业师刘述明先生,湖南湘潭花石人,生于1900年,致力于中医事业长达六十余年,对祖国医学的理法方药造诣殊深,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余追随刘师近五十年,虽潜心学习,勤于实践,终未能窥其堂奥。兹谨就平日所知,对刘师之学术经验,略加介绍,并引刘师所著医案作为说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徐元庚老中医是我院肛肠科奠基人之一,徐老年逾花甲,幼年攻读中医典籍,博采众长,徐老积40余年丰富临床经验对肛肠疾病治疗确有独到之处,发表论文40余篇,并编著《痔瘘疾病临床指南》一书。现就笔者往昔随师学习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1 熟读经旨,著书立说徐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勤奋研读经典,深究其理,对《内经》、《伤寒》、《金匮》至今仍能背诵如流。在治学方面,主张志于医者,在熟读经典,而后逐步参悟经旨,阅读诸家医集,抱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掌握取长舍短,去粗存精的学习方法,以防食古不化,或断章取  相似文献   

19.
杨济平,字史垣,广东省大埔县人,1906年生。曾读于上海大夏大学文学系。后自感在文学上难有成就,遂移其志于医学。初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受课,因成绩优异,为当时兼任该校温病教师之上海中医大学校长谢利恒先生  相似文献   

20.
林东 《新中医》1995,27(8):2-2
名老中医陈映山学术经验简介林东主题词内科杂病/中医药疗法,中医学术发掘,陈映山陈映山(1901~1972),字寿南,学名友菁,广东省潮州市人。幼从外祖父习医,20岁悬壶乡梓,造诣精湛,声名远播闽粤。兹将其学术经验简介如下。1治消渴陈老治学既师古而不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