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以往工作已表明针刺镇痛作用与脑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密切关系。已有许多材料报道脑5-羟色胺(5-HT)主要由脑干中缝核群,尤其是中缝背核所产生的。为了进一步研究中枢色胺能神经结构——中缝核及其递质5-HT在针刺痛镇中的作用,我们损毁中缝背核,观察针刺镇痛中的变化。实验用大白鼠进行。测痛及电针方法同先前报告。损毁所用电流强度为5毫安,持续20~25秒。手术后7~9天测痛并与损毁前作比较。实验完毕后剥取动物脑干组织,用生物法进行脑(5-  相似文献   

2.
以往工作已证实脑5-羟色胺及其有关的神经结构——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用埋藏电极的方法,对大鼠中缝背核进行局限性电刺激,观察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植入电极的直径是0.3毫米,尖端裸露0.3~0.5毫米,极间距离为0.3~0.5毫米的绝缘不锈钢针双电极。脑内刺激为波宽0.5毫秒,频率50次/秒,强度1.5伏的方波。测痛及电针方法同前文。于手术后的第4天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发现,刺激大鼠中缝背核可明显升高动物痛阈。12例动物在中缝背  相似文献   

3.
我们以往的工作已表明针刺痛镇作用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A)的代谢变化有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中枢NA递质及其有关的神经结构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实验以直流电损毁的方法,观察了兰斑核损毁前后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实验用大白鼠进行测痛及电针方法同前文,损毁所用电流强度为1.5~2.0毫安,持续15~20秒,于术前及术后7~10天进行测痛实验,观察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实验结果发现在兰斑核被广泛  相似文献   

4.
我们已经报告了损毁大鼠兰斑核可以明显增强针刺镇痛效应。作为这项工作的继续,本实验用埋藏电极的方法,观察了电刺激大鼠兰斑核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实验在与前文报告相同的动物模型上进行。植入的电极是直径0.3毫米,尖端裸露0.3~0.5毫米的绝缘不锈钢针双电极,极间距离0.3毫米。于术后第四天进行实验观察。经切片鉴定,在植入电极的35例动物中,电极尖端确在兰斑核区内的共21例。(包括单侧14例,双侧7例)实验发现,以10次/秒波宽1毫秒,强度1伏的方波连续刺激大鼠兰斑核,在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研究兰斑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组实验以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电针对兰斑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实验用大白鼠进行。在1%乌拉坦-1%氯醛糖麻醉下,施行气管插管及开颅手术。待麻醉2小时左右动物清醒后,腹腔注射箭毒止动,在人工呼吸下进行实验观察。记录采用玻璃微电极,尖端小于5微米。单位放电频率分析由TQ-19医用数据处理机处理后得出。观察包括三个项目:①兰斑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有齿镊子夹尾巴)时的反应;②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用电生理方法记录刺激中缝背棱(DR)影响清醒制动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单位放电。并探讨DR在痛觉调制及电针镇痛过程中的下行性抑制作用。在脊髓La的背角区上,记录到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许多资料证明,中枢神经介质5-羟色胺(5-HT)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已经确定,合成5-HT的神经元集中于中缝核群。本文以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大鼠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时突触囊泡数目的变化来证实该核团是否参与针刺镇痛过程。选择体重相近、基础痛阈和针麻镇痛效应相近的雌性大鼠作配对对照,共10对。将一对动物同时绑缚于鼠板上,实验组(针麻下痛刺激组)动物给以针麻;对照组(痛刺激组)动物则不给针麻。痛刺激为开胸手术。电针穴位为“郗门”透“三阳络”(阳极)和头部“胸腔穴”(阴极)。电针条件为疏密波,强度3伏,时间30分钟。经左心室插管做灌流固定,灌流液为4%多聚甲醛溶液。灌流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对此两核团在镇痛及调整等功能意义非常重视,在形态学方面也着重研究了其单胺类的定性和定位的工作,我们认为乙酰胆硷(ACh)及乙酰胆硷酯酶(AChE)是在针刺镇痛及调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递质及生物活性酶,故进行了此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并与吗啡进行了比较;同时,还测量了电针镇痛及吗啡镇痛过程中此两核团内微循环的变化。痛阈的测定:共分两批动物,第一批80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佐剂关节炎大鼠皮层海马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之聪  孙文颖 《针刺研究》1992,17(2):129-132
<正> 以躯体、内脏伤害性刺激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电变化方面的报导不多。为此我们选用佐剂关节炎(Adjnvant Arthritis.AA)大鼠为慢性痛的动物模型,探讨慢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针刺镇痛与中枢多种神经递质有关,其中与5-羟色胺能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但这些实验都是采用体针的实验模型。为了阐明不同部位针刺镇痛的共同规律,着重研究头面部针刺镇痛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特别是与脑内5-羟色胺能系统的关系。实验用成年大白鼠。用辐射热照射尾巴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脑中央灰质是电刺激脑和吗啡、内啡肽脑内微量注射产生镇痛作用最有效的部位之一。中央灰质内阿片受体含量极为丰富。内啡肽含量很高,这些研究提示中央灰质可能在痛觉信息的整合中起重要的作用。我们前一工作曾表明,损毁大白鼠的一侧或两侧中脑中央灰质后,针刺镇痛效应明显降低,因而认为中脑中央灰质可能参与针刺镇痛过程,但是关于刺激中央灰质对针刺镇痛效应影响的观察,迄今未见报道。本文在于进一步阐明电刺激中央灰质的镇痛效应及其与针刺镇痛效应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电针对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痛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SD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DMH)病敏神经元的放电。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后观察到:(1)DMH痛兴奋单位的自发放电和痛诱发放电的频率明显减少。且痛诱发放电的时程明显缩短;(2)DMH痛抑制单位的自发放电频率增加,并解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抑制效应。上述结果提示:DMH参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3.
电针对大鼠丘脑背内侧核痛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D是否参与电针和内脏痛信息的传递。方法: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和内脏痛对大鼠MD诱发放电的影响;电针对内脏痛刺激诱发的大鼠MD确放电的影响,并均以外踝为非穴位对照。结果:电针和内脏痛均可在MD引导出诱发放电;电针可明显抑制内脏痛诱发的MD痛放电,并具明显的穴位特异性。结论:MD不仅接受针刺信息的传递,也接受痛信息的传递,并且在针刺镇痛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研究均表明 ,不同类型的伤害性刺激可诱发c fos在大鼠、小鼠、猫和豚鼠的脊髓和不同脑区中表达。本实验观察了大鼠在角叉菜胶致炎后 ,在痛觉调制密切相关的中缝大核、中缝背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c fos表达的变化 ,及电针镇痛作用对c fos表达的影响。实验分成正常对照组、角叉菜胶致炎组和电针 角叉菜胶致炎组。大鼠脚掌注射角叉菜胶 (2 % ,0 .1mL)造成大鼠炎症痛模型 ,测定大鼠的痛阈变化。电针组动物 ,在角叉菜胶致炎前电针大鼠“足三里”和“昆仑”穴(疏密波 ,2Hz和 6 0Hz交替 ,强度 1~ 3mA) 30min。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不少资料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与针刺镇痛有密切关系。本文以中缝背核——5-HT能核团的单位放电频率作为其机能活动的指标,观察电针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对其自发放电频率的效应,以进一步探讨中缝背核和5-HT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实验动物是大白鼠,体重200~400克,实验在腹腔注射筒箭毒(1~2毫克/公斤)和给予人工呼吸(频率为每分钟64次)的情况下进行的。用充以2克分子KCI和0.4克分子K_3Fe(CN)_6溶液的玻璃微电极(尖端1~2微米,电阻5~20兆欧)作细胞外记录的单位放电。中缝背核的立体定位基本按Konig氏图谱进行。电针大鼠两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频率8次/秒,负载电压2  相似文献   

16.
前段工作已证明,侧脑室注射5-羟色胺对兔丘脑束旁核单位痛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工作进一步观察刺激中脑中缝核对丘脑束旁核单位痛放电的影响。刺激中缝核采用同心电极,刺激频率为10次/秒,波宽2毫秒,电压6伏。中缝核定位参照兔脑图谱。以玻璃微电极记录丘脑束旁核单位放电,经鉴定为痛放电后,即刺激中缝核,刺激持续10~20分钟,中间每5分钟检查诱发反应情况,当发现诱发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17.
尾棱是脑内重要的镇痛结构之一,它对中脑网状结构(MRF)痛敏神经元的放电是否有调制作用?为此,我们观察了伤害性刺激、电针穴位以及刺激尾核头部对MRF痛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经皮穴位电刺激诱发的大脑fMRI信号与镇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刺主要是通过激发内源性阿片达到镇痛的目的。不同个体针刺镇痛效果的差异 ,与胆囊收缩素 (CCK)等抗阿片物质的个体水平有关 ,那么 ,CCK是通过何种通路来影响针刺镇痛的呢 ?我们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两种频率 (2Hz,1 0 0Hz)的经皮穴位电刺激 (TEAS)模拟针灸的不同手法 ,其优点是镇痛效果肯定 ,刺激参数可以量化。以前的研究表明 ,不同的脑内神经通路分别介导低频和高频TEAS镇痛 ,中脑、丘脑和下丘脑的某些核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 5名健康被试者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接受高…  相似文献   

19.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与皮层nN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幼龄大鼠学习记忆与大脑皮层神经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Pusinelli(4-VO)4-血管阻断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痴呆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脑复康组,分别给予相应措施处理后,同时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nNOS的表达变化,结合图像分析统计皮质等处阳性细胞数,用Y型电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并定量测定学习记忆成绩。经统计学处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模型组大鼠Y电迷宫成绩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大脑皮层nNOS蛋白表达和神经元丢失较假手术组为多(P<0.05);各治疗组Y电迷宫学习成绩优于模型组(P<0.05),而其皮层nNOS蛋白表达及神经元丢失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且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Y迷宫学习记忆成绩,推测可能与电针抑制脑缺血后nNOS的过量表达和其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 针刺可以抑制痛觉的皮层下各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已有大量的实验证明,而大脑皮层在痛觉的产生以及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已有报道,但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本室过去的工作已证实,中脑网状结构(Mesencephalic Reticular Formation,MRF)对痛觉不仅起着传导通路的作用,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