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美清 《华夏医学》2003,16(1):91-92
我院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共完成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 33例 ,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 33例 ,男 13例 ,女 2 0例 ,年龄 2 7~ 6 4岁 ;绝大多数患者心功能 ~ 级 ,有反复心衰病史 ,经内科治疗好转后手术 ,术前心功能 I~ 级 13例 , ~ 级 2 0例 ;心胸比率 0 .5 2~ 0 .85 ;单一瓣膜病变 16例 ,联合瓣膜病变 17例 ,伴左房血栓 9例。心电图显示 :房纤 17例 ,房室早搏 8例 ,不完全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 6例 ,左心室肥厚7例 ,右心室肥厚 3例 ,左右心室均肥厚 4例 ,心肌缺血 (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比较102例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近期生存情况:近期生存99例,近期生存率为97.06%,近期死亡3例,近期死亡率为2.94%。远期生存情况:随访13年,共99例患者,远期生存94例,远期生存率为94.95%,远期死亡5例,远期死亡率为5.05%。1例患者发生瓣周漏,1例患者术后8个月再行瓣膜置换术。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良好,近期及远期生存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瓣膜损害的患者,由于病史长,反复发作心衰,一般均有心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肺瘀血及体循环瘀血,施行瓣膜置换术时,麻醉危险性很大。现总结45例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9岁,干部。吸烟史30余年,每日吸烟约40余支,15岁时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42岁时在北京阜外医院做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机械瓣),持续服用华法林。术后1年及第8年曾2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经验。方法选取102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55例,年龄24~71岁。其中5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术。全部患者采用膜肺,中度低温CPB;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红细胞悬液、速尿等提高HCT;注意纠正低钾、高钾、低钠和酸血症。结果 CPB时间为69~254min(165.7±68.0),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6~168min(99.5±54.9),自动复跳率为84.4%(86/102),电击复跳率为15.6%(16/102)。全部患者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调节血球压积、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是保证体外循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9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麻醉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毕安全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对麻醉要求较高,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良好的麻醉管理为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田雪亮 《中外医疗》2013,(32):144-14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该院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的患者均采取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该组8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经过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指导,其中显效50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高达89.16%。结论加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与指导,不仅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率,还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同时也对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美莲  姚维深 《河北医学》2009,15(10):1210-1212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它是急性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炎后遗留下来并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32例,围手术期细致恰当的护理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动过缓的相关性,以减少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方法:对178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前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心律、心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进行比较,观察经异丙肾上腺素、654-2处理后对纠正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并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心率、心功能、心律及电解质均无差异,但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血糖含量明显偏低(P<0.05),心动过缓例数显著增多(P<0.01);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654-2处理后有98%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无复发。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动过缓有关,提升心率可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乌司他丁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 (Ulinastatin)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2 0例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风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0例 ) ,乌司他丁组应用 12 0 0 0U/kg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推注 ,对照组不加乌司他丁。分别在麻醉诱导后、CPB3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抽取血标本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和CD11b/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 ,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内皮细胞表达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 1)。结果 CPB30min直至术后第二天 ,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和CD11b/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 ,对照组血清ICAM - 1含量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CD11b/CD18以及血清ICAM - 1的表达 ,从而有效降低瓣膜置换术患者由CPB引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对49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行换瓣手术。结果发现:术后发生低钾血症31例,频发室早14例,室颤7例,因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等原因死亡11例。讨论了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并对围麻醉期的处理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报告91例重症心风病人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的麻醉处理经验。认为采用小剂量芬太尼诱导,根据瓣膜病变类型和术前心室率选择不同肌肉松弛药,依手术刺激强弱适时调整麻醉深度,体外循环过程中注意心肌保护,复苏后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此类病人麻醉处理之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989年1月~1998年12月双瓣置换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0年中207例患者施行主动脉瓣、二尖瓣人工机械瓣双瓣置换术。强调对重症患者术前准备充分是围术期成功的关键之一。心肌保护运用仁济医院心肌保护液加山莨菪碱,心脏停搏后切开主动脉直接予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心肌保护液;置换二尖瓣时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中度以上返流的三尖瓣做Kay氏法成形;常规切除右侧心包和纵隔胸膜使心包腔与右侧胸腔相通,术后加强ICU综合处理。结果前5年118例术死亡9例,死亡率7.6%。后5年89例中死亡3例,死亡率3.4%。207例总的围术期死亡率5.8%。前5年118例术中自动复跳33例,占27.9%;后5年89例术中自动复跳47例,占52.8%。随访185例,4~120个月,平均随访58±21个月,5年以上生存92例。结论对围术期处理的重视,术前准备充分,合理的手术方法和心肌保护,可以减少围术期并发症,降低双瓣置换手术围术期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膜关闭不全(TR)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中、重度TR病人,3例行再手术治疗,3例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均为Devega成形术。结果手术治疗后的3例恢复良好,随访1~7年,心功能进步为Ⅰ-Ⅱ级。非手术治疗的3例,死亡2例,1例心功能Ⅲ-Ⅳ级。结论第1次手术对TR处理的方法技巧、对轻度TR处理与否的认识问题及对术后心功能的支持等相关措施,与左心瓣膜替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呈明显的相关。对术后出现的中、重度TR应积极行再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120例联合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20例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0年间120例患者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术前改善患者心功能,胸骨正中切口,取房间沟径路或右房房间隔径路,尽量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右房切口探查,需手术者予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后强心、利尿、扩血管处理。结果围术期(术后30d内)死亡7例,死亡率为5.8%。术后早期并发症22例,占18%。心功能较术前改善者96例,占80%。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者61例,>120min者59例。结论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重度心功能不全机械瓣替换术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4年在体外循环下机械瓣替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重度心功能不全80例.结果:均在充分术前准备全麻体外循环下行机械瓣替换术.术后17例出现并发症但病人无围术期死亡.所有病人临床症状缓解,心功能及全身情况均有明显改善,近期效果良好.结论:外科手术机械瓣替换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重度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术前、术中、术后广义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环节.防止术后出血、血栓形成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前补充小剂量甲状腺激素对患者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体外循环(CPB)下实施二尖瓣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于术前7 d,每天按0.5 mg/kg口服甲状腺素片。分别于入院后第1天(t1)、麻醉诱导前(t2)、升主动脉开放前(t3)、术后第1天(t4)、第4天(t5)、第7天(t6)抽取静脉血样,测定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素(TSH)的浓度;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Ⅰ(TnⅠ);同时观察患者的MAP、HR、CVP以及围手术期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t1时两组患者仅FT3和T3同t2时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CPB后两组患者T3、FT3、T4、FT4同t2时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t3、t4和t5的FT3和T3明显增高,T4于t2和t3明显增高,FT4只于t2明显增高(P<0.05);两组TSH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患者的血清CK-MB含量和TnⅠ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时间点MAP、CVP、HR无显著性差异,但在CPB后至术后第4天,实验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风心病患者在体外循环(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会发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而手术前补充小剂量甲状腺激素可减轻围手术期的ESS,改善心功能,明显减少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风湿性心脏病(RHD)二尖瓣膜病理改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组为成人RHD患者二尖瓣16例,对照组为同期意外死亡的无心脏病变的成人二尖瓣7例。经HE染色及电镜观察两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测定MMP-2、MMP-13在二尖瓣组织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为风湿性病理改变,对照组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MMP-2、MMP-13的mRNA表达分别为0.96±0.27,0.93±0.38,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其MMP-2、MMP-13蛋白表达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RHD患者二尖瓣膜中MMPs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二尖瓣细胞外基质(ECM)的重构,是其风湿性改变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