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侧肾上腺皮质腺瘤致库欣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患者 ,女 ,36岁。因渐进性肥胖 8年 ,头痛头晕 8个月于1998年 11月 11日入院。患者 1989年体重 6 4公斤 ,此后逐渐增加。 1998年 3月出现头痛和头晕 ,查血压为 16 0 / 115mmHg(1mmHg=0 .133kPa) ,给予“降压药”后 ,血压波动在12 0~ 130 / 85~ 90mmHg之间。每次测血压后患者前臂均出现出血点 ,四肢易发生淤斑。 1998年 9月出现腰痛 ,乏力 ,记忆力下降 ,月经周期延长和经量减少。体格检查 :身高 16 2cm ,体重 88公斤 ,血压 16 0 / 10 0mmHg ,轻度向心性肥胖 ,水牛背 ,满月脸 ,多血质面容。面部、前胸和后背可见痤疮 ,… 相似文献
2.
田朝阳;刘梦思;楼媛;曾阳杰;王怡洁;崇立业;李平 《山东医药》2024,(14):1-5
目的 探讨肾上腺腺瘤型亚临床库欣综合征(SCS)患者腺瘤切除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59例肾上腺腺瘤型SCS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腺瘤切除术,术后1个月根据血清皮质醇水平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比较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入院时血压、代谢合并症(超重/肥胖、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肿瘤直径]、术前肾上腺功能相关激素水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昼夜节律(8:00、24:00)、1 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1 mg-DST)后皮质醇、经典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LDDST)后皮质醇、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以及24 h尿游离皮质醇(UFC)]以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用药情况。以组间比较P<0.10的指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SCS患者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 59例SCS患者中,术后1个月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5例,发生率为42.37%。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患者比较,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术前8:00血浆ACTH水平降低,24:00血清皮质醇水平和1 mg-DST后皮质醇水平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1 mg-DST血清皮质醇是SCS患者术后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前1 mg-DST血清皮质醇≥233 nmol/L的SCS患者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相对风险比为13.698(95%CI为2.965~63.274)。结论 SCS患者术后存在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风险,术前1 mg-DST血清皮质醇是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垂体组织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建立正常人垂体组织基因表达谱。方法 垂体cDNA文库构建、大规模表达序列标记(EST)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处理。结果 在所测的7222条可分析的EST中,2949条(41%)为已知基因,其中参与基因/蛋白表达者最高(23.2%),13.7%的基因与内分泌相关,18.1%的基因参与信号转导。前2位高表达的基因是促生长素和催乳素。垂体表达甘丙肽、可卡因和安非他明调节的转录肽(CART)及黑色素浓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MS的患病情况及术后改变。方法对65例肾上腺醛固酮瘤(APA组)、43例肾上腺皮质醇瘤(CSA组)及24例肾上腺无功能瘤(NAA组)患者行MS相关指标检测,同时检测激素水平及生化测值,将所得结果与53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患者及40名正常对照(NC组)者进行比较。对APA、CSA及NAA组行肾上腺肿瘤摘除术,术后再次复查激素及MS相关测值,与术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上述各组MS患病率分别为38.5%、41.9%、20.8%、24.5%及17.5%。(2)将APA、CSA组分别分为伴或不伴MS亚组,APA组伴MS亚组血醛固酮高于同组不伴MS亚组;CSA组伴MS亚组08:00及24:00血皮质醇高于同组不伴MS亚组。(3)APA组术后血、尿醛固酮下降,血钾升高;CSA组术后08:00,24:00血、尿皮质醇下降,08:00血ACTH升高;NAA组激素测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PA、CSA及NAA组术后MS患病率分为27.7%、27.9%及29.2%。APA组术后SBP[(170.0±19.4)vs(145.0±20.7)mmHg]及DBP[(103.6±10.1)vs(81.5±10.3)mmHg]下降(P<0.05);CSA组术后SBP[(148.1±18.9)vs(139.3±16.2)mmHg]下降(P<0.05);NAA组MS相关测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MS患病率升高,且其原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高分泌相关。手术摘除肿瘤,激素高分泌状态解除后,患者MS的各项症状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6.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唇腺组织中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Sj觟gren'ssyndrome,pSS)患者唇腺组织上皮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与pSS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30例pSS患者及10例对照唇腺组织中凋亡细胞及Fas、FasL、Bc1-2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组织细胞定位。结果pSS患者唇腺组织中腺泡上皮细胞(AEC)及导管上皮细胞(DEC)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浸润的单核细胞(IMC)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SS患者唇腺AEC、DEC及IMC中,Fas阳性表达的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并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431,0.415,0.804;P<0.05);FasL阳性表达的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并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654,0.619,0.489;P<0.01);Bcl-2阳性表达的细胞百分比,AEC和DE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IM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DEC和IMC与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r=-0.400,-0.364;P<0.05),但AEC与细胞凋亡率无相关性(r=-0.329,P>0.05)。结论pSS患者唇腺组织中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和淋巴细胞凋亡减少可能是导致腺体破坏进而功能丧失的原因之一;Fas、FasL增加及Bcl-2减少皆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Bcl-2在pSS唇腺IMC中表达增加暗示IMC似乎逃脱凋亡,形成炎性浸润灶。 相似文献