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卫、气、营、血证的超微结构的变化,未见报道。我院在实验性温病动物模型复制的综合研究中,对卫、气、营、血不同证候肺肝超微结构的变化作了观察,试图从亚细胞水平对其病理变化的连续性和时相性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实验均用白兔,分为两组:实验组16只  相似文献   

2.
湿温辨证 ,主要是对气分的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辨证 ,能否正确地掌握辨证的规律 ,准确地把握湿温病证治的要点 ,关系到疗效和预后。湿温病在运用“六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气、营、血的浅深传变的不同 ,在治疗上则有达卫、转气、利枢、清营、凉血、散血、增液、培气之别。由于热重于湿者易成阴阳里结 ,伤津劫液 ,成痉成厥 ,变证蜂起。而湿重于热者病情进展虽稍缓慢而浊邪久羁 ,脾运受阻。导致胀满 ,泄利 ,黄疸等症。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 ,可辨别病位 ,区分病程 ,…  相似文献   

3.
1.温病学说“卫气营血”和内经“卫气营血”的异同。 卫气营血一词,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论述的“营卫”是营在内,卫在外;气血两者的关系是气为卫外,血在脉中。卫和气的作用是在人体浅层,营和血是在人体的深层。这四者的界限浅深,恰与叶天士所归纳卫和气的证候是轻浅,营和血证候是重而深的论点,其精神颇相吻合。所以说,内经、难经所谈之“卫气营血”一般多指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部位,而温病学说则引申其义,主要是说明病理度化,引用“卫气营血”归纳证候群作为温病处理原则,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名词虽同,而精神实质各异。因此,内经的“卫气营血”只能看作是叶氏发论之源,并不是可以相互比类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对叶氏这个温病治疗法则(以下简称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在临床上怎样运用,本人就此作一个初步讨论。按照温病学理论,认为如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等证候,为卫分证,治疗当“汗之”;壮热不恶寒、汗多、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等证候,为气分证,治疗当“清气”;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谵语、舌红绛等证候,为营分证,治疗当“透热转气”;身热斑疹、吐血、衄血、便血、溲血、舌深绛等证候,为血分证,治疗当“凉血散血”。这种认识并不能说是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是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温邪侵入卫分、气分、营分、血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6.
温病卫分证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卫分证乃是以肺系为病变重心的温热表证,是肺及卫表的热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急症工作的开展,对外感热病的研究日益深入,对温病卫分证的研究较为活跃。现将近10余年来国内学术期刊所登载论文对卫分证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卫前病变的提出 乔富渠首先提出了“卫前正”的概念。指出“卫前证”系外感热病在典型的卫分证出现之前,病人的一些病证,包括全身症状如疲乏无力、全身违和、肌肉关节疼痛、食欲减退及各系统的相关症状。如喷嚏、咳嗽、咽痛;纳呆、腹胀、呕恶;皮肤搔痒、荨麻疹等。马健提出了“温病先兆症”的概念。认为温病发生以后,其反映病机特点的症状及体征并非立即显现于外,而是随时间的增长同步增多。在某一证的初起,仅有少数临床表现,尚不足以构成证,但这些表现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该证的信息,称其为“温病先兆症”。温病先兆症当包括卫分先兆症、气分先兆症、营分先兆症及血分先兆症。  相似文献   

7.
赵春丽  张宏周 《中外医疗》2012,31(2):128-129
中药清热剂的适应证是临床热性病。热证包括表热证和里热证,其中里热证涉及范围较广。包含温病热传于里的热入气分.热入营血证;里实热证的心,肺,肝,胃,肠,膀胱等脏腑热证以及湿热证,痰热证.虚热证等。临床对于清热剂的合理应用,本着“热者寒之”的原则,强调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本文主要分析中药清热荆及其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概论(续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温病动物模型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主要有卫气营血证候和三焦证候。(1)模型制备1983年熊启逵以大肠杆菌注射法建立温病卫气营血证候模型[32]。1985年卫生部科教司与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中心合编的内部资料(题为“医学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营血证是温病的深重阶段。邪入营血有其特殊的病理特点、治疗每易苦寒攻伐或一味滋补贻害人命,本文试图通过“透邪”之法的阐述,对营血证的证治作一点滴探讨。不妥之处,祈清斧正。 一、温病营血证多因外感温热病邪失治误治,由气分传入所致;也可因蕴伏营血的  相似文献   

10.
对195例温病患者卫气营血各阶段之体温、白细胞总数、中性白细胞、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表明,这些指标大都随卫、气、营、血的传变而递增,尤以卫气与管血之间最显著。卫气营血证候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属“高粘综合征”,证明卫气营血各阶段都有瘀血存在,提示临床在治疗温病时,除应遵循卫气营血之治疗大法外,还应注重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1.
实验性温病卫、气、营、血四个时相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实验动物的病理改变,多方面地证实了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各个时相,既具有病理变化的连续性,更具有不同的阶段性。论证了温病四个时相是受病机体多种物质变化和病理过程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营之后方言血”言明温病血分证是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中最深重的阶段.自叶天士倡“直须凉血散血”已成千古定论,一言血分,多作实证论治.当今温病学教材也突出了血分实证,笔者通过研习有关温病学文献,认为温病血分证当分虚实两端.  相似文献   

13.
赵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5-15
温邪郁表、取辛温开闭 温热之邪,途经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其传变大多由表及里,由卫气而及营血。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人体一身之表;故温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现肺卫表证。如温病初期邪犯肺卫,治疗及时,病邪即可外解而不致内传。否则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卫而内陷心包营分,因肺热内陷心包,致病情之急剧转变,病势重险,故称“逆传”。温病除“逆传”外,尚有按一般由浅人深逐步发展的“顺传”过程;其病机演变为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人中、下而焦;如前贤王孟英所言:“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人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  相似文献   

14.
血分证与血证均有出血的临床表现,以及热盛动血的核心病机,但血分证可由疠气所致,而血证多以脏腑内伤为主要病因;血分证属温病范畴,而血证属于中医内科范畴。血分证与血证在治法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在治疗上均谨守“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病机,但清心开窍、熄风止痉的治法为血分证所特有。临床治疗上,血分证与血热证均可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但血分证需加开窍、熄风药物,而血证需加养阴清热药物。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病多属于中医的温热病范畴,对其传变规律和治疗大法医者多遵叶桂“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以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余通过临证认识到,温热病,发生急剧,传变迅速,临床上常舜间卫气营血证并见,尤其气营血分证互见较多,再固执古训,按步就班治疗,常致措手不及,贻误病情。因此,流行性出血热病初现的治疗首先是早治疗,病在卫气分时即  相似文献   

16.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 关于逆传心包的涵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清代医家章虚谷认为,温邪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的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者为逆传。他还以五行生克乘侮之说来解释温邪逆传之理。他说:“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而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卫分之邪从气分下行为顺,从营分内陷为逆。他说:“‘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血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人,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他虽不  相似文献   

17.
赵文兰 《中国医刊》1999,34(9):49-50
赵绍琴教授从医从教 60余年 ,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温病、湿温病的临床经验 ,现将其主要临床理论选介如下。1 病邪在表切忌寒凉滋腻湿病初起 ,邪在肺卫 ,病轻邪浅 ,只宜辛凉清解 ,宣郁清热 ,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 ,肺恢复其宣降功能 ,津液得以布散 ,自然微汗出而愈 ,此即“在卫汗之”之意。赵教授认为“在卫的辛凉清解” ,绝不是发汗解表 ,温病忌汗。必须区别于伤寒。并举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为例 ,即无辛凉解表之说 ,亦无解表之意。赵教授说 :“温病卫分证 ,属肺经郁热证 ,火郁当发之。”与治火热证不同 ,治疗…  相似文献   

18.
温病学长期以来采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并行的辨证方法。个人认为应该实现温病领域里的辩证统一,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本文仅就此略陈管见. 两纲並行的缺陷继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温病后,吴鞠通又以三焦论治温病,为温病学羽翼《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辨析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方法 :运用中医风温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属性、中医证候、传变规律、病变过程等方面的特点,归纳其病因病机。结果: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属风温病,符合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其病因为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其病机为邪在卫、气、营。临床表现以卫、气同病或卫、气、营(血)同病者居多,极少见到单纯的卫分证、气分证或营(血)分证者。结论: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可从风温论治。  相似文献   

20.
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温病以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实质上两者是可以统一的,可以把它综合以指导临床实践。笔者前三讲已述,太阳病与上焦卫分证,气分症与少阳、阳明、太阳病,肝肾与下焦营分血分症,试图把外感病辨证纲领统一起来,使之更加完整,不必有伤寒温病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