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比较山东主产区忍冬5个农家品种花粉形态特征,为品种划分及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粒形态及表面纹饰,数据采用SAS 9.1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忍冬不同农家品种花粉粒大小、萌发孔及表面刺突的长短、疏密等均有一定差异.其中,大鸡爪的花粉粒及其萌发孔长度最大,分别为61.97μm×61.79μm,18.03μm,红梗子的花粉粒及其萌发孔长度最小,分别为57.46μm×57.29μm,16.55μm.结论:花粉粒形态特征可作为忍冬不同农家品种划分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明党参居群间花粉形态差异,为明党参种质资源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对我国明党参主要分布区内10个明党参居群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居群的明党参花粉粒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花粉粒最大的为红山栽培居群,最小的为九华山居群。各居群花粉粒P/E值均在1.5左右,呈椭圆形。表面纹饰的典型特征是条纹状结构,各居群间有纹理深浅和空隙有无的差异。萌发孔的典型特征是三孔沟结构,近方形,不同居群萌发孔长宽不一。红山栽培明党参的花粉粒中发现有四孔沟的花粉变异。结论:明党参花粉形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种内分化强烈。  相似文献   

3.
白木香不同种质类型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栽培白木香种群内不同种质类型的表型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为白木香的种质鉴定与评价奠定基础.方法:观察比较白木香不同种质类型在原植物形态特征、叶下表皮光镜特征、叶下表面及花粉粒扫描电镜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白木香不同种质类型在叶的大小、形态及果实的大小、形状上区别明显;叶下表皮的气孔器大小、气孔器密度及气孔指数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叶下表面扫描电镜特征方面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白木香花粉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壁具类圆锥状纹突起,先端尖突,基部圆钝,萌发孔.而白木香不同种质类型的花粉粒表面特征无明显区别.结论:栽培白木香种群内不同种质类型间具表型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居群栝楼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扫描电镜下对采集于河南、河北、湖北和贵州四省共14个居群栝楼花粉形态进行观察,为栝楼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不同居群栝楼花粉粒大小、形态及表面纹饰和萌发沟形态等方面进行观测,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4个居群栝楼花粉均为扁球形或近球形,花粉表面纹饰均呈穴状.不同居群在极轴长、赤道轴长、赤极比、孔穴密集程度以及萌发沟形态上有所差异.结论 花粉形状和表面纹饰是不同居群作为同种植物所具备的共同特征;花粉大小及萌发沟形态的差异则体现出不同居群的差异,可以作为栝楼种质资源多样性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玫瑰花6个农家栽培品种花粉特征差异,为品种划分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粒形态及表面纹饰,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玫瑰花花粉粒类球形或长球形,种间形态差异不大,大小则有显著性差异,P/E值在1.09~1.36之间。表面纹饰为不规则条状雕纹。萌发孔为3孔沟结构。结论:玫瑰花不同栽培品种间花粉粒大小和表面纹饰有显著性差异,可作为品种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扫描电镜下对广西不同居群的千层塔孢子形态进行观察,为千层塔的种质资源多样性、孢子破壁技术研究及其繁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电镜扫描,对不同居群的千层塔孢子大小、形态及表面纹饰和裂缝形态等进行观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居群的千层塔孢子均为四面体型,辐射对称,三裂缝,上被有白色颗粒物,赤道面观为近半圆或扇形,极面观为钝三角形,孔穴纹饰,有四分体痕。不同居群在极轴长、赤道轴长、极赤比、孔穴密集程度、裂缝形态及辐射区形态上有所差异。结论:孢子各面观、表面纹饰和裂缝数是不同居群作为同种植物所具备的共同特征。但孢子大小,孔穴多少、深浅和大小及四分体痕形态的差异则体现出不同居群的差异,可作为千层塔种质资源多样性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半夏珠芽萌发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半夏P inellia terna ta珠芽的萌发动态及其影响因子,为阐明半夏珠芽的生产应用和珠芽发育生物学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半夏珠芽的萌发动态以及珠芽大小、不同覆土深度、土壤干湿度和不同来源对半夏珠芽萌发和半夏生长的影响。结果四川南充半夏珠芽播种约14 d开始萌发,23 d萌发率达60%以上,29 d完成萌发。直径≥8 mm的珠芽的萌发率显著高于5 mm≤直径<8 mm的珠芽;两种覆土深度10和20 mm对半夏珠芽的萌发和半夏幼苗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保持土壤湿润的珠芽萌发率显著高于土壤见干见湿的珠芽;从播种到23 d时,四川南充半夏的珠芽萌发率极显著高于山西新绛半夏的珠芽,随后二者的萌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发现不同来源的半夏珠芽在萌发时叶形会发生变化。结论培育大的珠芽对半夏繁育有重要意义,保持土壤湿度对提高萌发率和促进半夏幼苗生长有重要作用,不同来源的半夏珠芽具有不同的萌发特点和生长特性,应重视半夏不同品系的筛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居群半夏光合及荧光动力学参数,为科学栽培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Lichtenthaler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PAM-2100便携式荧光仪对山西新绛、重庆武陵、江苏海门、江苏泰州4个不同居群半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居群半夏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但叶绿素a/b数值较小;光补偿点普遍较低,在11.57~17.88 μmol·m~(-2)·s~(-1),光饱和点1 000~1 300 μmol·m~(-2)·s~(-1),山西新绛居群的光饱和点最高;不同居群的半夏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午休"现象明显;山西新绛半夏居群的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均高于其余3个居群.结论:山西新绛半夏有较好的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0,(7)
目的:测定不同原产地半夏块茎中半夏凝集素(PTA)的含量。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38个半夏居群块茎中的PTA进行分离,并用凝胶成像系统定量分析PTA的含量。结果:不同居群间PTA含量差异较大,每克干燥块茎中的PTA含量介于0.0249~0.0662g之间。PTA含量大于0.05g的高含量居群占50%;低于0.03g的低含量居群占5%;介于0.03g和0.05g之间的中等含量居群占45%。秦岭淮河一带的居群PTA含量普遍很高,四川省的高含量半夏居群较少,且仅有的四个高含量居群全分布在沱江沿岸地区。结论:PTA的含量受基因型控制,与半夏居群原产地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居群间植物学形态差异分析,为明党参种质资源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主要分布区10个居群的明党参根和叶的形态进行综合比较,计算居群间叶部形态的相似系数,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构建树状图。结果:明党参居群间植物学形态差异显著,株型分为松散型、紧凑型和中间型3类;叶裂分为深裂型、浅裂型和中间型3类;根形有球形、柱形和纺锤形3类。10个居群的明党参叶部形态相似系数差距很大,在0.234 1~0.985 1。紫金山居群叶部形态最为特殊,在相似系数0.37的水平上,独立形成聚类图上的1个大类。结论:株型松紧度、叶裂深浅和根形可以作为明党参种质资源评价的依据;紫金山居群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明党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野生半夏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与繁殖,为半夏人工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在四川、重庆、陕西境内收集的46个不同的野生半夏种材,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与结论:块茎质量在0.51~2.00 g(直径0.9~1.5 cm)的半夏块茎增重和总增重都较大,其增产效益较好;生长速度较大的为采自篷安、射洪、中江、乐至、泸县的居群,繁殖能力较强的为采自乐至、广元、篷安、简阳的居群;栽培0.30 g(直径0.7 cm)以上的块茎,出苗率可达到90%左右;株芽与质量相当的块茎在生长上无显著差异;在块茎质量与居群2种影响产量增加的因素中,块茎质量是影响块茎增重比例及总增重比例的主要因素;收获块茎重、株芽个数与块茎质量极显著正相关,块茎增重、块茎增重比例、总增重比例与块茎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增重与块茎质量负相关。根据试验数据得出块茎直径、出苗率、块茎增重、总增重、块茎增重比例、总增重比例、株芽个数等生长、繁殖指标与块茎质量的曲线估计模型,并提出能获得较高效益的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申浩  吴卫  侯凯  潘红梅  李敏 《中草药》2011,42(4):788-792
目的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大小川半夏种茎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川半夏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川半夏主产区3份不同来源地的材料,分别按种茎直径(d)大(d>1.5 cm)、中(1.0 cm相似文献   

13.
半夏多倍体复合体及其细胞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查清半夏种质资源遗传背景,对16个省市地区的27个不同地理居群的染色体构成和细胞地理分布进行系统的调查。方法:采用细胞学和细胞地理学方法。结果:半夏是由七倍体(2n=7x=91)、八倍体(2n=8x=104)、九倍体(2n=9x=117)和十倍体(2n=10x=130)构成的多倍体复合体,并初步查清了它们的细胞地理分布。同时还发现少数的半夏非整倍体系列(2n=92,103,105, 115)。结论:半夏不论是自然居群或人工栽培产区,都存在严重的遗传分化和倍性混杂现象。应对不同倍性半夏的毒性和化学成分分析后选择优良的多倍体进行规范化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三叶半夏组培苗生长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半夏快速繁殖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一步成苗法获得半夏组培苗后进行移栽实验,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产量统计。结果半夏组培苗三种不同叶形的叶柄上均可萌生珠芽,块茎越大的植株大多出现三出复叶的时间较早,其产生的珠芽数也越多,且在移栽的当年就可长出佛焰苞;在一个生长期之后,母块茎的收获重量可达到栽种量的31.7倍;两批半夏组培苗的无性繁殖系数分别达到了12.8个/株和10.1个/株。结论半夏组培苗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系数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半夏不同居群3种化学成分的动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通过对不同半夏居群3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以期为半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以3种化学成分为检测指标 ,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6个半夏居群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 :半夏各居群间 β-谷甾醇、缬氨酸及精氨酸含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不同采收期其含量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 ,但从3种成分的平均含量来看 ,各居群均以秋收者为高。  相似文献   

16.
半夏种质资源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半夏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21份半夏种质资源进行检测。结果29个引物共得到162条扩增DNA片段,其中123条(75.9%)的片段具多态性,揭示了半夏居群间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所有材料可划分为3类,根据RAPD遗传相似系数划分的类群同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结论半夏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RAPD标记可作为构建半夏DNA指纹图谱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半夏不同居群主要经济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地区半夏居群鸟苷、总生物碱和单株产量,比较分析其差异,初步筛选出半夏优良类型。方法:将不同地区半夏种质栽培于同一生境下,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鸟苷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生物碱含量,SPSS分析软件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结果:测得半夏鸟苷和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013 6%~0.026 4%和0.015 5%~0.065 2%。单株产量为0.553 6~2.974 0 g。经聚类分析将半夏居群分为3类。结论:不同地区半夏居群间的单株产量、鸟苷和生物碱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应加强第II类型类群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半夏种内不同居群生长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目的 :通过对在同一栽培条件中的不同半夏居群的生长节律观测比较 ,以期为半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 16个半夏居群生长节律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平行比较观测。结果与结论 :半夏各居群在出苗、展叶、抽薹及倒苗期等生长节律方面存在着差异 :大部分半夏居群在本试验栽培条件下具明显的 3次出苗和 3次倒苗现象 ,并且在年生长期内表现出春秋两个生长高峰期 ;从抽薹开花时间看 ,大部分居群在 5月有 1个抽薹开花高峰期 ,但具体起始和延续时间各居群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以引自于江苏句容的半夏居群抽薹最早 ,且具“先花后叶”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遮荫对半夏不同器官中IAA含量及其形状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完全随机设计对遮荫半夏和未遮荫半夏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块茎、珠芽和叶片中IAA的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遮荫对块茎和珠芽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叶片的叶形改变和叶面积的增大也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大田栽培中,随着光照的不断加强,可以适当的逐渐增加半夏遮荫的力度,但最高遮荫率不宜超过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