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女性,35岁,因早上起床发现左侧肢体无力2h呼“120”出车接回.于2002年7月10日人院。既往有“吸毒”史约3年,否认有高血压病史。人院时查体:T36℃,P68次/分。血压125/75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苍白,体型消瘦,Ⅱ度营养不良,对答如流,四肢皮肤布满旧针痕,双侧瞳孔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睑结膜有出血点,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颈软,双肺未查及异常,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家庭妇女。有高血压病史2年,口服卡托普利25 mg,2次/d,平时血压维持在160/100 mmHg。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间歇发热症状,体温最高时为38.6℃,伴厌食、乏力。当地医院给予依托必利分散片、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佳。患者体温逐渐升高至40℃,伴寒战、头痛。病程中,神志清,精神可。偶有头痛,无咳嗽咯痰,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端坐呼吸。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9岁,蒙古族人。患者因发热伴左上下肢出现红斑水疱及疼痛4d于2007年9月25日入院。患者劳累后于9月21日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9-40℃,有寒颤及畏寒,次Et左上下肢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血疱,左第4、5指尖、左4趾尖出血有淤斑,局部肿痛皮肤变黑,无咳嗽、咳痰、腹痛、尿痛、头痛和视物不清。去中日友好医院就诊,诊断“带状疱疹”,给予更昔洛韦0.25g静脉注射每日1次,症状不见缓解。2007年9月25日来我院皮肤科收住院,诊断带状疱疹、血栓性脉管炎。 相似文献
4.
5.
6.
7.
患者男性,37岁。主因间断发热伴周身乏力8个月,加重1周入院。4年前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超声显示为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因不影响日常活动未予关注。近8个月因发热在外院多次不规律使用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而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8℃,脉搏90次/min,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哈气样”舒张期杂 相似文献
8.
9.
患者胡XX,女,57岁,汉族,已婚。因间断乏力、纳差5月余,气短、不能平卧3d于2012-11—19入院。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心脏医学发展,心脏电子植入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普通永久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P/D)(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已经广泛应用于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随着CIED数量增加,术后感染也随之增多,严重者引起心内膜炎、菌血症,危及生命。由心脏电子植入装置相关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我院近10年所收治的4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资料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3例IE的诊治经过,并将所得结果与1994年报道的1983~1993年的IE的相应资料进行比较。结果:43例中有心脏基础疾患者37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16例,冠心病5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3例,左房室瓣脱垂1例,既往有IE史者6例)。43例中人工瓣膜的心内膜炎(PVE)占27.9%(12/43)。发热为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首发症状。共42例(98.9%),其次为贫血和心功能不全,分别为25例(占58.1%)和18例(41.9%)。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26例(62.8%),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和PVE的赘生物检出率没有统计学差别。赘生物好发部位依次为左房室瓣(16例),主动脉瓣(7例)以及左房室瓣和主动脉瓣均受累(3例)。43例中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8.8%(21/43),其中,最常见的虽然仍是草绿色链球菌,共5例(11.6%),但所占比例已明显下降。值得重视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的IE。结论: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探讨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应该是目前针对IE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变迁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ndo-carditis,下称 IE)的临床表现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使早期诊断的难度增大。国内外报告,近年来 IE 的误诊率高达50%以上。回顾我校一所教学医院自1985年1月~1989年12月五年间共收治 IE317例,其中误诊14例,占37.8%。本文对14例误诊原因作一粗浅分析,旨在提高早期诊断的能 相似文献
13.
14.
患者 女,78岁.因"发热半月余"于2013年3月22日人院.既往无心悸、气短等心血管疾病史.患者人院前半月余始无明显诱因子15:00~16:00出现畏寒,严重时寒战明显,继之发热,体温38.5~39.5℃,服"安乃近"2~3h体温可降至正常,出汗多.伴头昏、视物模糊、乏力、纳差.在卫生所予"克林霉素"、"病毒唑"3d,自觉症状有所缓解.2013年3月15日至2013年3月17日上述症状再次发作,并在卫生所输"克林霉素"、"病毒唑"治疗3d,效欠佳,仍有发热.来我院门诊求治,以"发热待查"收住我科.10年前行胆囊切除术.体格检查:T36.1℃,P 100次/min,R 21次/min,BP 110/62 nmn 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LCWE)诱导的川崎病动物模型,为后续川崎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LCWE组小鼠经腹部及肌肉注射LCWE,每只注射0.1mL(含200mg LCWE),PBS组小鼠注射0.1mL PBS,分别于注射后第1、3、28天对小鼠进行眼眶取血,并解剖取心、肺、肝、肾、脾等脏器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小鼠血液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 LCWE组在注射LCWE后第1、3、28天,WBC逐渐上升,在注射LCWE后第3天PLT及MPV上升,第28天基本恢复正常。病理切片显示LCWE组小鼠心脏组织可见血管壁增粗且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有些可出现斑块。结论成功建立了川崎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8岁.反复咳嗽、发热1月余.间断有2年静脉使用毒品史(所用药物不祥),无心脏病史.1个月前出现咳嗽及发热,当地诊断为肺炎,予以抗炎治疗,但仍有反复不规则发热,体温38~39℃,伴乏力、纳差、肌肉关节酸痛,近5日觉胸闷、腹胀、疲乏加重来我院就诊,无胸痛及咯血.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以心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全身并发症多,误诊范围十分广泛,我院于1985~1992年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36例,其中误诊18例(50%),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及诊断依据1.1 一般资料:18例中,男10例,女8例,最大62岁,最小14岁,平均30.5岁。1.2 血培养阳性率不高,仅达31.5%。1.3 本组病例的诊断标准:参阅1992年《临床疾病 相似文献
18.
19.
<正>病例介绍患者,男,49岁,汉族,因"反复发热40+d"于2020年3月9日入当地医院就诊(具体医院信息不详)。患者入院前3年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具体不详。患者于入院40+d前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当时体温不详,伴咽干,不伴咳嗽、咳痰、胸闷、气紧、胸痛、腹痛、腹泻、咽痛等不适,偶有心累气促。当地医院予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2020年3月9日、4月2日和4月14日胸部CT显示双肺未见实变影,透光度良好;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及抗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心内膜炎(以下简称IE),如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因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感染途径的增多,病原微生物的变异等原因,使不少病例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加之血培养阴性病例的存在,给早期诊断增加了困难。本文查阅1979~1993年的65例IE患者中,其中误诊的有21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