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多为癌症患者奉献爱心 郁仁存:让康复患者回归社会 治疗癌症首先态度要积极,医生要积极,病人、家属也要积极。现在有不少医生在病人到了癌症晚期时就放弃治疗,特别是有些非专科医生动不动宣判病人的死刑,对患者的影响特别大。还有,我要特别提到癌症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现在有的患者在接受正规手术治疗时与院方、医生配合得不错,但一到了康复阶段就放松、乱来了。更多的情形还有,许多病人在康复阶段,病人的家属和社会上却仍将其看成、当做一个患了癌症的人,时时刻刻加以“好心地”提醒,明明已经恢复得很好了,却仍在或明…  相似文献   

2.
父亲得了癌症,每天我都抽时间去看他,在他病重的时候,我问他:“您需要什么?”父亲沉思了片刻回答道:“我需要你多陪陪我,其他的都不用了。”父亲走了好几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是个整天和癌症病人打交道的外科医师,我在反思,除了对癌症病人病情的了解,我们对他们的心理究竟知晓多少?他们究竟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3.
杨锐 《癌症康复》2008,(3):33-35
医院的药物咨询窗口常会有患者向药师发问:“西力欣和达力新有什么不同?”“我发烧了,吃必理通好还是百服宁好?”“医生上次给我用的是瑞婷,这次为什么让我吃瑞宁得?”……无论在药店还是在药房,货架上林林总总的药品令人眼花缭乱,各种药品名称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临床医生和药师也常常为之困扰。  相似文献   

4.
周小寒 《抗癌》2004,(3):20-21
病急不能乱投医 癌症是种重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扩散、转移,危及生命。因此,一旦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总是非常紧张,家属也跟着着急,周围许多热心人又会帮忙出主意,常弄得病家六神无主,无所适从。那么.一旦得了癌症,病家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呢?如何进行首诊治疗呢?  相似文献   

5.
汪道远 《抗癌》2007,(2):24-25
人民网曾报道,今年60岁的王先生.1997年被确诊患贲门癌,治疗过程中先后经历了6次化疗,当时医生断言他的生命存活期最多3年。但王先生偏不信这个邪,从1998年起,他喜欢上了爬山锻炼,先后游历了华山、五台山等祖国名山大川;后来又迷上骑自行车锻炼,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个癌症患者,9年多时间里,骑车行走了10万多公里,以行动向广大癌症患者证明,“得了癌症并不意味着死亡”。  相似文献   

6.
杨锐 《癌症康复》2010,(3):28-32
药物咨询室常常会遇到询问这样问题的患者:我是个癌症患者,需要服用抗癌药和抗癌辅助中成药,我同时又是三高患者,需要服用降压、降糖、降血脂药,加起来有七八种药,我该怎么服用呢?……  相似文献   

7.
《癌症康复》2007,(4):22-23
一天和朋友聊天,提到“灿烂”这个词,忽然想起我曾在CCTV-10和癌症患者一起录制节目时说过”内心没有阳光,外表怎能灿烂”的话。我记得当时确实是有感而发的,看到和我一同录制节目的癌症患者抱着那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勇敢地面对疾病,能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疾病,能有与癌症这种疾病共存的乐观心态,能主动地回归社会,为刚发生癌症的病友们讲述自己的抗癌经验,  相似文献   

8.
“你得了肺癌。”这话实在令人恐怖。作为一个护士,每当听到医生向某个患者或者他的家属宣布这个消息时,我的心里都会很难过。他们会顿时陷入困惑和迷茫,有无数的问题将脑袋搅得像一团浆糊但又不知从何问起,希望立即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同一时间内又不可能。每当看到他们这样,我的心里都很痛苦,像是医生在对我说这句话。  相似文献   

9.
在确认得了癌症之后,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中药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或交替应用,或先后应用,或同步应用,再加上这些治疗手段需要外科医生、放疗师、不同病种的肿瘤内科医生,中医肿瘤医生等多专业医生共同参与,这让很多患者不知所措,往往都经历过奔跑于多家医院,咨询很多医生,依然不能弄清楚到底需要采用哪些治疗手段更合适?先后顺序如何?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合适?这些疑惑会影响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积极主动、及时地与不同专业医生之间的协作配合,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本人。  相似文献   

10.
徐虹 《抗癌之窗》2013,(3):14-15
在目前的医学水平对于许多癌症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之时,癌症,无论对于癌症患者还是家属来说,无疑都是一个“鬼门关”。但现在这个“鬼门关”与以往的“鬼门关”意义有很大差别。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癌症中的l/3是可以预防的;癌症患者中1/3如果早期发现是可以治愈的;另外1/3可以通过姑息治疗减轻症状,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那作为癌症患者的家属,如何帮助患者一起渡过这个“鬼门关”,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呢?  相似文献   

11.
欧阳学农  吴志 《抗癌》2014,(4):30-32
不久前,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发布我国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生存数据,这则“我国发布最大规模癌症生存数据汇总分析”的新闻引发网络热议。那么,肿瘤患者该怎么选择治疗来提高生存期?肿瘤医生应具备怎样的“带瘤生存”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我去会诊一个患者,刚走到病房的护士站,护士就赶紧迎上来告诉我,这个患者不知道自己得的是胃癌,家属不让告诉,我表示明白了.刚刚走到患者的房间门口,还没有进入房间内,患者家属又迎出来,叮嘱我说他们没有告诉患者是胃癌,只告诉患者做的是胃溃疡手术.有趣儿的是当我和患者本人,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问起他的病史,他是这样回答我的:“唉,我不就是得癌了吗?”我反问他:“您怎么知道的,病理结果还没有出来呀.”他说:“不得癌来你们医院干什么?再说,我要不是癌症,我的妹妹也不至于大老远从深圳这么着急地跑来呀!”……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内科医生要我去会诊,说有一位癌症患者这段时间的心理状态很不好,虽然疾病是早期,也已经作了手术和化疗,还是经常对许多问题过分担心和不安,反复问医生同样的问题,看上去总是很紧张,眉头紧蹙,还经常因一点点小事儿无端地向医护人员或其家属大发脾气,而且睡眠也不好,稍有声音就感到心烦,不能入睡,并时常做恶梦.这不由得使我想到"焦虑"这个词,他会不会是患了焦虑症呢?因为上述情况很象是焦虑症的表现,而且焦虑症在癌症患者中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后经心理测查和进一步交谈发现,他确实是患的焦虑症.通过这次会诊,我感到应该与癌症患者们谈谈有关焦虑的问题,因为焦虑常常出现在癌症之后,又不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和注意,而它的危害却会影响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直面恐惧     
任远 《抗癌之窗》2013,(11):64-68
很多患者会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得了癌症就意味着死亡。因此很多患者都会面临死亡焦虑的侵扰。那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恐惧带来的袭扰呢?  相似文献   

15.
在工作中经常被一些癌症患者或家属问道:我失眠能找你看吗?什么样的病人来你这里看病?我的情况能得到你的帮助或治疗吗?我觉得我的爱人自从知道自已得了癌症后,情绪一直很低落,能带他来看你的门诊吗?……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说明大家对肿瘤患者的心理门诊还不是很了解,很多需要心理治疗的患者及其家属没有走进心理门诊,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些需要心理医生帮助的症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锐 《癌症康复》2009,(1):21-24
肺癌因其与年俱增的高发病率,几乎成为各医院肿瘤病人中就诊人数最多的病种。不时地会有病人或家属满怀期望地向临床医生或药师询问吉非替尼(易瑞莎)的使用情况,甚至以为1片就高达500多元的药一定能“药到病除”,并且因为是“分子靶向药物”,就认为应该对人体其它细胞毫无影响,没有毒副作用……吉非替尼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药物?通过一些临床研究和使用的例证,我们可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更准确地认识它并了解它的真实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李宁 《抗癌之窗》2014,(1):68-70
“李大夫,我们做这个手术,治愈的希望有多大?”作为一名肿瘤外科医生,我经常会被这样的问题所环绕。每当这时,我的回答总是迂回性的,“肺癌,我们一般不谈治愈。我们讲治疗效果是用5年生存率来评价的,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高,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低。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病本身的分期决定的。”家属会礼节性的表示了解,但是,我知道,这个回答并没有解决问题本身,转身离去的背影,并不满足。  相似文献   

18.
“生前预嘱”如何发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35岁癌症患者,术后5年癌细胞不幸扩散,很快出现肝昏迷。医生向家人发出病危通知,并按惯例询问一旦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是否还要抢救。家人不忍,且自觉医疗常识不够,就去询问一位临床医生朋友。医生沉吟良久说,这情况属癌症晚期,临床医疗已无力回天,与其让病人临终受苦,不如不要再行无谓抢救。这位医生是患者一家多年的朋友,他的建议当然受到信任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抗癌之窗》2011,(1):8-13
常言说得好: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得了癌症到底要花多少钱?癌症可以预防吗?这是两个医务工作者难以回答、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十分纠结的问题。一直致力于成为癌症患者的良师益友的我刊,本期将重点推出"癌症负担面面观"为主题的系列文章,以期从医保政策、临床治疗实际花费、癌症的有效防控等层面逐层剖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科学的防控理念和癌症的合理花费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完这一组文章后,您将不难得出以下两点结论:肿瘤是一种慢性病,可防可控;癌症预防效果大于癌症治疗。这两点,也是我们此次邀请的医疗卫生界的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和管理者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胡牧 《抗癌之窗》2013,(11):18-19
高龄肺癌患者由于具备特殊的生理原因和心理因素,往往难以接受常规的肺癌根治手术,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手术”、“切肺”等。在面对这样的患者时,医生和患者家属往往都有无奈之感。近年来射频消融的出现,为高龄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