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及如何鉴别左室流出道摩性早搏。方法:体表心电图12导联定位,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QRS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呈高幅R形态)36例。结果:36例射频消融成功率100%。体表心电图可初步判断其发生部位。34例在右室流出道消融成功,2例R波移行在V2,右室流出道消融未成功,后在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早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复发率低,明显改善症状。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大部分可在右室流出道消融成功,但如果胸前导联R波移行≥V2,注意左室流出道起源可能。  相似文献   

2.
室上嵴图型,即V1导联呈rSr'型波群,QRS时限正常,<0.10秒.r'波< r波,r'/S< 1,r'波时限在40ms以内.是因右心室室上嵴除极出现生理性延迟所致,属于心电图QRS波群的一种正常形态变异.但心电图有时不易与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右心室流出道肥厚鉴别,而心电向量图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60例室上嵴图型患者的心电向量图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超声心动图定位右室起搏电极不同部位的影像学及心电图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双腔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超声定位分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右室流出道前臂组、中间隔部组、前间隔部组4组,对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前斜45°时,右室流出道前壁及前间隔部电极头段与水平线夹角显著大于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及中间隔部大(P0.05);左侧位时,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以及中间隔部电极指向脊柱比例较右室流出道前臂以及前间隔部大(P0.05);正位时,右室流出道前臂以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高度角中间隔部、前间隔部高(P0.05);右室流出道前臂及前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下壁导联存在切迹比例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中间隔部大(P0.05)。结论: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在影像、心电图上存在明显特征,对间隔定位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方法 将68例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随即分成2组,应用主动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电极植入心尖部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数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植入即刻起搏阈值比被动电极组要偏高,无显著差异.主动电极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有显著差异.两组感知阈值无明显差异.随访1个月,两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明显差异.结论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7,(15):245-247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33例作为观察对象,33例患者分别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探讨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3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中静息心电图显示,24例(72.73%)患者电轴右偏,QRS波增宽>110ms者22例(66.67%),T波倒置21例(63.64%),Epsilon波12例(36.36%);超声心动图ARVC患者主要表现为右室增大占90.91%,右室肌小梁紊乱占75.76%,右室流出道增宽占66.67%,右室壁弥漫性变薄占66.67%,右房增大占51.52%,其次表现为束回声增强占30.30%,室壁瘤形成占15.15%,右室壁局限性变薄占11.11%。结论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提高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对35例右室流出道性早搏患者,给予稳心颗粒口服治疗,剂量为每次9g,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动态心电图结果及临床症状评定。结果:稳心颗粒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7%,治疗前QTd:59.44±17.32ms.治疗后QTd:30.52±18.41ms(P<0.01),无心功能恶化,不良反就轻微。结论:稳心颗粒能改善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状态,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正常人 QRS 终末向量绝大多数指向左后方,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肺动脉高压,右心超荷肥厚以及右室流出道肥厚,右室壁激动时间延长使 QRS 终末向量偏向右后方。有作者提倡用Sv_2及 SV_(?)振幅折算 QRS 终末右后向量与 X 轴的夹角(RPVA)作为慢性肺心病的一个诊断指标。考虑到常规心电图胸前导联一般只作V_1、V_3、V_(?)、三个导联描记,因此作者对61例慢性肺心病患者,28例由慢支炎引起的肺气肿患者作常规心电图检查,以 Sv_1及 Sv_(?)的振幅折算 QRS 横面 RPVA,对照 X 线胸片结果探讨 RPVA 与右心受累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早搏高发生率的原因。方法应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918例室性早搏患者,计算各起源部位室性早搏发生率。结果右心室各部位早搏总发生率66.4%,左心室各部位早搏总发生率33.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右心室流出道早搏发生率为42.0%,明显高于其它各部位早搏(P<0.01)。结论右心室早搏发生率高于左心室,右心室流出道早搏发生率最高,与心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差异相一致;右心室流出道早搏高发生率应与右心室流出道心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国外采用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 治疗有严重心衰的心肌病患者.由于RVOT接近房室结水平,可更好地恢复心室生理激动顺序,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充血性心力衰竭(CHF),CHF常为器质性心脏病终末阶段, 病死率高.如何提高CHF患者的生存率, 拓宽其治疗途径仍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RVOTS及RVA 起搏患者心电图QRS 波宽度、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旨在探讨两个不同部位的起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 ,29岁 ,因阵发性心悸、胸闷两天 ,并出现全身乏力和食欲减退就诊。随查心电图 :窦性心律 ,T波I、浕vL倒置 ,Ⅱ、Ⅲ、avf直立 ,V1~V3呈双向 ,T波V4~V6直立。U波V4~V6倒置。随着连续记录Ⅱ导联 (图1)可见两种形态不同的QRS -T波群呈1 :1交替出现 ,R -R间期为88次/分 ,P -R间期为0 20秒。两种QRS波形间期固定 ,P波形态一致 ,当R波高时T波低平 ,R波低时T波直立 ,心电图诊断为轻度心肌缺血。图1两种形态不同的QRS -T波群呈1 :1交替出现心肌缺血时 ,多表现为ST-T的改变。而U波倒置也常见于心肌缺血、高血压、冠心病以…  相似文献   

12.
王和平  夏雷  丁坤  朱超 《淮海医药》2003,21(5):345-346
目的 采用导管法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室早 )及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并通过临床效果、安全、可靠等特点方面以探讨该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 ,以起搏 12导联心电图与室早及室速发作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以即刻室早消失及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不能诱发室速为消融终点。结果  6例室早消融即刻早搏消失 ,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早。2 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室性早搏消融前为 ( 16 72 8± 2 75 2 )次 / 2 4 h,消融后为 ( 2 16± 112 )次 / 2 4 h( P<0 .0 5 )。 1例先心室间隔修补术后室早消融前为 2 185 6次 / 2 4 h,消融后为 175 6 9次 / 2 4 h( P>0 .0 5 )。 1例右室心肌病右室流出道室速发作时 ,药物及食道调搏均未终止发作 ,行急诊射频消融即刻成功。2 d后再次发作右室流出道另一部位室速 ,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成功 ,随访 1月无复发。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对右室流出道且发作时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经导管射频消融已得到临床认可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心电图特征,为基层医院医生尽早识别肺栓塞、减少漏诊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分析3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心电图特征.结果 30例中,窦性心动过速26例(86.7%);V1-V4T波倒置22例(73.3%),其他患者的心电图在心律、传导、P波、QRS波群及ST-T等方面均有相应改变.结论 单独心电图检查虽不能明确诊断肺栓塞,但重视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往往能尽早识别肺栓塞,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临床症状显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16900.6±7094.9)次/24h。分为两组:常规消融组18例按射频消融常规术式行置管、标测与消融,单导管消融组30例采用单导管射频消融术。所有患者均采用起搏标测,以起搏与自然发作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至少有11个导联相同作为消融靶点。结果消融术后动态心电图记录早搏(857.9±2605.6)次/24h,常规消融组与单导管消融组消融后室早分别为(824.6±2485.1)次/24h和(877.8±2716.9)次/24h,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8.8%和90%,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采用单导管消融术式同样安全有效,且操作更为简捷。  相似文献   

15.
单和英  骆海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94-1996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及其超声心动图参数,并按照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将其分为QRS≥120 ms组和QRS< 120 m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参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以探讨QRS波群时限与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QRS≥120 ms组和QRS<120 ms组患者的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10、0.11,P>0.05).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的LVEDd值明显高于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t=3.31,P<0.05),而LVFS值和LVEF值明显低于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t=17.05、3.54,均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40例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恶性心律失常8例,心源性死亡6例,合并肺部感染死亡2例.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在住院期间出现恶性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死亡3例,感染性休克1例,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1年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x2=4.01,P<0.05).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6例心源性死亡患者中LVEDd均大于70 mm,LVEF均小于30%.结论 QRS波群时限延长(≥120 ms)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级别、性别、年龄无关,但是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1年内病死率有关,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佟子连  许静 《天津医药》2011,39(6):520-522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在行射频消融术阻断旁道后电张调整性T波(EMTW)出现的规律。方法:109例不同旁道位置的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确定旁道位置,记录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即刻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观察T波方向和幅度的变化,总结和分析EMTW出现的导联位置及幅度。结果:109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在行射频消融术后有78例出现EMTW,右侧壁和右后间隔旁道消融后全部出现EMTW,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为倒置型;左前侧壁旁道EMTW出现数目也较高,主要分布在胸前导联(V1~V6),多与QRS主波方向相同,为直立型。右后侧壁旁道位置上的下壁导联振幅Ⅲ、AVF导联高于Ⅱ导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激综合征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的EMTW出现的导联及幅度与其旁道所在的位置关系密切,EMTW在方向上并不均是倒置的。  相似文献   

17.
王彩虹  杨向军 《安徽医药》2012,16(6):783-785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ARVC诊断标准的1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MRI及电生理检查等,评价ARVC的检查手段及治疗方法。结果 15例患者均有心悸,其中13例有晕厥,有右室扩大及明确右室心力衰竭临床表现者7例。5例静息心电图出现Epsilon波,10例表现为平均QRS时程延长(≥110 ms),13例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15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右室受累。治疗上以药物治疗为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者2例,1例患者植入ICD。结论 ARVC临床表现隐匿,典型者常以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猝死为首发症状,部分呈家族遗传倾向。Epsilon波、右胸导联QRS波时限≥110 ms及T波倒置是其特征性心电图表现。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18.
袁琳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510-1511
目的 寻找多种记录常规心电图的操作方法,能及时的捕捉到供诊断、鉴别诊断的图征,为临床提供尽可能明确的心电图诊断,以便临床诊治.方法 (1)改变电极安放部位,观察不同部位所记录的各波形态.(2)采用长记录 (Ⅱ导联、V1等),观察P波形态、P波与QRS波的关系.(3)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或在某些导联增压记录,以观察QRS波的起始向量.(4)记录患者不同体位心电图,观察不同体位的心率、P波形态.结果 (1)肺气肿患者,V1~3胸导联出现异常QS波时,电极放在下一肋时,V1~3出现rS波型,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患者,QS波型无改变.(2)加录1 min长Ⅱ导联后,P波形态改变的规律就会逐步地显示出来,P波与QRS波的比例关系会有规律地显示出来.(3)下壁出现Q波患者,在患者深呼吸时记录肢体导联(并加大电压记录)非下壁心肌梗死者,Q波的大小会随着呼吸运动而改变,甚至消失,而下壁心肌梗死者,Q波形态无改变.(4)P波电轴左偏患者,改变体位,心率改变后,12例P波由倒置变双向,最后直立,8例P波无改变.结论 改变记录的部位、改变体位、改变记录的时长和电压,都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显示出P波、QRS波的形态、属性,尤其是QRS波的初始向量,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体表心电图特征,以及药物终止心动过速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特征.方法 收集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典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右心室室速6例,左心室室速8例,左心室游离后壁近心尖部2例.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室速发作的频率为125~250次/min,波动范围较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1.86±26.08)°,左心室后间隔室速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9.25±40.37)°.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伴发窦性和房性心律失常,在应用药物终止心动过速时可出现窦房抑制,继而出现逸搏,逸搏心律,心房扑动和逸搏反复搏动各1例,3例有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结论 特发性室速伴其他心律失常虽较少见,但在药物终止过程中可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应重视心电监护并及时描记心电图,并及时做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33岁,61kg.因间断性头晕两次,查体发现心脏杂音1周入院.术前超声心动检查:肺动脉瓣上右室流出道内可探及一团块回声,边缘较完整,其蒂附着于肺动脉瓣下的右室流出道侧壁上,大小为20mm×20mm×20mm,余各项检查均正常,术前诊断为右室流出道占位性病变,肺动脉瓣相对性狭窄.准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右室流出道肿瘤摘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